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金華 新聞詳情 A- A+
義烏故事:何以勇立潮頭
發佈時間:2023-12-22 09:40:20    

   提起義烏這座浙中城市,人們常不吝讚嘆——“世界的義烏”。

  20多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首個調研的縣級市是義烏,其後又連續10多次到訪。

  他將義烏的發展生動概括為“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要求全省學習推廣義烏經驗,並親自推動義烏改革再出發。

  在各領風騷的中國縣域發展史上,土地狹小貧瘠、毫無資源優勢的義烏,如何一直保持活力、延續熱度、聞名世界?

  正值改革開放45週年之際,在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再次考察調研義烏之後,我們走進義烏,尋找答案。

  (一)義烏經驗

  義烏崛起的經歷,很多人耳熟能詳。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情節,是1982年春天,一名叫馮愛倩的農村婦女,因擺攤被查處,直接“闖”進時任縣委書記謝高華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説,“希望政府給農民一口飯吃”。

  故事從這裡開始。謝高華以一名優秀共産黨員的責任擔當,帶領幹部群眾,衝破各種束縛,啟動了義烏改革,拉開了傳奇大幕。

  1982年8月25日,義烏縣稠城鎮整頓市場領導小組下發“一號通告”,開放“小商品市場”,一個在稠城鎮湖清門,一個則在廿三里鎮。

  3個月後,義烏縣委召開專業戶、重點戶代表大會,正式宣佈“四個允許”:允許農民經商、允許農民長途販運、允許城鄉開放市場、允許多渠道開展競爭。

  謝高華當場表態:“出了問題我負責!”

  從此,幾十萬敢創業、肯吃苦的義烏人,歡天喜地涌進市場,甩開手腳大幹起來。一塊木板、兩條凳子,小攤從城外擺到城內,一直擺到縣政府門口……

  小商品市場從第一代建到第四代,從露天到室內,設施越來越完善、名氣越來越響亮,也吸引了天南海北來打拼的人。這當中,年輕的紹興上虞人張吉英跟隨走南闖北修傘謀生的父親,到義烏走訪兩次後,在上世紀90年代開業的篁園市場,擺出一米長的攤位,賣起了雨傘。

  憑著改革起家,靠著改革成長。到21世紀初,昔日“雞毛換糖”的義烏已經“飛上天”,擁有全國最大最知名的小商品市場,開啟了從內貿為主向外貿為主的轉型。

  這裡的改革傳奇,也引發了習近平同志的關注。

  2002年12月27日,剛任省委書記一個多月的習近平同志來到義烏調研。

  這也是他到浙江工作後,調研的第一個縣級市。

  在當時還是一片黃土的商貿城二期工地上,他留下承諾:“我今後會經常來義烏看看。”

  説到做到。

  2003年,習近平同志為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開幕致賀信;

  2004年7月,再赴國際商貿城考察,10月,他出席義博會開幕式並致辭,還參加了商貿城二期開業儀式……

  也是在這一年,在篁園市場賣了7年雨傘的張吉英,租下15平方米的店面,入駐商貿城二期一樓。

  年輕的約旦小夥穆罕奈德,在稠州北路上,開出了屬於自己的阿拉伯飯館——花餐廳。

  義烏,像花一樣,充滿朝氣和希望。

  一直對義烏發展懷著深厚感情的習近平同志,基於深入調研和思考,在2005年11月作出批示,要求省委辦公廳會同有關部門成立調研組,好好總結推廣“義烏發展經驗”。

  第二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聯合下發《關於學習推廣義烏發展經驗的通知》。

  在杭州接受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央媒採訪團採訪時,習近平同志這樣闡述他眼中的義烏:“義烏是我省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強縣(市),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義烏的發展經驗既有獨特之處,也具普遍意義。”

  2006年6月8日,習近平同志第8次赴義烏調研。此行的目的,是推動已在浙江掀起的學習義烏發展經驗熱潮向縱深發展。

  在橫塘村村委會舉行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總結説:“義烏的發展,簡直是‘莫名其妙’的發展、‘無中生有’的發展、‘點石成金’的發展。”

  會上,他強調“五個結合”。即學習義烏發展經驗,必須把貫徹中央精神、落實省委決策部署同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必須把繼承前人同推進創新緊密結合起來;必須把推進經濟發展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必須把發揮政府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與發揮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必須把推進改革發展同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緊密結合起來。

  “十二個字、五個結合,精闢而深刻地總結了義烏經驗的內涵。”自1993年至今擔任義烏市政府顧問的浙江省特級專家陸立軍説,更為重要的是,這是義烏二次改革的指引,是義烏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密碼所在。

  張吉英的傘鋪、穆罕奈德的餐廳,生意越來越紅火……

  (二)關鍵一招

  總結義烏經驗,也是奏響再次出發的號角。高速發展的義烏,當時正面臨種種體制機制約束。

  2006年初,距春節不到10天,下午4時45分,伊朗商人阿裏腳步匆匆,擠進中國人民銀行義烏支行辦公樓。臨近下班,裏面還有不少外國商人,他們都想在商貿城休市前,緊急兌付貨款。

  此時的中國外匯管制嚴格。義烏又只是縣級市,非居民外匯使用必須從銀行過賬,做一次生意,就得跑一回銀行,大家深受困擾。

  數據顯示,2005年,義烏國際貿易額首次超過國內貿易額。和阿裏一樣常駐義烏的外商,已有8000多人。光境外企業經批准登記設立的辦事處(代表處),就有近600家。

  但從外匯管理,到外資企業登記,縣級市要麼沒許可權,要麼許可權不足。

  時任義烏市工商管理局工作人員黃松宜説,比如登記外企常駐代表機構,外商得去杭州。順利的,一次審批通過,預計半個月;材料不全,退回重辦的,可能一兩個月。

  由於辦事不便,“黑仲介”冒了出來,外貿公司“卷外匯跑路”的事也有。一些受騙的外商,氣憤之下常到市政府“討説法”。

  一次,非洲商人維基被騙了50萬元訂金,情急之下,他帶著4名老鄉,“組團”出現在義烏市信訪辦門口。

  最終,經過幾番輾轉,市信訪辦聯繫公安,多方協助找到了代理的外貿公司負責人,找回了錢。

  時任義烏市委領導到省裏彙報情況,還不勝唏噓地説:“義烏外商‘入鄉隨俗’,都會陳情了!”玩笑話裏,是實打實的難。

  同一時期,本地企業也紛紛訴苦:縣級金融機構審批的信貸發放額度最高200萬元,還不能多次申請。一邊是擴産增效時不我待,一邊是民間借貸高額利息,企業主急如熱鍋上的螞蟻。

  幹部在抱怨:“機構按60萬人口規模編制,怎麼服務150多萬常住人口?”

  居民也不滿:“上車牌、考駕照都要去53公里外的金華,真誤事!”

  專家一語道破:縣級政府管理許可權,已經跟不上義烏經濟社會發展速度。他們將這一局面形象描述為“桌子底下放風箏”。

  對義烏面臨的種種體制機制瓶頸,習近平同志也很清楚。

  他曾生動形象地打過比方:小孩子成長太快,而衣服太小,得“給成長快的孩子換上一件大衣服”。

  2005年11月,習近平同志批示,針對義烏超常規快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要求省有關部門派出調查組,研究進一步推動義烏發展的政策。

  不久後,省領導帶隊,組織多個省直部門人員,深入義烏調研。呈給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的報告中,他們表示:改革勢在必行。

  具體怎麼改?大家卻持不同意見。

  有人主張“升格”:“常住人口超過150萬,義烏和一個地級市有何差別?”

  有人反對:“GDP剛破300億元,實力還差點。”

  有人建議“一碗水端平”:“諸暨、慈溪這些強縣要一起改。”

  最終,在習近平同志親自推動下,2006年11月14日,浙江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於開展擴大義烏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對義烏實行史無前例的擴權。

  這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繼1992年、1997年、2002年之後開展的第四輪經濟強縣擴權改革。

  試點,僅義烏一家。

  “良機!”時任義烏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秀仙,用一個詞形容當時的心情。

  她回憶,當晚市裏召開幹部大會。市領導傳達精神,話越説越快,聲調越説越高。台下很安靜,只有大家記筆記的沙沙聲,臉上是共同的、終於可以放開手腳的笑意。

  會議晚上9時結束,每只茶杯都還滿滿噹噹,沒人顧得上喝水。散場的腳步,不是奔著家,而是向著各自單位。

  整理材料、梳理政策、討論方案。第二天清早,一雙雙帶著紅血絲的眼睛匯聚在市委大院。有人把不準,來問意見;有人行動快,已坐著公務車奔向杭州。他們要趕在上班前到達,與主管部門對接具體事項。

  改革直面問題,推進自不容易。比如,管理許可權下放了,行政事業收費權放不放?金華市級財政缺口,怎麼補?

  “光省領導主持的推進會,就有3次。”據義烏市委辦梳理的資料,2007年3月,歷經3個多月協調對接,省政府辦公廳正式發文,向義烏下放首批472項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換上大衣服”的義烏,辦事效率、投資環境明顯提升,也為其後十幾年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一個直觀數據:2007年和2008年,義烏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幅12%以上。

  一個鮮明案例:2009年7月,原金華海關義烏辦事處,正式升格為杭州海關隸屬義烏海關。開關當年,小商品年出口集裝箱量突破50萬個標箱。

  (三)再闖關

  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後的義烏,延續“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發展,各項事業邁上新的臺階。但內貿轉外貿初期留下的隱患,也成為壓在義烏人心頭的一塊大石。

  一般外貿出口,一個集裝箱裝一種商品。但小商品種類多、每批次數量少,為減少檢驗費、通關費,商戶常把幾十種貨物“拼”到一個箱子。由此,造成關、檢、匯、稅等相應監管難題。

  “杭州和金華海關採用旅遊購物監管方式,允許小商品‘拼裝’通關,但義烏出口規模越來越大,進一步推進外貿方式創新迫在眉睫。”義烏市委改革辦主任徐劍説,監管“盲區”引發市場無序,出口商品品質參差不齊,甚至被打上“低端”標簽,國際糾紛不時發生。

  義烏,又到了不能不改的時候。

  2009年,義烏成立專門工作組,對內出臺倒逼機制,對外爭取改革政策。時任義烏市委市政府政研室主任施文臻,就是成員之一。

  工作組首次去北京,就碰到了難題。國家部委領導客氣地接待了義烏訪客,對縮減海關查驗商品目錄的改革訴求,卻表示為難:“一是沒有先例,二是全國其他地方無法平衡。”

  部門拜訪過、省裏幫忙爭取過、全國人大代表提過議案……這條改革之路,始終難以走通。

  不承想,2010年,國務院研究室上報的《關於在義烏進行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調查與建議》,引起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的重視。

  他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對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作深入思考、適時推進。次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復,開展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

  柳暗花明!義烏,由此成為全國首個由國務院批准的縣級市國貿改革試點。

  “就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創新一項,我們白天進市場、訪企業,晚上理思路、寫報告,數易其稿,累計寫了10萬字。”施文臻説,市委、市政府最終上報省裏的千字方案,凝聚了習近平同志對義烏的關心關懷,也體現了“幹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幹、群眾敢首創”的改革精神。

  到目前,義烏已出臺200余項貿易和金融便利化舉措,形成700余項創新案例。其中,市場採購貿易方式改革,已在全國30多個城市複製推廣。

  其實,越深入義烏,我們越能深切感受到,首創精神已經深深融入這片土地。從走南闖北的“敲糖幫”,到勇敢擺攤的馮愛倩們,還有“改革先鋒”謝高華,他們的接力棒,傳給了一代代幹部群眾。

  “沒有那場轉型電商大討論,就不會有義烏市場的持續繁榮。”2006年就到商城集團擔任黨委書記、總裁的吳波成沒想到,順風順水幹了六七年,竟會遇上前所未見的“風浪”。

  彼時,網路消費方興未艾,主打線下展示、客商採購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漸失魅力。

  到市場轉了幾圈,所有人心裏一驚:商鋪空置率高達9%!

  是否轉線上?怎麼轉線上?從商城集團到政府內部,都拿不定主意。還有人唱反調:“義烏小商品走標準化、批量化路線,電商的衣服鞋帽是非標品,改線上是自尋死路。”

  吳波成記得,那是2013年炎熱的八月底,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討論拉開帷幕。針對阻礙創業創新的思想障礙,全市上下發出“義烏九問”——

  “新時期還需要‘雞毛換糖’精神嗎?”

  “義烏會成為溫水中的青蛙嗎?”

  “我們的夢想只是當房東嗎?”

  ……

  每個單位、每個村社、每個義烏人“對號入座”,看危機,想對策,謀出路。

  大家最終形成共識:擁抱變革。

  一時間,市場發展委組織的、商城集團辦的、職校開的,一個個電商培訓班雨後春筍般涌現。青岩劉村、江北下朱村、振興社區,一個個村社“觸網”而興。

  上上下下掀起學習發展熱潮,又有了21世紀初人人學外語、做外貿的那股勁!

  不久後,張吉英盼來了留學歸國的女兒張佳媛,入駐電商平臺,打通線上線下。

  今天的義烏市場,不斷傾聽時代的需求、世界的聲音,賣的儘管還是小商品,但內裏早已發生革命性變化——

  在這裡,70%以上商戶兼營線上線下生意,26.4%的市場經營主體已是大學畢業生。

  距商貿城五期一街之隔,一個名為“全球數貿中心”的新園區,也將拔地而起。

  這將是義烏第六代市場,超越實體市場概念,集合研發設計、品牌直播、金融服務等功能,醞釀下一次“點石成金”。

  (四)走出去

  見到義新歐貿易服務集團董事長馮旭斌時,他剛從西班牙返回。雖然風塵僕僕,卻渾身透著信心和激情。

  “馬德里”,之於10年前的他,僅是地圖上一個點,10年後卻成為他出差最多的城市,以及“義新歐”中歐班列的目的地之一。

  跨過2008年金融危機、迎來2011年國貿改革試點契機,義烏再次乘勢而上,外貿出口呈“井噴式”增長。2012年,實現自營出口總額90億美元,同比增長150%,對浙江外貿出口增長貢獻度高達65.8%。

  一件件小商品、一個個集裝箱,源源不斷抵達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世界續寫“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發展傳奇。

  然而,置身開放中心,義烏人卻覺得自己又“卡”住了。

  緊要問題,是通道不暢。當時義烏貨物出口,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汽車先運到寧波港或上海港,再乘輪船出海,二是通過公路或鐵路運到新疆邊境口岸,再出關。

  第一種方式,慢。錯過貨輪出境,遇上港口查驗,一耽擱就要幾週。時效要求高的商品,沒法走。

  第二種方式,貴。商戶説,大半利潤被運費“吃”掉,走貨划不來,不走失信用,很為難。

  “為什麼不用一趟火車把貨從義烏送到歐洲?”馮旭斌生出想法。再一打聽,偌大的國際商貿城,火車直運“零”紀錄。他坐不住了。

  但搞物流的朋友,先“潑冷水”:“從中亞到歐洲,一個國家一道關卡,連集裝箱裝運標準都不一樣,怎麼通?”

  相關部門也“打預防針”:“市政府委託省裏相關部門多次向國家鐵道部申請‘火車通關貿易’,遲遲沒有音訊。”

  確實,因是內陸縣級市,當時義烏連鐵路海關監管場站都沒有。而這,恰是開通國際聯運班列的最基礎條件。

  如何以擴大開放推動改革深化?時代的浪潮,考驗著義烏人,考驗著這座對外開放的橋頭堡。

  思索之中,他們迎來重大機遇。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出訪中亞。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他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

  “省市縣一起幹!”馮旭斌説,當時義烏市委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即刻動身,帶他一起到省裏彙報。開通義烏到中亞和歐洲班列的計劃,得到肯定和大力支援。

  這一年,他開壞了兩輛車,跑杭州、北京對接,跑重慶、新疆學習。同車的人,換了一批又一批,有海關的,有商務局的,有交通局的。最難的,當屬協調貨源。

  面對猶疑,馮旭斌在義通歐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林輝寰等人引薦下,結識了西班牙中西百貨協會執行主席夏永平等10多名僑商,並當場承諾:班列運作不暢造成貨物損失,損一賠二。

  通過改革創新,義烏市也同步將開放通道上的堵點一個個破除——

  2013年,義烏鐵路海關監管場所通過驗收;

  2014年,將原先運煤和鋼鐵的場站空間釋放,義烏西站具備了向歐洲發送整列貨車的能力;

  ……

  又是一年金秋時節,2014年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時任西班牙首相拉霍伊時表示,中歐貨運班列發展勢頭良好,“義新歐”鐵路計劃從浙江義烏出發,抵達終點馬德里,中方歡迎西方積極參與建設和運營,共同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準。

  52天后,首趟“義新歐”中歐班列發出。從義烏鳴笛,換車3次、行程13052公里,奔赴西班牙。

  從單向到雙向,從1條線到19條線,“義新歐”續寫“新絲路”之時,義烏也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向大海。義烏陸港集團董事長王建偉説,通過建設“第六港區”,集裝箱進入義烏各個港口,視同進入寧波舟山港,能夠“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此外,4條海鐵聯運班列落地,實現“一單到底”“整列抵港”“同船出海”,為企業縮短運輸時間兩天以上。

  向天空。浙江揚程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程克超説,跨境電商小額、小批量、高時效快遞運輸需求飆升,義烏聯動海關、邊檢、機場等部門,快速打造國際空運站、臨空物流園等。往大阪、馬尼拉等地的“空中絲路”,越飛越通暢。

  不靠江、不臨海、不沿邊,一個小小內陸縣,卻能集海陸空大通道于一體。出口額佔全國比重,從2010年的0.1%提高到2022年的1.8%。

  義烏,確實是浙江乃至中國改革開放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從賓士的列車,到繁忙的場站,從矗立的商城,到全新的平臺,行走義烏,我們分明感覺到了一座日漸開放的城市、一座活力倍增的城市。

  (五)大家都要好

  稠城街道詞林社區,義烏最常見的“聯合國”社區,戶籍人口6000多、流動人口1.5萬,其中外國人843名,來自約旦、敘利亞、印度等78個國家和地區。

  2014年6月,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傾情講述:“在我曾經工作過的浙江,就有這樣一個故事。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義烏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約旦商人開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館。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了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穫了事業成功,最終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紮在了中國。”

  “兄弟,兄弟,給我個面子!”這個一邊説著阿拉伯語,一邊拍著老鄉肩膀的人,就是穆罕奈德。

  在義烏生活了21年,他的花餐廳已變得更氣派,還改了名字叫貝迪餐廳,阿拉伯語的意思是“我家”。除了開餐廳,穆罕奈德還開了貿易公司。這會兒,他正在調解一起外國人工資糾紛。

  “我們到義烏,主要為賺錢對不對?你這麼鬧,他的飯店開不下去,你的工資更拿不到手,有什麼好處?”

  “他爽快點,你也大度些,大家都退一步,今天把錢結了,怎麼樣?”打完感情牌,接著打説理牌,穆罕奈德一番週旋,糾紛雙方握手言和、共進午餐。社區工作人員的一樁心事,也了結了。

  整個義烏,像詞林這樣的社區有不少。外來人口數量超越本地人口數量,近200萬常住人口中還有1.5萬外國人。經商的、務工的,説方言的、講外語的,多元文化、紛繁訴求在此匯聚,使得勞資衝突、情感糾紛等各類矛盾浮出水面。

  這一切,催生了如“國際老娘舅”這樣的改革舉措。2006年,義烏推行外來人口本地化政策,並啟動境外人員融入社區試點;2013年,全國首個涉外糾紛調解長效機制——義烏市涉外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首批吸納來自12個國家的13名外籍人員。

  許許多多穆罕奈德,來到義烏創新創業,也參與社會治理,他們的圓夢之旅,與追求幸福和諧的中國夢共鳴交響。

  今年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其中一個,正是義烏“外調委”。

  眼下,在詞林社區,由穆罕奈德發起的“奈德之家”工作室已有17名成員,累計調處糾紛400余件。

  回溯過往,義烏社會發展和治理的探索,也是浙江改革深化的縮影。

  義烏,這一市場改革“風向標”,成為習近平同志推進整體改革的重要實踐樣本。統籌城鄉發展,就是其中重要一環——

  2006年,制定《義烏新農村建設二十條》,推動農民和市民享受同等待遇。

  當年6月,召開推廣義烏發展經驗座談會前,習近平同志專門提出要去農村看看。

  在城西街道橫塘村的便民超市,習近平同志向店主仔細詢問商品的價格,品質能不能保證,群眾滿意不滿意等。

  接著,他還走進村民喻美珍家,了解家裏人的工作和生活等情況。

  聽説村裏變化很大,進城做生意的家人都想回來多住些日子,習近平同志笑著説:“新農村建設大有希望!”

  隨後,在村委會會議室裏,習近平同志提出的“五個結合”,其中就包括“必須把推進經濟發展同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緊密結合起來”。

  “現在啊,我的幸福感受能寫一本書!”蹲點期間,我們走進喻美珍家,她的老伴金永良樂呵呵地説。前些年,義烏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選址就落在橫塘一帶。

  老村有機更新,變為公園。金家老房,變身咖啡店。老兩口搬進高層樓房,還分到每人70平方米的産業用房。

  早上,到租來的地裏種種菜;下午,去公園曬曬太陽;晚上,在廣場跳跳舞;偶爾到千島湖等地旅遊。金永良説:“老年生活有滋有味。”

  (六)永遠立潮頭

  今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從外貿到內需,義烏要闖的難關不少,上上下下都咬緊了牙關。

  發展的關鍵時刻,他們再次迎來總書記。

  9月20日上午,秋日金色的陽光下,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李祖村。這些年,村裏環境大為改善,鄉村旅遊十分紅火,從曾經的“水牛角”一躍變為“綠富美”。

  得知村民年每人平均收入已達5.2萬元,總書記十分高興:“李祖村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是浙江‘千萬工程’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

  離開李祖村,來到義烏國際商貿城二期,總書記通過電子螢幕實時了解商貿城運營情況,並走進市場同商戶、小企業主代表交流。

  在張吉英的店舖,總書記親切詢問:“在這裡打拼多久了?”

  “27年了。”張吉英回答。2004年剛搬進商貿城時的15平方米店舖,如今已擴大至3家店面45平方米大小。琳瑯滿目、風格各異的雨傘整齊陳列。

  “種地的腳不離田頭,做生意的人不離櫃頭。”張吉英説,這是當年父親教給她的生意經。20多年專注創業,她從擺攤到開店,再辦企業,生意一步步做大,生産的傘已經賣到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或根據客戶需求定制,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設計,或採用新技術、能遇水變色的雨傘,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賣出了最高388元一把的價格。

  “祝你們越做越好!”總書記笑著説。

  一路陪同的義烏商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文閣彙報説,2002年時小商品城110萬平方米,商戶3萬多。如今640萬平方米,商戶7.5萬,60%以上店舖有自營企業和自營品牌,每年超過20%的銷售額來自新産品。

  聽著一個個故事、一個個數字,總書記再次談起“義烏發展經驗”:“這個地方,既不臨海也不臨邊,怎麼就變成了全世界的一個貿易中心呢?是因為義烏人做到了‘無中生有’‘莫名其妙’。”

  走出商貿城前,他不忘勉勵大家,“義烏小商品闖出了大市場、做成了大産業,走到這一步很了不起。”“你們每個人都是義烏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還要繼續努力、再造輝煌。”“商貿城要再創新輝煌,為拓展國內國際市場、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作出更大貢獻。”

  此時此地,捧讀改革開放45年來義烏的精彩答卷,面對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未來,這座城市逐浪前行的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

  惟改革者,勇立潮頭;惟有依靠改革,才能永遠立潮頭。

來源: 浙江日報    | 撰稿:沈晶晶 張苗 拜喆喆 何賢君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