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高增長和經濟增長不匹配”;
“工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和工業增長不匹配”;
“招大引強突破和工業增長低迷不匹配”。
隨著上半年經濟數據的公佈,圍繞金華發展的三個“不匹配”被提起。
數據顯示,上半年金華全市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3%,居全省首位;其中製造業投資增長27.9%,居全省第三。工業用電量增長7.1%,居全省第四。而金華上半年GDP增長7%,居全省第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2%,居全省第八。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4.1%,也低於全省4.7%的增長水準。
投資和用電量的快速增長,怎麼沒有反應到GDP增速和工業增加值增速上呢?
記者查閱大量數據資料,採訪專家學者,抽絲剝繭,試著揭開3個不匹配的原因。
一
先説結論。引起這三個“不匹配”的原因:一是結構問題。産業結構發生了變化,二産佔GDP比重下降,三産比重增加,工業對GDP的增長難以“一招定乾坤”。二是效率問題。招大引項的突破,從落地到投産需要建設週期,還未能反映到增速上。
第一個原因,體現在今年上半年數據上特別明顯。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金華市第一産業增加值71.45億元,增長3.2%;第二産業增加值1096.68億元,增長4.1%;第三産業增加值1564.90億元,增長9.2%。第一、二、三産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3%、23.4%、75.4%。三産對GDP增長的貢獻,一目了然。
誠然,今年上半年服務業超強的貢獻力,與疫情積壓的需求得到釋放,接觸型聚集型服務業持續改善有影響有關。但把時間的尺度拉長,還是能從産業結構變化上,窺視一二。
記者從金華市統計局網站當中,找到了《2022金華統計年鑒》。從這份統計年鑒裏,提取了2011——2021年的GDP構成數據。
表中可見,從2013年開始,金華一、二、三産結構發生變化,呈三産佔比上升、二産(工業)佔比下降趨勢。2013年,金華三産比重(49.8%)首次超過二産(47%);2014年,二産中的工業比重自1993年超過40%到41.8%後,首次下降到39.6%;2015年,金華三産首次超過50%,三次産業增加值結構為3.8:44.6:51.7。2019年和2020年,二産佔比曾連續兩年低於40%。與此同時,三産上升之勢迅猛。2017年躍至55.6%後,隨後數年一直都在55%——57%的區間徘徊。到去年,金華三次産業增加值結構為2.9:41.9:55.2。
無論是工業用電量還是投資(尤其是製造業投資)、招大引強的突破,都與二産強相關。二産佔比下降,在結構上弱化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為更直觀地呈現,記者專門找出了2018年以來金華固定資産投資增速、製造業投資增速、工業用電量增速以及GDP增速、二産增加值增速等5組經濟數據,製作了關係圖。
圖表可見,原來同頻的5個數據,從2022年開始不再同步。尤其是製造業投資一路飛揚而去,不再與工業用電量、二産值加值、GDP同升同降。而工業用電量與二産增加值兩條曲線倒是基本同步,呈差不多幅度的下滑或上揚。
眾所週知,固定資産投資包括基建投資、製造業投資、房地産投資等。其中,製造業投資的主體是製造業企業,與工業數據相關度最高。圖中可見,製造業投資從2020年開始,基本無視疫情影響,且不受用電量和二産增加值回落影響,一路飛揚而去。這與近兩年金華市招大引強的屢屢突破,密切相關。
由此可見,製造業投資增速與用電量增速、二産增速偏離,應該是製造業投資還未進入生産階段,也就未能化為實際的經濟增長。
另外,記者翻出金華市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6月與2023年6月的《經濟月報》,從一組數據當中可以窺視“工業用電量快速增長和工業增長不匹配”的問題。2022年前5月,全市5653個規上工業企業,其中虧損企業1793家,佔31.71%;2023年前5個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5743家,其中虧損企業1943家,佔33.8%。同期,規上企業雖增加了90家,但虧損企業增加了2.09個百分點。
二
去年年初,記者曾寫一文,針對2022年1月召開的金華市委七屆十一次全體(擴大)會議上,金華市委號召全市黨員幹部要“為實現浙中之真正崛起而奮鬥”,分析金華離浙中真正崛起到底還有多遠?
當時文章裏,拿出了幾組數據進行對比:
2000年,金華的GDP與廈門、揚州相當,超過合肥;
2020年,合肥、廈門、揚州等3個城市的GDP,分別是金華的2.1倍、1.4倍、1.3倍。
2015年,金華規上工業增加值與嘉興、紹興、衢州的差距分別是475億元、615億元、——612億元;杭州的規上工業增加值是金華的2.98倍;
2020年,金華規上工業增加值與嘉興、紹興、衢州的差距分別是1148億元、631億元、——507億。杭州的規上工業增加值是金華3.95倍。
領跑者更遠,追趕者更近,都反映了一件事情:金華跑慢了。
究其原因,是其他城市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而金華高新技術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規上企業畝均稅收等代表著創新指數的指標,都低於全省水準。
這樣的現象,在2021年得到扭轉。這兩年,金華呈現追趕之勢,全市上下砥礪前行。2021年,金華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188.94億元,同比增長55.2%,高出全省平均數24.7個百分點,增速居全省第一。2022年,規上工業企業投入研發費用201.63億元,增長26.8%,佔營業收入比重3.18%,比上年提高0.3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在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招大引強取得很大突破。《2022年金華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招引落地零跑汽車二期等10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25個;《2023年金華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2年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73個、創歷史新高,義欣新能源、東陽利維能、蘭溪帕瓦、金義新區紐頓等百億級製造業大項目落地開工。
兩年招引落地10億元以上製造業項目98個,與製造業投資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分別增長12.1%、21.5%和27.9%的快速增長,可以相互印證。
但從投資到産出,需要一定的建設週期,通常而言要2年時間。據了解,目前98個項目當中,只有9個投産。這也就能夠解釋招大引強的突破與工業增長不匹配了。
但記者就此問題採訪了多位關心金華經濟發展的專家學者時,他們都提到了“效率”。金華市諮詢委專家吳遠龍説,項目從落地到建成投産,過程複雜、手續繁多,可以反映了一個地方的經濟效率。在全力以赴招大引強的同時,還要全力縮短項目建設的週期,以更快的速度跑起來。也有專家表示,金華招大引強的前半篇文章已經動起來了,但審批、規劃、施工等後半篇文章還可以再加快。
有學者對我國製造業投資和工業企業利潤進行關聯性研究,發現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與滯後12—15個月的工業企業利潤的關聯性較強。換句話説,現在的投資效果要在1年或1年零1季度之後才能體現出來。如果用此來衡量,金華製造業投資到産出間的效率是還可以再快些。
三
再回到三産的結構問題。
三次産業佔比是衡量經濟發展類型和結構的重要指標。其實,金華的産業結構調整的狀況,正是我國的一個縮影。也正是2013年,我國産業結構發生標誌性轉變,第三産業首次超過第二産業、佔GDP比重達到46.1%,比二産比重高出2.2個百分點。
到2022年時,我國三産佔比已到52.8%。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産業和經濟發展主動力,雖與發達國家相比(一般認為三産佔比70%)仍有差距,但已有一些城市的超越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如北京與上海,去年已經達到84%和74%。
浙江三産比重雖只有54.3%,但三産增加值達42199億,總量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廣東、江蘇和山東,當之無愧是服務業大省。
由此可見,一座城市服務業不強,GDP就很難有突出的機會。那麼,金華市的服務業“家底”如何?
記者從浙江省統計局網站獲悉,去年金華規上服務業企業增加值達3072億元,排在杭州、寧波、溫州和紹興之後,與台州並列全省第五;同比增長2.1%,居全省第九。
再細究行業佔比情況,記者發現對浙江和金華的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的差別很大。浙江省2022年的規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中,第一名是由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佔42%,第二名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佔23%;而按照金華市2021年公佈的數據與之正好相反,前者只有17%,而後者有43%。也就是説,金華的服務業優勢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上,但其現代服務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實,金華軟體業曾在2020年達到一個“小高峰”,當年全市軟體業務收入達100.45億元,首超百億元,位列杭州、寧波之後,居全省第三。去年金華市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414.56億元,比上年增長21.6%,增速高於全省14.2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由2021年的7.1%提高到2022年的7.5%,前景可期。
去年12月,金華市委八屆三次全會提出“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的戰略部署。一些專家認為,這正是拉長服務業長板、補齊服務業短板的好時機。打造國際樞紐城,需要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的匯聚,除了構建高效率現代交通物流外,還可以通過浙江中西部教育中心建設,打造浙中實驗室、浙江大學金華研究院等標誌性工程,補上資訊技術服務業的短板,實現比翼雙飛,為金華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力量。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徐賢飛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