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十九屆亞運會將在浙江杭州拉開大幕。
節儉辦亞運,場館建設寫就出色答卷。
絕大部分場館是改建改造的,
只要能夠滿足賽事要求,原則上“能改不建”
杭州亞運會的絕大部分場館是改建改造的,只要能夠滿足賽事要求,原則上“能改不建”。新建場館約佔全部的1/5,其餘均為改建類場館。
總建築面積達1.4萬平方米的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體育館于2006年投入使用,從空中俯瞰呈飛碟造型。相關各方對原有設備設施現場評估後認為,原有兩套電子顯示屏設備和5000多個座椅可以保留。施工方在改造時仔細拆卸、認真保管,待亞運擊劍比賽館場地改造完後,設備和座椅將被安裝回原位置再次使用。
這次改造,遵循了賽後利用不浪費的原則,新增加了彈性地板,並在燈光系統等方面提前預設了兩套系統,保證賽後既能舉辦擊劍等賽事,也能舉辦籃球等其他賽事。
再看杭州奧體中心游泳館,蓄水量超過1萬噸,是公認的耗水“大戶”。
怎樣變耗水為省水?憑藉24小時水迴圈系統,該館可以在池水長期不換的情況下保持乾淨清澈。表面看是“不換水”,其實是時時刻刻都在補充新水。每天,泳池中的水會經過游泳池池壁的出水口進行新一輪的迴圈處理,再通過回水管道重新進入泳池。就像人的血液,在不斷地流動、處理、更新,以保證水質的清澈。
另外,整個過程中,系統還會根據檢測用精密計量泵自動添加酸鹼液和次氯酸鈉溶液,在為水處理消毒提供有力保證的同時,助力場館節能增效。
“能借不租、能租不買”,
已經成為杭州亞運會場館賽事使用器材普遍遵循的原則
節儉辦亞運,是一種自信與底氣;不搞大拆大建,賽事依然可以有序籌辦。
杭州上城體育中心體育場將承擔杭州亞運會男足和女足的多場比賽。場館改造過程處處體現著“節儉”的辦賽理念,看臺上的1.35萬張座椅和頂部的太陽膜雖然使用了14年,但經過科學評估檢測,使用情況良好。經洗護後繼續保留,可節約資金近800萬元。
位於紹興市的中國輕紡城體育中心體育館原是一個籃球場館,本身很多設施就符合亞運會排球比賽的要求。改造過程中,結合體育館現狀,遵循“建築佈局少改動、建築空間高利用、改造成本低”的原則,對符合亞運會排球館要求的設施予以保留。此外,符合要求的主場館墻面吸音板、擴音系統、升旗系統、夜景泛光照明等設施也都應留盡留。
“能借不租、能租不買”,已經成為杭州亞運會場館賽事使用器材普遍遵循的原則。
亞運會壁球場館由杭州國際博覽中心展廳臨時改建而成,館內的LED螢幕、觀眾坐席、UPS設備、消防器材等採用了租賃方式,既節約了建設成本,又保證了在亞運會比賽結束後,場館可用最短時間完成拆除,恢復原有展廳功能。
在杭州淳安賽區的場地自行車館,館內橢圓形環繞場地採用周長為250米、寬8米的斜坡式木賽道,面層由374片赤松拼接而成。這不是“永久裝置”,而是可拆卸的,和場館內3040個座椅一樣,都採用了租賃的方式,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節儉並不意味著捨棄精彩、降低服務水準,
而是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
如何通過節儉辦賽的實踐,讓亞運因城市更精彩、城市因亞運更美好?
浙江工商大學文體中心是杭州亞運會手球項目的比賽和訓練場館,館內安裝了符合比賽要求的新地板。考慮到舊的木地板損耗很小,為提高木地板的二次利用率,由亞運場館項目團隊進行保護性拆除後,再運送、安裝至淳安縣汾口中學。如今這些拆自亞運場館的“再生地板”在汾口中學已使用兩年多。
為節儉辦賽、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杭州和5個協辦城市將亞運基礎設施建設同城市發展規劃結合起來,作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一部分。杭州亞組委注重“還館於民”,讓市民共用亞運成果。亞運場館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運營單位就提前介入,充分考慮賽時和賽後功能需求。目前,56個競賽場館已有51個確定運營單位,較好避免了賽後擱置浪費情況的出現。
如何避免場館賽後擱置浪費,杭州電競中心做出有益嘗試。亞運會後,杭州電競中心將引入全球頂級電競賽事,成為世界一流的電子競技賽事中心、發佈中心、交流中心和培訓中心。
同時,按照“賽時為亞運,賽後為城市”的建設準則,這座場館在設計之初,就在電子競技之外,兼顧了球類賽事、演唱會等舉辦條件,可滿足多種賽事、文藝演出、展覽等的綜合場館需求,進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
節儉並不意味著捨棄精彩、降低服務水準,而是少花錢、多辦事、辦好事,將“好鋼用在刀刃上”。杭州亞組委日前宣佈,56個競賽場館全部完成賽事功能驗收,具備賽時運作功能。
“節儉亞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行走在杭州亞運會熱身賽賽場,“節儉亞運”在很多細節上得以體現:採用自助簡餐,有效減少飯盒、紙袋等使用量;用過的記者證被就地回收,以便迴圈再利用。中國輕紡城體育中心體育館運作團隊新聞宣傳主任董固丹表示,作為運作團隊的工作人員,將會一直踐行節儉理念,通過自己的日常行動為“節儉亞運”作貢獻。
來源: 人民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