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江 > 杭州 新聞詳情 A- A+
在余杭感受文明聖地
發佈時間:2022-12-14 20:07:05    

   良渚文化中,玉文化尤其光華燦爛。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禮,在杭州余杭這片土地上不僅歷久彌新,也浸潤著獨特的玉特質,細膩、溫潤、堅韌。

  有禮如玉。杭州市余杭區深挖“禮”的內涵外延,賡續“有禮”文明基因,著眼“浙江有禮·文明聖地”省域文明新實踐樣板地打造,從“玉”中提煉其內在要求,不斷推動文明有禮基本單元建設,文明實踐亮點不斷涌現,崇德向善風尚持續濃厚。

  以禮聚魂。日前,余杭區提出建設杭州城市新中心的目標,而要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文明氛圍必不可少。眼下,這裡正聚焦精神共富,持續為人民描摹“在浙江看見文明中國,在余杭感受文明聖地”的美好圖景。

  文明進萬家,好家庭“白玉無瑕”

  “垃圾分類精準到位,加一分”、“參與賭博活動,扣十分”。在鸕鳥鎮,家家戶戶都擁有一個“小金庫”,裏面存的不是錢,而是評判家庭文明氛圍的積分。

  鸕鳥為何要設置家庭積分?原來,近年來村民收入顯著增加了,文明習慣、傳統美德等“軟收入”卻待進一步提升。於是,鸕鳥開始探索“和美家”家庭建設工作模式,開發上線“和美家”小程式,實現家庭行為“可視化”“積分化”,打造“和美與共”好家庭,希望形成“家家參與、人人共用”的良好氛圍。

  一份“和諧家庭我創建”的承諾書,全鎮3700余戶家庭都在號召下自願簽訂了。有了這個積分賬戶,相當於有了一本道德行為規範上的賬本,積分高者還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文明的“富有”還是“貧窮”,都靠村民自己去創造。

  外在的激勵不斷激活當地的文明氛圍,家庭文明被有機更新。雙管齊下,內化的精神如家風家訓等,則對家庭起著更深的浸潤作用。在瓶窯,傳承千年的盛氏家訓被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盡臣忠、全子孝、厚兄弟、睦鄰里、儉持家、教子孫、戒非為、重樹人。”二十四字新時代家風家訓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從古籍遺存中“走”出來。倉前街道弘揚傳承章太炎“立身第一、立德為先”的“章氏家風”,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相結合,使文明之花開遍村裏的每家每戶。

  以和為美,家和事興。推進文明有禮基本單元建設,要以家庭這個“最小單元”抓起。近年來,余杭不斷培育“白玉無瑕”好家庭,滋養文明實踐“基本細胞”,如實施“余杭好家庭”系列工程,培育“伢伢習德”未成年思想教育品牌,開展家風家訓再創作、祖訓新釋等活動,開展文明餐桌等“文明好習慣進萬家”行動等,持續夯實家庭教育、傳承家庭文化、倡導家庭新風。樸實的文明行為“飛入尋常百姓家”,居民的文明素養、觀念都在潛移默化中悄悄改變。

  曬曬朋友圈,好鄰里“溫潤如玉”

  良渚文化村裏,88歲的楊元桂和85歲的陶貽園夫婦被鄰居們稱作“神仙眷侶”。這對夫婦本是蘇州人,相戀于清華,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奉獻了一輩子,選擇了良渚作為養老地。

  週四下午,陶貽園奶奶照例又去了她自願“結對”的一位孤老鄰居的家裏,與老人聊聊暖心話,看看對方是否有什麼生活需求。幾年前,小區搭建了一個結對互助的鄰里群,在社區,時常可見結對的老人一起散步、做操。目前,這個群體已經擴展到一千余人。

  今年是楊元桂、陶貽園夫婦在良渚文化村居住的第七個年頭,對他們來説,關到府,是不到百平的溫馨小家;打開門,是鄰里和諧、互幫互助的社區大家。

  德不孤,必有鄰。良渚文化村匯聚了來自全國、全球的2萬餘名居民,早在2011年,良渚文化村就制定了《村民公約》,他們的文明實踐讓更多人對文明村社生活産生了更大的嚮往。村民們還自發組建了32個興趣愛好社團,每當村民日、村跑、村民市集活動來臨,更拉近了社區鄰里之間的距離。

  關於鄰里和諧的典範,在余杭也少不了去小古城村開啟“兩眾精神”溯源之旅。

  在鄉村,讓村民拆除或降低自家圍墻,從來都是一件難事,更別説村民主動了。而在小古城村,“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這句話深入人心。有了民主協商這一“法寶”,當地降圍墻從動議到完成只用了21天。如今,村容村貌乾淨整潔,一磚一瓦透著舒適氣息。“打開圍墻,敞開心墻”的故事也成為茶余飯後一段佳話。

  小古城村立足“兩眾精神”,以民主議事引領文明風尚。鄰里之間有什麼矛盾糾紛,坐在村口的大樟樹下友好協商,總能有效化解,村民間愈發和睦友善。當文明習俗觀念滲透人心,這裡的村民不僅身體力行文明鄉約,更是成為鄉村文明的表達者和推動者。

  為織密“溫潤如玉”好鄰里這張網,余杭不斷強健文明實踐“神經組織”,如開展以“新時代創客説”為核心的“雙百雙千”大宣講活動,受眾達80萬人次,又如建強“余閱空間”、文化家園等鄰里活動場所,紮緊鄰里紐帶。

  百花齊盛放,“玉見文明”好家園

  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定是厚植“好人”文化的社會。一些出圈出彩的中國好人,譜寫著一曲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之歌,也引領著有禮家園的榜樣力量。

  做了一輩子兒童圖書館、獲評“中國好人”的龐汝勳爺爺,“從天而降”營救小孩的湯文傑,“90後白髮醫生”鹿燕青,拾金不昧的8歲雙胞胎姐妹,“面膜女俠”教科書式滅火”……近年,一個個出圈的余杭名字與正能量事跡在全網傳播。

  有時候,好人也有統一的“名字”。在余杭,她們的名字可能是“瓶窯奶奶”、“前溪大媽”、“洪哥”應急小分隊,也可能“紅小徑”、“文明啄木鳥”、“午潮山衛士”、“寶德昌”。一位道德模範,就是一座精神富礦。一群好人,有時候能帶動一座城。

  比如幾年前,黃湖鎮青山村的村民還在“為水所困”,直到2015年大自然保護協會來到這裡。懷揣著水源保護的念頭,協會挨家挨戶到府宣傳,村內亂倒垃圾、焚燒秸稈的行為少了,爭做“自然好鄰居”的人多了。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一個以鄉村美學、傳統手工藝為核心的藝術村落。一批設計師、公益志願者、文化工作者在此共建美麗鄉村,結合各類文化文明活動,形成了濃厚的“善美青山”氛圍。

  文明風尚也將反哺基層治理。西溪源村就建立了從村黨委至農戶的“100+X”五級管理考評體系,村民、黨員、村組長、文明監督員等均是文明建設的宣傳員、聯絡員、勸導員和監督員。通過構建“自律+他律”的鄉風文明建設新模式,“文明有禮”融入群眾的日常生活。自治、德治與法治有機結合,鄉村也走上了善治之路。

  要建成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新中心,余杭正不斷築牢“玉見文明”好家園,壯大文明實踐“村社肌體”。“村民日”、“山花節”、“禹上稻香”等有禮文化地標和文明實踐品牌點亮日常,基層文明實踐百花齊放。文明無形亦有形,城鄉文明的建設,全民素質的提升,將讓人們愈加深刻地體會到“在余杭感受文明聖地”的真實。

來源: 中國網    | 撰稿:通訊員 譚琴 徐穎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