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一件事堅持了40年。
接到這則報料的時候,寒潮剛好抵達浙江。
一夜飄雪,12月19日早晨的湖州銀裝素裹。一大早,踏著積雪剛剛清掃過的地面,記者走進吳興區愛山街道紅豐西村,見到了爆料故事中的主人公,76歲的俞小英。
她正在自家廚房熱火朝天地忙碌。
在廚房忙碌之前,俞小英剛下樓把斜坡上的冰掃了一下,“今天下雪天滑,社區裏的老年人多,可別滑倒了。”
雪天,熱乎乎的飯菜送到府
每天5點起床做飯是俞小英雷打不動的習慣。
當天她給社區的老人們準備的是油豆腐紅燒肉、白菜肉丸粉絲湯,還有千張包。這些菜都是她的拿手菜,她覺得冬天吃著比較暖胃。
俞小英日常會為社區結對的高齡老人和殘障老人送飯菜,這一送就是近40年。
“老人們中飯吃得早,我上午10點左右就要給他們送過去了。”。
飯菜準備妥當,俞小英小心將飯盒蓋上,便出門一路送到小區的老年服務中心,小區裏的很多孤寡老人都住在這裡。“天冷,送點熱乎地給他們,他們吃得高興,我也高興。”
“這麼冷的天,快進來坐坐。”60多歲的王大叔顫巍巍地拄著拐杖走到門口,為俞小英開門。
“國榮,這是剛做出來的,有你最喜歡的千張包,快趁熱吃哈。”俞小英把打包的飯菜放下,順便查看了房間裏的廚房和燃氣的安全狀況。
王大叔打開一壺酒,就著飯菜,吃了起來。“他呀,就喜歡喝二兩小酒,每天吃飯都要就一點,説這樣吃起來才香。”
“她對我們全家都有恩,多虧了她。” 王國榮身體殘疾,前些年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俞小英從早年的送柴火、暖灶頭,到後來他母親去世後,幫忙買早點、送飯菜,在王大叔的眼中,俞小英一直就像親人一般。
住在養老服務中心三樓的王炳煤大叔,早早算準了俞小英到來的時間,在門口等候了。
“你慢點吃,小心噎著。”話音還未落,俞小英接著出發去下一戶送飯菜。
不是家人勝似家人
“我是土生土長的吳興人,小時候,我媽媽就經常織毛衣送給家庭困難的鄰居,所以我一直覺得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40年來,俞小英無償送飯給四十多戶人家,很多高齡老人都是她一手照料,也是她幫忙送終。
“多虧了小英,王媽媽才算走得乾淨、體面,親生子女也不過如此。”小區的居民常這樣稱讚她。王國榮的母親去世那年90多歲高齡,癱瘓在床,俞小英除了送飯,還開啟“住家保姆”模式,為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擦洗身體、收拾床褥。
面對大家的稱讚,俞小英説:“我並不比別人好多少,就是有一把‘窮力氣’,能幫別人是福氣,也是幸福。”
這麼多年送飯,俞阿姨目睹了不少老人的離去,也無意間救了一些老人。
有一次,她給一個老人送飯,開門一看,老人燒水煤氣忘了關,開了一下午,人在沙發上看電視,門窗緊閉,她趕緊衝到廚房把煤氣關掉。
還有一次,俞小英一進門就發現老人中風倒在地上,她趕緊找愛人一塊把老人抬起來,送到醫院搶救。
“我們這個社區老年人多,有困難的老人也比較多,我們現在身體好的時候能幫一點就幫一點。”俞小英説。
堅持初心,沒想太多
俞阿姨在小區還有一個職務“道德醫生”,其實就是受理居民的反映和投訴,負責小區日常的矛盾處理,“大事小事什麼都管,停水停電、夫妻矛盾、鄰里糾紛都會來找她。”
“俞阿姨人熱心,居民們都特別信任他。”社區的工作人員説,小區居民有困難需要幫扶時,俞阿姨總會主動幫一把,做家務、燒飯菜、梳洗打理……漸漸地和居民們都成了一家人。
她還發揮自身特長,成立了社區團圓坊,給小區的孩子們包湯圓、包餃子,做各式各樣的面點。“現在孩子接觸最多的就是電腦,要麼就是課本,我就是想讓孩子快樂一點,能從我這裡能了解並喜歡上傳統手藝。”
家裏人經常問她,媽媽你哪天要是倒下了怎麼辦?
俞小英沒有想太多。
她説只要走得動,就會一直送下去,哪怕以後送不動了,如果還有年輕人接班,這件事就有堅持的意義。
來源: 潮新聞 | 撰稿:孫韻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