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創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您的位置:首頁 > 浙商 > 政策解讀 新聞詳情 A- A+
浙江最南漁村界牌:30年前出名的窮 30年後出名的富
發佈時間:2016-03-28 16:41:03    

  這是一個被福建沙埕鎮“包圍”的浙江最南漁村界牌村。

  30年前,參加溫州日報第一次大型貧困鄉採訪行動的作者葉紹敏、林德新一起,坐著三輪卡,從蒼南馬站顛簸到蒲城,再爬十幾裏山路去當時的“貧困鄉”雲亭鄉,採訪鄉里最貧困的界牌村。

  背山面海,交通閉塞,這樣的小漁村,脫貧致富的出路在哪?葉紹敏猶記得時任雲亭鄉鄉長傅思爾的一句“豪言”:山有山的優勢,況且我們還有海。這幾年,我們已經看到了出路。

  作為30年後“重溫30年扶貧路,精準發力奔小康——再訪溫州重點扶貧鄉村大型新聞行動”的第一站,葉紹敏特地交代去界牌的作者:去看看30年前傅鄉長説的這條“路”,有沒有找到,是越走越寬了還是止步不前了?

  一道圍塘

  大海裏面淘真金

  界牌村不大,戶籍人口只有300多,幾十幢房子就集中在一個弧形的小海灣裏。磚瓦房已顯得老舊,看起來和大多數小漁村沒什麼兩樣。

  在路邊,作者問一位穿著棉睡衣的家庭主婦:“您家是做什麼職業的呀,一年收入有多少?”

  她回答説:“我家是搞網箱養殖的。今年投資了200多萬元,收入多少還不一定呢。”

  這樣的回答,不禁令人咂舌,也愈發好奇,這個其貌不揚的小漁村,究竟有多富?

  抬眼望去,不遠處的海面上,一道數百米長的圍塘堤壩,連接兩岸之間,將海面分隔形成一個人造的湖灣。村支書曾鴻祖告訴作者,這個堤壩是30年前建的,堤壩內是280多畝的圍塘,養殖對蝦等。

  在曾鴻祖的眼裏,界牌村的致富路,從這道堤壩開始。

  30多年前,界牌村的村民們靠的還是打魚種地這些傳統的營生,甚至連條機耕路都沒有。1984年,界牌村以村民出資入股的方式,和政府共同出資110萬元修建圍塘,漸漸地從傳統農耕轉業到搞對蝦等海産養殖。第一次貧困鄉之行採訪組來到界牌村,看到了堤壩上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鄉長傅思爾説的出路,正是指海産養殖。

  曾鴻祖説,圍塘建成後出租承包給養殖戶,租金歸村集體所有,入股村民得分紅。圍塘帶來的年收入現在有100多萬元,當年入股的村民,近年每年都可以分到平均4000多元的分紅,最高的時候可以分到9000元。

  一份保障

  政策兜底添安心

  在圍塘外的海面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數千個“田”字形的魚排,煞是壯觀。

  養殖戶曾大雪正在魚排上作業。被海風長年吹拂成紫銅色的臉上,滿是笑意。他家有200多個魚排,年産魚量超過60萬尾,去年的利潤達到50萬元。在界牌村,僅面積在180平方米左右的大井,就有2400多個。全村養殖戶,這兩年的年均收入有30萬元。

  這樣的規模,在10年前是不可想像的。那些年,大部分村民選擇的還是外出經商、務工。

  轉捩點發生在2006年。那一場讓所有人心中一痛的超強颱風“桑美”。界牌村的村民們至今還記得,桑美過後,界牌村15戶養殖戶悲慼的面龐。但更讓他們難忘的,是鎮裏的幹部召集全村養殖戶開會,承諾:只要災後繼續養殖,每個魚排補助7000元。

  政府的救災,讓大家絕處逢生。當年,全村海産養殖效益就達1000多萬元,不僅補上了桑美造成的600多萬元損失,還有富餘,沒有一人因災返貧。

  前年,省互保協會又推出漁業養殖政策性保險,界牌村成為試點,魚排也可以投保。去年全村養殖戶共計投保30萬元,最終在颱風中受到損失的養殖戶,拿到了24萬元的保費。

  效益好了,抗災能力強了,還有政府的大力扶持,不僅保住了界牌村的養殖業,還讓越來越多外出的村民看到了希望,回來過起了“靠海吃飯”的日子。

  一筆農貸

  金融創新來幫扶

  曾鴻祖家的一樓客廳,放著一台電腦。當了一輩子漁民,四五年前連滑鼠都沒摸過的曾鴻祖,現在卻已經離不開這臺電腦了。作為養殖大戶,現在他幾乎每天都要用網銀來買飼料、收貨款。曾鴻祖説,現在村裏九成以上的養殖戶都在用網銀。

  網銀,只是方便養殖戶辦事的一個手段,而真正推動界牌村漁業發展的,是蒼南縣一系列金融幫扶政策。

  相比其他産業,海産養殖投入特別高。對於界牌村這樣曾經的貧困村,資金恰恰是最大的瓶頸。面向“三農”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系,讓農民能享受到更多的金融服務,是溫州金改的12項主要任務之一。2012年,蒼南在全縣推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以小額農貸為切入點,為全縣19.1萬戶農民建立了專屬的“農戶信用檔案”。界牌村成為這項政策的受惠者。前年,浙農信、郵儲等銀行又推出“整村貸”,界牌村以村集體的名義,為養殖戶貸款1400多萬元。

  資金難題破解了,界牌村的海産養殖迎來了超過以往任何時期的快速發展。三年來,魚排從700多個迅速增長到兩三千個。自家海灣容納不下這麼多魚排,養殖戶們將隔壁福建沙埕鎮養殖戶們的魚排幾乎都買斷了。

  作者問曾鴻祖,會不會擔心還不上貸款?曾鴻祖自信地説:“我們養殖的總産值一年有5000萬元,每人平均150萬元,有什麼可擔心的。”

  作者手記

  從30年前連路都沒有的貧困村,到如今實力雄厚的富裕村,界牌村的致富之路是清晰而極具借鑒意義的。

  這其中固然有界牌村地處優質海灣的先天優勢和村民們吃苦耐勞、敢闖能拼的品質原因,但如果沒有在每個關鍵節點“精準”落地的政策紅利,這种先天“勢能”,不一定能轉變成今天共同富裕的“動能”。

  這種“精準”,從30年前建圍塘即已開始。正是瞅準了市場潛力,當地政府幫助村民建圍塘搞海産養殖,為今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當産業遭遇巨大天災之時,政府又及時出手,幫助村民保住經營20年的産業。而當産業遭遇瓶頸,政府及時搭建各種平臺,讓村民借力升級。這其中,還有貫穿30年的政府主導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政策、資金、技術的全面幫扶。

  可以説,界牌村充分享受了各個階段的政策紅利。但這種“享受”,建立在精準積累的基礎之上。産業精準、幫扶精準、百姓努力,共同造就了今日的界牌村。

來源: 溫州網    | 作者: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微店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浪潮評論
潮評社
國網傳播
忠文創
我要發稿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