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高水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問題不僅是這張藍圖中的重要組成,更決定著這張藍圖的底色。“去年,我省26個欠發達縣摘帽和全面消除4600元以下絕對貧困現象這兩大目標的實現,為全國脫貧攻堅提供了經驗,但促進低收入農戶增收的任務仍然艱巨。”省委副秘書長、省農辦(扶貧辦)主任章文彪表示,低收入農戶的增收問題是動態性的、持續性的,要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繼續支援26縣加快發展,通過創新方式、整合資源、精準幫扶,不斷夯實基礎補齊短板。
如何確保低收入農戶收入增速快於農民收入平均增速?如何確保絕對貧困現象不出現反覆?連日來,全省農辦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精神,著力找準補齊這塊民生短板的發力點。
幫扶機制長效化
扶貧開發必須建立穩定的、內生的增收機制,形成切實有效、可長期實施的政策舉措,以創新機制、制度保障來兜住底線。近3年,我省的農村平均低保標準分別提高12.4%、23.8%、17%,但全省低保人口1.36%的佔比遠低於全國水準。我省將進一步完善農村低保政策,逐步縮小城鄉低保差距,擴大低保人群覆蓋,努力把低保人口比例提高到2%以上,做到不養懶漢、應保盡保。
在原“4600以下”低收入農戶中,因病致貧的比例高達50%,浙江正謀劃完善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力爭從源頭破解這類支出型貧困難題。“今年,金華將以蘭溪為試點探索開展將支出型貧困家庭納入低保範圍工作。”金華市委副秘書長、市農辦主任祝維偉説,金華還將進一步完善醫療救助制度,特困供養、低保、低保邊緣、因病致貧對象自付費用救助比例分別達到100%、70%、60%、50%,年度救助封頂線提高至8萬元。
扶貧工作要提高整體性和精準度。去年,衢州柯城區創新低收入農戶動態服務機制,將低收入農戶劃分為扶貧對象、邊緣對象與救濟對象,實施分類扶貧,並同民政救助統籌協調,將中途因病因災返貧的對象重新納入幫扶範圍,及時跟進幫扶舉措。區扶貧辦主任何國忠介紹,當地將繼續推進“五+工作法”,進一步鞏固“消除4600”的成果,確保低收入農戶每人平均收入增長15%以上,80%以上的低收入農戶收入超過8000元。
增強“造血”能力
農村經濟發展是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的基礎和源泉。縉雲縣農辦主任陳瑞舜告訴作者,農民增收乏力,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增收內生動力不足一直是當地“三農”發展的短板。近年來,縉雲通過整合資源、出臺扶持政策,大力推進合作扶貧,形成“十大鄉愁産業”。今年,當地將深入開展“草根創業”行動,促進“縉雲土面+文化、縉雲土面+旅遊、縉雲土面+電商”的發展,把縉雲土面打造成為繼縉雲燒餅之後的又一特色品牌。
提高低收入農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持續增收的底氣所在。緊抓國家級扶貧改革試驗區的機遇,麗水市注重發揮金融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創新抵押方式、“政銀保”、“村級資金互助會”、“豐收愛心卡”等模式,打造金融扶貧體系,助力産業發展,提升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麗水市委副秘書長、市農辦(扶貧辦)主任李煬德説,麗水農民文化程度、科技素養低於全省平均水準,農村人才支撐不強、缺乏活力的短板對農村改革、産業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今後將聯合多部門開展農村致富帶頭人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工作,補上人才供給短板。
今後,我省還將著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努力消除年收入10萬元以下的集體經濟薄弱村。江山市農辦負責人告訴作者,當地仍有相當數量的村在增加集體收入上缺資源、缺思路、缺項目。今年,江山將廣泛開展村莊經營,推進集體資源盤活型、物業經濟發展型、鄉村旅遊增幅型、存量資金運作型、村辦主體運作型和市級平臺的聯動等集體經濟發展模式,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美麗經濟促增收
綠水青山築就的美麗經濟正成為我省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開化縣長虹鄉霞川村毗鄰江西婺源縣,村裏好山好水、農家樂直接帶動了就業。開化縣農辦副主任張友良説,開化的優勢在於生態旅遊資源豐富,但對於鄉村旅遊的發展定位還不夠清晰,必須儘快補上這一短板,促進農業的三産融合,培育出當地旅遊的新賣點。
美麗鄉村的不斷升級,是經營山水、經營村莊、經營家園的基礎。台州市將著力補齊農村長治久美的短板,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村莊的個性特色,打造一批生産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山清水秀的特色精品村。以全域為統領,以沿景區、沿山水線、沿人文古跡為軸線,把庭院建成精緻小品,把村莊建成特色景點,把沿線建成風景長廊,把縣域建成美麗景區,邁向“産村人”融合、“居業遊”共進的新局面。
新的增收途徑不斷涌現。在雲和縣,原先閒置的農房搖身一變成了農家樂,不僅增加了農戶收入,也激活了一方山水的魅力和村民返鄉創業的熱情。雲和縣農辦主任王蘭夏説,當地將繼續通過創新突破補短板,在持續推廣“空閒農房二次創業”租賃方式的基礎上,探索將閒置農房公開出讓,多渠道盤活資産。
來源: 浙江線上-浙江日報 | 作者: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057187567897 京ICP證 04008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