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讓廣闊大地上的原生態古鎮“香”起來
發佈時間 | 2024-05-23 15:06:06    

  這些生動實踐讓當地居民和遊客在一眼千年的古鎮,既能感知過去的歲月,又能共用現代生活的美好,在文化浸潤中敬畏歷史,珍惜千年家園,感悟家國情懷。

  隨著國潮風起,寶藏古鎮遊成了不少人週末或小長假的熱門選項。在長三角,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錄的古鎮有80個,在全國的佔比超過25%。“出圈”的長三角古鎮主要靠“三樣”——美景、建築和演出。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跟隨“文化中國行”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江蘇、浙江的古鎮和歷史文化街區,發現古建築老街區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上有了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一座座寶藏古鎮承載的文化基因正在被激活。

  “春秋的水,唐宋的鎮,明清的建築,現代的人”,這是對西塘古鎮歷史沿革的概括,也是很多人喜歡古鎮漫步的感受。在一個有著煙火氣的原生態古鎮,遊人可以走進歷史,走進文化,走進生活,品味當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腔一調,領略原汁原味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傳統文化和風貌習俗,體驗“從前慢”和“現代潮”的相融,讓身心得到山水慰藉、人文滋養。

  古鎮承載著鄉愁,小橋、流水、傳統民居、古建築、老廠房等風光風貌是許多人心中特別的記憶。但在近年來古鎮的保護和開發中,不少地方也幹過成片拆除、拆真建假的憾事,有的歷史建築、歷史遺址失管失修,一些古鎮同質化、空心化、過度商業化問題嚴重。有的地方力求下一個“烏鎮”、另一個“周莊”而盲目興建的倣古鎮,近來已漸顯頹勢,不少僅靠倣造景觀售賣高價門票的倣古鎮正在被年輕人拋棄。

  前人留下的歷史文化遺産,包括文物古跡,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街區、歷史建築、工業遺産,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承載著我們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藏著千百年來民眾的偉大創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只有先真實、完整地保護下來,才能傳承好、發展好。古鎮既是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當地居民生産生活的重要空間載體。古建築在,人在,古鎮就在。隨著全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顯著提升,對歷史文化遺産蘊含的重要價值認識日益深化,古鎮保護從保護形態、保護建築、保護街巷到保護人的生活,演繹著古鎮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實踐。那些留住歷史建築、留住原居民、留住老風貌的古鎮,正在煥發“鎮鎮精彩”的新魅力。

  在蘇州,同裏古鎮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保持風貌格局,防止過度修繕,同時改善人居環境,留住原居民,完好地保存著姑蘇水鄉古鎮人家的生活氣息。在宜興,古南街歷史文化街區是陶文化的發源地,通過微改造,當地居民在老宅裏延續著紫砂陶業生産場所和場景,完整保護著構成陶文化遺産的各類空間環境要素,活態傳承著陶藝文化和陶藝生活。在衢州,廿八都古鎮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浙式、閩式、贛式等建築風格並存,特別是老建築裏的精美石雕與壁畫元素,展現了交通要塞百姓仁義、重教、互助的傳統民風。還有不少古鎮的老建築經改造,變成了博物館、書店、民宿,被賦予新的生命力。這些生動實踐讓當地居民和遊客在一眼千年的古鎮,既能感知過去的歲月,又能共用現代生活的美好,在文化浸潤中敬畏歷史,珍惜千年家園,感悟家國情懷。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目前,全國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312個,歷史文化街區1200余片,歷史建築6.35萬處。與2012年相比,國家歷史文化名鎮新增131個,歷史文化街區數量翻番,歷史建築數量增長近5倍。古鎮的煙火鄉愁成為許多人的詩和遠方。期待紮根在廣闊大地上的古鎮賡續文化根脈,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活”起來、“香”起來,繼續書寫生生不息的文明華彩。 

來源:工人日報    | 撰稿:    | 責編:汪傑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