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盧麒元關於人類大週期的説法
發佈時間 | 2024-05-05 18:22:56    

   網上看到盧麒元關於人類大週期的説法,應該有一定道理。我在寫阿根廷米萊現象時,就感覺到這個問題。

  大概20年前,林毅夫先生和楊小凱先生有過一場“後發優勢”和“後發劣勢”的爭論。一直影響到今天,經濟學家基本分為兩派,各説道理,不可開交。楊小凱先生認為,發展中國家相較于發達國家在國際競爭中,由於各方面的不足,所以存在後發劣勢。林毅夫先生則相反,認為後發者可以借鑒先發者經驗,實現技術性跳躍,以及省卻前期投入成本,等等,具有後發優勢。

  其實,研究阿根廷、南美洲,乃至所有無法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所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表現出了楊小凱先生所説的“後發劣勢”。

  實際上二戰以後,但凡未能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國家,如阿根廷等,雖然曾經富裕過,但由於沒有跨過工業化階段,已經失去了前兩個殖民時期的機會,也就是失去了通過殖民地獲得資本的大量積累,從而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可能性。怎麼辦?工業化和現代化一個基本條件是資本。沒有通過早期殖民的方式獲得資本和市場的國家,現在就非常難辦,要麼像中國50年代到70年代那樣,或像今天的朝鮮,靠自身的一點一點積累,小步向前走,這個時間會很長。國際化的競爭,又不可能等你慢慢發展。要麼引進使用國際資本,也就是引進外資來實現工業化。外資進入你的國家,從根本性質來説,是在利用他自己國內所缺少的資源和市場實現自身的發展,和當年的殖民是同一性質,只不過方式不同而已。國際資本一旦進入後發國家,就業增加,老百姓收入增加,使你的落後經濟狀況有所改變。這是發展中國家所需要的。但你原來不發達的民族工業和民族經濟一定競爭不過國際資本,表現出了明顯的“後發劣勢”。同時,各種有利可圖的産業兼併也就在所難免,國家的命脈很容易被國際資本所掌握。

  關於國際資本,我在阿根廷米萊現象分析時提到,國際資本他不是為了你的工業化和現代化而到你國家來的,他不可能為你的民族國家工業化著想,他也沒有這個義務。一旦政治混亂,局勢動蕩,或者勞動力成本上升,他就會轉移,他要的是利潤,哪掙錢去哪。南美及許多後發而停留在中等收入的國家,由於過於依賴國際資本,一般都沒有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工業乃至經濟體系,既沒有屬於自己的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更不可能有自我不斷升級改造,實現結構性的産業升級的能力。結果就停留在中等收入階段,無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國的經驗,我認為就是既充分利用外資,又乘機發展自己的獨立自主的工業和經濟及科技等體系。這樣就有了林毅夫先生所説的“後發優勢”。“後發劣勢”和“後發優勢”完全取決於不同場景,甚至不同制度。這是大討論中沒有人提到過的,是我的個人觀點。

  人類要發展,這是必然規律。近一百年了,大量國家一直在徘徊著,有的甚至倒退著。當中國走到世界老二的時候,人們不會不思考,自己怎麼辦?

  中國的意義我認為不在於制度,這是無法被學習的。核心價值,應該是獨立自主,發展自己。一切以我為主,正確處理好和各類資本的關係。既要真正照顧到各類資本的盈利需要,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又要始終堅持以我為主。難度就在於“既要又要”上。這是根本。

  以上一點淺見。2024,4,27

來源:中國網    | 撰稿:何加正    | 責編:陳曉菲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