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企業拿地,憑數據説話 溫州推動供地配置改革
發佈時間 | 2024-03-31 09:39:51    

   “提出用地需求後一次也不用跑,政府這種‘無感’操作,讓企業很有獲得感。”位於溫州樂清的電氣企業海變電力設備有限公司負責人朱壽海欣喜地告訴記者,憑著近三年穩定的億元以上年産值數據及成長潛力,今年3月,公司“數據得地”成功,17.86畝工業用地落定,“未來可以不用租房過日子了。”

  如果給優質中小企業“成長的煩惱”排個隊,“拿不到地”肯定名列前茅。為破解無地企業的發展空間限制,去年4月,中小企業量大面廣的溫州,亮出企業拿地“不找書記亮數據、不找市長找市場”的口號,創新出臺“數據得地”預評審工作機制,圍繞企業成長、經濟效益、技術創新、品質建設、轉型升級等指標進行量化評估,根據賦分排名,逐個對接企業精準供地。

  改革施行近一年來,溫州累計向95家優質中小企業供地2432.3畝,引導企業增資擴産項目開竣工889個,成功撬動110多億元民間資本投資,預計産值超200億元。

  更令人稱道的是,評估所用的量化指標均由部門直接提供,無須企業填報。符合條件的企業可以無感評審、無感拿地,坐等“叫號”,讓好企業、好項目專注深耕,無須再為沒有發展空間發愁。

  企業無感拿地,究竟如何實現?過程中又克服了哪些困難?未來還會給企業帶去什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赴溫州,探尋這場踐行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背景下,政企平等、創新互動的新實踐是如何發生的。

  為企業供地破冰

  讓數據説話,憑數據決策

  浙江是工業製造大省,企業多,土地要素較為緊張,中小企業拿地難是共性問題。

  “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溫州,全市工業用地面積22.7萬畝,僅佔全省的7%,先天條件加劇了工業用地指標緊缺。

  2022年,溫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人通過入企調研,發現有不少年産值超億元和5000萬元以上的高成長型企業沒有自有生産用地。同時,不同縣(市、區)供地標準不統一、過程不透明,因此出現了土地資源錯配,甚至有權力尋租,以至於優質企業得不了地,部分得地企業建好的廠房反而閒置。溫州市委、市政府開始思考,能否創新供地配置模式,讓供地流程更公平公正,讓有需求的優質企業得地不再難?

  為此,當年下半年,溫州對全市工業用地現狀開展排查,發現全市1368家億元以上工業企業中,沒有自有用地的企業佔比接近15%。

  這一現象在工業經濟發達的樂清比較突出。

  在當地經信部門開展的用地需求調查中,2000多家規上企業中有780多家提出需求,需求量巨大,而年均供地有限。供需之間的巨大缺口,導致出現了“撒胡椒面式供地”等現象,部分企業預期拿地難度太大,不得已出走。

  談起這會兒的欣喜,朱壽海覺得遠抵不上當年缺地時的揪心。

  2020年起,他創辦的海變電力年産值達到億元以上,訂單穩步增長。由於缺少土地資源,企業先後增租近3000平方米廠房擴大生産,但依舊跼踀。看著身邊一家家企業尋地無門,朱壽海連在樂清找地的念頭都不敢有,一度跑去外地找空間。“其實捨不得樂清成熟的電氣産業鏈配套,但更不甘心讓企業快速發展的機遇從眼前溜走。”他這樣描述當時的心境。

  改變工業用地供地模式,精準提高用地配置效率,成了破局的關鍵一環。“通過對企業實力和項目前景預期排名,用制度替代幹部拍板,通過權力約束,讓要素配置回歸市場化,也更精準。”樂清市委主要負責人介紹當時的試點,“供地導向不能光看企業現在好不好,還要看未來發展快不快,把最緊缺的要素配給最急需的企業。”

  樂清市經信局局長方建永回憶,在制定評審機制時,開展了大量入企調研和多輪部門討論,針對客觀反映企業“現在狀態好不好”“未來發展快不快”“增資擴産誰最急”等問題,選取了較為準確、成熟的重點項目評審標準和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作為“成績單”雛形。“入圍”的企業,在打分前還需要通過企業規模、畝均評價、發展趨勢和無自有用地等“門檻”認定,最終按照賦分評價的成績結果排名,確定供地名單。

  讓數據説話,憑數據決策。這一探索實施後,樂清人大、政協等收到的關於“優質中小企業供地難”的意見建議,從每年二三十件降至兩三件。

  辦好企業地自來

  “擴面”讓更多企業嘗甜頭

  從一地試點到全面推廣,溫州的供地配置改革在頂層設計之初便遇到了一個關鍵問題——樂清的探索面向塊狀經濟,産業類型相似度高,而溫州全市企業涉及各行各業,像勞動密集型的鞋行業與屬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新能源行業,分屬不同跑道,如何用一套精準、科學的體系來衡量?

  2023年初,在樂清開展試點的基礎上,溫州推出“數據得地365”預評審機制,著重解決“多跑道”場景下,“向誰供地”“怎麼供地”等問題。“3”是堅持3個基本條件,即想要拿地,企業首先要有一定規模、看畝均評價、營收稅收三年正增長等;“6”是比拼6個預期指標,比如新項目預期的固定資産投資強度、畝均稅收等;“5”則是衡量企業實力的5項數據,包括企業成長、經濟效益、技術創新等。

  考慮到企業分處不同跑道,該機制還結合不同産業、不同行業存在的差異,在“演算法”中加入了與同行業平均水準對比的要求。

  為了最大程度體現公平,所有數據不需要企業填報,都來自相關部門的主動導入。這也讓企業真正向“無感得地”靠近。

  標準劃定,全市符合條件的186家超億元無地企業和46家5000萬元以上高成長型無地企業的實力排名“出爐”。

  “相比企業需求,覆蓋面還是太小。”基層幹部反映。呼聲很快抵達溫州市經信局。

  同年10月,新版“數據得地”指導意見出爐,“擴面”是重點。這一回,供地對象從“高成長型企業”改成了“優質企業”。幾字之差,卻將原先未被列入“高成長”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隱形冠軍企業等單項榮譽的企業,成功納入進來。考慮到一部分企業曾摘得零星用地,但難以開展規模化生産,對“無地企業”概念也進行了重新界定,自有用地不超過5畝均視作“無地”。

  實際上,改革所“得”,不僅是發展空間,更有發展信心、良好營商環境和未來發展希望。

  “對照‘數據得地’公開的評審指標,我能很明確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努力的方向在哪。”新近拿到15畝工業用地的永嘉企業東寶閥門有限公司負責人説,此前企業的“數據成績單”只有第八名,技術創新和轉型升級方面拉低了分值,新廠房規劃設計時著重加大了引入全自動化精密加工設備和建設無人工廠的投資,準備打造更高端的金屬蝶閥和球閥産線。“安心把企業辦好,地自然會來”成為廣大企業的共識。

  而在不少屬地幹部看來,“數據得地”讓他們從原先最頭疼的“向誰供”問題中解脫了出來,騰出大量的精力用於供地後的服務等環節,幫助企業解決更多實際問題。

  企業需求要反覆聽

  2.0版打造更公平環境

  溫州全市推行“數據得地”改革已近一年,改革本身也在不斷完善成長。最近,溫州市委、市政府正為“數據得地”迭代2.0版本廣泛徵求意見。

  “將規上企業都納入範疇,給更多企業一個機會”“為産業鏈服務的必要配套企業,容易被忽視”“人才隊伍建設是企業發展的潛力所在,應該被列入優質企業的評價體系”……

  “四輪意見徵求中,幾乎所有涉企部門都參與進來,我們的目標很一致,就是要集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找出對應解決方案,使這項制度更能體現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核心要義,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多地滿足不同類型優質企業用地需求,引導它們朝著溫州産業升級方向發展。”溫州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這種以服務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理念引導下,更加“公平”的方案正醞釀誕生。

  “就像孩子考試,98分與96分的實力差別可能並不大。”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機制是企業以實力形成數據,通過排名比高下,但2.0版將根據項目評價賦分情況,通過組建優質企業項目庫,讓身處同檔位區間的企業項目同庫PK,推動創新土地出讓方式。

  用數據真實反映企業的現狀和趨勢,“數據得地”正努力讓數據的更新更快、跑動更順暢。此次迭代計劃通過技術處理,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讓部門更放心提供數據,也讓數據更精準、更有時效。

  更公平“得地”同時,溫州還從“項目全週期管理”等方面提供最強保障。比如,針對部分項目得地后土地産出效能不高的問題,出臺工業用地項目全生命週期績效評估機制,堵住制度漏洞。

  “通過數據評價、精準配地,我們下一步會讓政策覆蓋面拓展至所有增資擴産項目和更多成長型企業,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競相發展的良好環境,打響‘溫暖營商’品牌,建設營商環境最優市。”溫州市委主要負責人説。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解亮 周琳子 趙琛璋 通訊員 陳小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