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94種 19.1萬隻 今年浙江越冬水鳥種類和數量雙雙打破紀錄
發佈時間 | 2024-03-30 08:26:42    

  春意盎然,來南方越冬的候鳥陸續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北遷之旅。

  近日,記者從省林業局獲悉,持續整個候鳥季的“浙江2024年度越冬水鳥同步監測”成果正式出爐,這個冬春,浙江的濕地灘塗、淺水海岸、湖泊海灘等共監測記錄到水鳥94種、數量19.1萬隻,越冬水鳥種類和數量雙雙打破歷史記錄。

1.jpg

這個冬季,在溫州灣過冬的卷羽鵜鶘。受訪者供圖

  浙江位於全球候鳥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中部,氣候條件適宜,生態環境優良,是遷徙路線上候鳥的重要停歇地和越冬地。

  記者了解到,2017年起,浙江連續8年開展水鳥同步監測工作。2024年是首次國家、省、市、縣四級林業主管部門共同同步監測,省林業局組織了11家單位113位調查監測人員,順利完成15個國家單元和50個省級單元監測點的同步監測工作,涉及全省11個地級市59個縣(市、區)。監測區域覆蓋了浙江省內所有重要或典型水鳥棲息地。

2.jpg

杭州灣濕地公園,白琵鷺和黑臉琵鷺一同覓食。受訪者供圖

  此次監測結果與歷年相比,呈現以下特點:

  首先,監測水鳥總數歷年最多。共監測到水鳥總數19.1萬隻,較去年同期增加10%。從區域數量來看,杭州灣、溫州灣、三門灣、象山港監測單元水鳥總數超過1萬隻。三門灣、象山港等部分監測單元鳥類監測數量增幅超過100%,大幅增加的鳥種主要是白骨頂、紅頭潛鴨和普通鸕鶿。同時,本次同步監測也發現了一些地方新記錄,如在三門灣發現的綠眉鴨,是台州地區的首次記錄。

  再者,國家重點保護鳥類種數歷年最多。共記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23種,包含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0種,鴻雁、鴛鴦、白琵鷺等國家地級保護鳥類13種。其中在溫州市發現的白頭鶴和紹興市發現的白枕鶴,均為歷年來同步監測期間我省的首次記錄。

  同時,瀕危物種數量穩中有增。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極危物種的青頭潛鴨,前幾年在浙江僅有零星幾隻的記錄,本次監測共記錄到32隻。黑臉琵鷺、中華秋沙鴨等分佈區域狹窄,種群數量極為稀少,屬於全球瀕危鳥類,本次監測共記錄到黑臉琵鷺168隻、中華秋沙鴨75隻,種群數量相比往年保持穩定。

  由此可見,2017年至2024年,浙江的越冬水鳥種群種類和數量總體上呈增長趨勢。省林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同步監測結果為浙江濕地水鳥和海島鳥類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以及珍稀瀕危物種保護行動的實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對履行相關國際公約,保障我省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潮新聞+】

  水鳥調查,究竟是怎樣進行的?此前,本端記者跟著浙江2024年度越冬水鳥同步監測的調查隊員們,實地參與並體驗了水鳥調查全過程。詳情請見下文:

  記者跟隨省水鳥調查隊體驗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走進鳥的天堂

  嚴冬,群鳥南遷。每年都有5000萬隻鳥兒,經由全球9大候鳥遷飛通道之一的“東亞——澳大利西亞”路線,到達各自理想之地。浙江,正處在這條通道上。

  究竟有多少“大自然的精靈”選擇了浙江的水域歇腳、越冬?這個答案,正是檢驗浙江自然生態環境的一面明鏡。

  今冬,110余位鳥類調查隊員在省林業局的統籌下,兵分多路,對65個監測單元進行細緻深入的調查,足跡覆蓋省域全部越冬水鳥集中分佈區,紅胸黑雁、綠眉鴨、紅喉潛鳥、白枕鶴等多種浙江罕見鳥類再度出現在他們面前。

  最近。記者與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專家焦盛武與鳥類愛好者胡勇、許夏娟一道,深入中國東海岸冬季水鳥最富集的地區之一——庵東灘塗。在杭州灣濕地與甬江口這兩個國家級重點監測單元,觀察並記錄了水鳥種類、種群數量、分佈情況、保護現狀。

  踏過片片沿海灘塗、離岸沙洲和圍墾水塘。一路上,經歷頗豐。

  (一)十秒鐘,能數清楚幾隻鳥?

  在杭州灣濕地,金黃的芒草長得有一層樓那麼高,人走進去,與密集的竿莖撞個滿懷,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我們穿過草叢,大片水面出現眼前。

  “有鳥群!”發現前方水域中央棲息著大批白羽精靈,我興奮不已。

  “噓……”調查隊員胡勇示意我腳步放輕,話語放低,一旁的隊長焦盛武已快速架起單筒望遠鏡,默默計數。

  “175隻,反嘴鷸。”不過十秒,焦盛武已經辨明瞭這群鳥的類別和數量,示意拿著紙筆的隊員許夏娟記錄在“水鳥種群數量監測記錄表”上。

  竟然數得這麼快!有什麼訣竅?見我露出驚訝的眼神,焦盛武笑著解釋説,“巧用望遠鏡。”

  在他的指導下,我也湊近單筒望遠鏡目鏡,細品了起來。

  “現在我轉動調節輪,放大30倍,你數數,一個筒的視野裏,有幾隻鳥?”焦盛武問。

  我定睛仔細數了幾遍,片刻過後才有把握地回答:“25隻!”

  然而,這麼大一群鳥,真要一隻只數嗎?我正納悶,許夏娟接過話茬:“不用全數,你移動望遠鏡筒,看看這群鳥需要幾個筒才能覆蓋。”我這才恍然大悟:用鳥群覆蓋的筒數乘以30,就能得出鳥的數量了!

  1,2,3,4,5……我小心移動望遠鏡筒,不改變放大參數,不重復視野覆蓋,在心裏默記:看遍這群鳥,需要7個筒,乘以25,的確是175隻!

  “方法掌握了,接下來就是熟能生巧了。”焦盛武告訴我,資深觀鳥人士能一眼估量筒內鳥數,快速挪動數清筒數,因此,十秒的時間,足夠數清辨明成百上千的鳥群。

  “如果是天空中飛翔的鳥群呢?”我問。

  “那就用它看。”許夏娟舉起胸前挂著手持式雙筒望遠鏡説,雖然放大倍數不如用腳架支起的單筒望遠鏡,但它更為靈活,方便追蹤。

  看來,只要工具齊、經驗足,再複雜的情況,都逃不過水鳥調查隊員一雙“追鳥”的眼睛。

  (二)注意,注意,前方瀕危物種出沒

  水天一色,群鳥其間。放眼望,一派賞心悅目。

  這一切,在放大了幾十倍的單筒望遠鏡裏,變得更加妙趣橫生:一大群反嘴鷸正踩涉淺水區,時不時用細長而上翹的喙在水錶層左右掃掠,採食小蠕蟲和甲殼動物;不遠處,有三四隻羅紋鴨浮在水面,蜷過身子把翅膀作枕頭,一隻眼睜一隻眼閉,酣眠小憩還不忘保持警惕……

  鳥群中,幾隻全身雪白、端正地站在水邊的“大長腿”吸引了我們的注意。眼尖如調查隊,他們很快發現,其中兩隻與同伴有著些許差別:雖然它們的喙都又長又扁,但這兩隻的額、喉、眼週全黑,與黑色的喙融為一體,仿佛戴了個黑面具。

  我定睛一看,還真是!

  “今天很幸運,遇到了世界珍稀鳥類。”焦盛武二話不説打開手機中的監測APP,記錄下物種名稱、位置資訊、發現時間、棲息地類型等資訊。胡勇則飛快調整相機長焦,拍下照片。

  原來,這兩隻神秘的“假面鳥”是混在白琵鷺中的黑臉琵鷺,該物種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EN)物種紅色名錄,全世界不過六千余只,是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

  隨著浙江鳥類保護工作和濕地保護修復工作的持續深化,漩門灣、杭州灣、韭山列島、五峙山鳥島等自然保護地鳥類棲息環境不斷改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珍稀鳥類棲息停留。近十年來,單單杭州灣濕地監測到的列入IUCN各級受威脅鳥類名錄的物種數量,已從2010年的9種,提升至如今的21種。

  “上個冬天,我們調查隊在杭州灣濕地觀察到30隻東方白鸛的越冬種群,是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目擊。”胡勇調出珍藏在手機中的照片,向我展示了記憶深刻的奇妙邂逅:冬日的天光下,一種雙腿鮮紅、白羽黑裙、體態健碩、眼周朱紅的瀕危大型涉禽在海塘濕地邊的麥田上嬉戲翻飛。此情此景,不甚美哉!

  “那時候,心裏的滋味肯定是蜜甜蜜甜的吧?”我問。他們仨全都笑了。

  (三)這個倩影,他追蹤了3個年頭

  作為一名鳥類專家,焦盛武能一眼認出的鳥類已有數百種。他説,正如“弱水三千隻取一瓢”,自己也有“心上鳥”——一種體長能達到1米8的鳥中“大高個”,卷羽鵜鶘。

  “去年有20隻在杭州灣過冬,今年還沒發現?”許夏娟問,焦隊長悻悻點頭道:“快漲潮了,去甬江口看看!”

6.jpg

溫州灣,背著焦盛武團隊定位儀的卷羽鵜鶘(最左)和同伴在一起。調查隊供圖

  路上,他告訴我,卷羽鵜鶘在IUCN紅色名錄中屬於近危(NT)物種,全球尚有近3萬隻,但其中繁殖于蒙古國西部、全部在我國境內越冬的東亞種群,數量已岌岌可危,預計僅130隻上下。

  2020年和2021年,為更好研究它們的習性和生存狀況,焦盛武所在的研究團隊陸續給3隻東亞種卷羽鵜鶘裝上了專屬腳環和定位器。

  其中一隻不久後丟了信號。“根據最後回傳的定位判斷,它很可能去了西亞,這也意味著歐洲、西亞和東亞三個種群之間可能存在著交流。”焦盛武説,另外兩隻,後臺系統每4小時便會收到最新回傳的位置資訊。現在,它們一隻在溫州灣、一隻在上海崇明島越冬,年年如此,頗為規律。

  白天,潮水漲至最高位前後的2個小時,是一天中水鳥觀測的最佳窗口期。此時的濱海潮間帶上,底棲生物和小魚小蝦格外活躍,吸引大批水鳥前來覓食。我們在甬江口附近穿行了數十公里,依然沒有捕捉到卷羽鵜鶘的倩影,此行,終究留下了小遺憾。

  “沒事,大大小小各種鳥類調查,我每月都要跑上一兩場,下次一定有好消息。”臨別時,焦盛武的話給我留下了美好念想。

  果不其然,在2024年浙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成果整理統計期間,焦盛武團隊在浙江省林業局的支援下,首度在全國範圍內發起一場卷羽鵜鶘東亞種群數量同步調查。

  140名鳥類專家、愛好者花了3天時間,在全國20個省、直轄市展開“地毯式”搜尋,累計觀測到卷羽鵜鶘161隻,遠超此前認知。其中,浙江溫州灣共發現101隻,是該種群最重要越冬地,貴州草海和四川遂寧則首度出現它們的蹤跡。

  碧水藍天,願與更多飛翔的精靈共用。

來源:潮新聞    | 撰稿:通訊員 李佐暉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