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物保護圈發生了一件大事,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開始了。
從去年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定於2023年11月起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後,浙江今年連續召開兩次部署啟動會,並在浦江啟動試點工作。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和合理利用。這次普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麼,到底什麼是文物普查?浙江計劃怎麼幹?文物普查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它不僅和文物工作者有關,也和我們息息相關。
將分三個階段進行
2月29日,浙江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暨部署啟動會在杭州召開,正式啟動了浙江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會議審議通過了《浙江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實施方案》等文件。
記者了解到,浙江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將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為2023年11月至2024年4月,主要任務是建立各級普查機構,確定技術標準和規範,開展培訓,建立全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專家庫,加強對各地普查工作的技術指導等;
第二階段為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實地開展野外文物調查,認真做好文物數據和相關資料的採集、登記工作;
第三階段為2025年6月至2026年5月,主要任務是依法認定、登記並公佈不可移動文物,建立全省文物資源目錄和數據庫,逐級驗收並向社會公佈普查成果。
到2026年5月,我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正式結束。
距離上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過去13年的時間,第四次文物普查,也將按照新時代加強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的要求,採取一系列新舉措。
其中有一些明顯的變化。
記者發現,在年代的普查標準上,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將古代文物下限延長至清代,將1911年以前的古建築、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全部納入普查和認定範圍;
在此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物的內涵也更加豐富,將原先的六大類59項文物類別,細化擴展為63項,首次明確將文化景觀納入普查對象。
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全國文物普查,將深入踐行“應保盡保”的原則,凡是符合普查標準的文物古跡、文化遺産,將全部納入登記。最終,推動系統保護,將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認定、登記和公佈列為主要任務,把普查成果作為各行業名錄公佈的基礎,為構建以文物資源為核心的歷史文化遺産保護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每一次普查,都有重大成果
全國文物普查究竟要做什麼事情?
這可是一項大工程,在實際操作中,文物保護工作人員,不僅要詳細記錄每處文物的名稱、地理位置、經緯度坐標、建造年代等基本概況,還需要對文物本體的保存現狀進行細緻檢查,記錄文物是否有損毀、風化等情況,等等。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浙江共登記了不可移動文物73943處。每一處發現,都離不開萬千的文物工作者。
在2007年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啟動後,浙江文物系統基層幹部俞劍勤,就親自帶隊深入12個鎮鄉(街道)、506個行政村、773個自然村,徒步丈量面積657平方千米,手錄56本野外調查紀錄手冊,登記1305處文物點、4630多份圖紙的手稿和相片拍攝等資料。這些資料最終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已開展的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每一次都有重大成果——
根據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從1956年開始,由於客觀條件限制,這次普查僅覆蓋24個省份。但在此次普查的基礎上,1961年國務院頒布《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建立文物保護單位制度……“一普”的成果,為新中國文物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從1981年開始,普查覆蓋面積比第一次普查明顯增大,這次普查基本實現了對全國文物資源的總體掌握,有力促進了文物法制建設。1982年1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公佈實施;在普查基礎上,國務院核定公佈了第二批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也公佈了多批次省級、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起,國務院組織開展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這次普查歷時5年,全國共登記地上、地下、水下不可移動文物766722處,查清了全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家底和基本情況,掌握了文物資源大量基礎資訊和翔實數據。在普查基礎上,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達到5058處。這次普查的成果,也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文物工作的重要基礎。
從前三次文物普查看,我們對文物的內涵、價值認識不斷深化。可以説,每一次文物普查,都促進了文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
系統性、全面性地摸清文物家底
浙江,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省,境內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浙江文化遺産名列全國第一。
從古越文化到南宋臨安遺存,再到近代紅色革命遺址,每一件文物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資訊。
比如,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員充分運用了網路、遙感、地理資訊系統和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科技手段,讓許多原本隱匿在歷史長河中的珍貴文物得以重見天日。
位於溫州龍灣區瑤溪街道黃石村岙底山下的明代抗倭忠烈塔,就是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新發現的文物點。1553年至1563年間,溫州頻遭倭患,特別是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再次乘數十艘海船,在瑞安東埔登陸,氣焰囂張。由於歷年抗倭,死傷官兵無數。黃石村山下的這座“忠烈塔”,也是那些犧牲官兵遺骨的安置地。這座古塔被發現後得到重視,成為龍灣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意味著浙江將系統性、全面性地摸清文物家底,進一步明確文物保護現狀,以便採取更科學、精準的保護措施,確保珍貴的文化遺産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護。
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浙江通過此次文物普查,能夠發掘和整理一批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豐富和完善浙江乃至全國的文化遺産體系,為學術研究、教育普及以及文化旅遊産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支撐。
此外,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利用文物資源,可以帶動旅遊、文化創意等相關産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提升。
歷史的記憶將在我們手中,不斷延續。
來源:潮新聞 | 撰稿:李嬌儼 通訊員 劉自俊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