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數字浙江 新聞詳情
AI的風口,小心那把“割韭菜”的刀
發佈時間 | 2024-03-15 08:59:09    

   “AI風口來臨時,賺錢最快的人或許不是從業者,而是那些賣課的。”

  一句戲言,幾多無奈。

  從ChatGPT到Sora,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敲動著人們好奇的神經,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將“本領恐慌”的口子越扯越大。

  開年問世的Sora,讓被網友戲稱為“AI教父”的博主李一舟,憑藉199元的AI課程火出圈。但僅3天,因消費者投訴、侵權行為、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等原因,李一舟的AI課程被全網下架,其個人視頻號也被禁止關注。

  但市場不止一個“李一舟”。又一年“3·15”,我們該如何保護消費者為知識付費的熱情?

  Sora:文化産業新機遇

  “AI第一人”翻車

  “清華博士、多家科技公司創始人、百萬粉絲網紅”,是李一舟頭頂的標簽。

  早在去年大模型興起時,李一舟就順勢推出名為《每個人的人工智慧課》的AI課程。今年2月中旬,以Sora為噱頭,這門AI課賣得更紅火了。飛瓜數據顯示,李一舟的《每個人的人工智慧課》一年內賣出約25萬套,銷售額約5000萬。

  “原價999元,現價199元”“最後6單”……學員小琳説, “直播間一直説只有最後幾個名額,想想199元也不貴,就下單了。”

  學員小音則記得,“李一舟反覆強調學不好AI就要被淘汰了。”

  小音從事設計工作,“平時做一張效果圖要花費很長時間,我確實希望多學習一些新技能,提高工作效率。”1月底,小音帶著好奇心購買課程,本想走上自我提升的路,沒想到,卻先掉進收費的套路。

  這門課程包含39節視頻錄播課、一套AI工具和資料文檔。“一節課大概10到20分鐘,基本是在介紹功能界面,內容很水。”小音按照課程介紹嘗試使用AI生圖,卻發現“生成的圖片是和關鍵詞、參考圖毫無關係的網圖。”

  買課後第二天,學員們各自被贈送三節直播課,“直播大部分時間都在推銷1980元的升級課。”

  入門課提供的AI工具是“一舟智慧”網站,“使用網站功能要消耗算力,會員被贈送的110萬算力,只夠10次AI生圖。算力消耗沒了,還要再充值。”考慮到升級課附帶的AI工具可以在電腦安裝,且不要算力,小琳為此又花費1980元,購買了《AI高階實戰課》,“按照助教的話,入門課的工具相當於美圖秀秀,而升級課是PS,出圖更精準。”

  當小琳聽完6節升級課,卻發現自己又入坑了,“課程內容還是介紹功能界面,只是登陸界面不一樣,生成圖的效果還是不盡人意。”

  發現問題後,小音和小琳相繼嘗試退款,“客服説超出了7天的售後服務時間,拒絕退款。”好不容易,2月28日,小音申請的全額退款通過了;而小琳的投訴和退款申請至今無人理睬。

  在黑貓投訴平臺,記者以“李一舟”為關鍵詞搜索,彈出了46條相關投訴記錄,集中反映了虛假宣傳、課程交付內容差、誘騙買課等情況。

  在李一舟的AI課掀起“退課潮”的同時,“一舟智慧”網站也捲入侵權漩渦。2月21日,11名博主聯合發佈視頻,指控“一舟智慧”網站存在大量未經授權、私自上架商用的獨立開發者開源模型。

  次日,李一舟關聯的微信小程式“一舟一課”由於違反《即時通信工具公眾資訊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被暫停服務,AI課程被下架,微信視頻號“李一舟”被禁止關注。抖音平臺亦下架其AI課程。至今,其相關各類賬號未再更新。

  愈演愈烈

  但市場不止一位“李一舟”。

  如今在淘寶平臺搜索“Sora”,仍然顯示多家店舖有相關“內測賬號”“共用賬號”等産品售賣。記者體驗發現,“Sora金牌店”一款售價為1.99元的産品和“Sora會員店”中一款售價為3.99元的産品,客服回復話術一致,均告知有“小部分內測,點擊連結進入Sora俱樂部”。提供的連結則是一個名為“Sora交流群”的微信群,目前群內已有上百人,不斷有消費者問及Sora內測賬號及最新消息等,客服僅回復“目前官方還沒有公開消息”。

  截至目前,“黑貓投訴”上共有2231條投訴與AI課程有關,大都圍繞課程不予退款、內容品質差、虛假宣傳等問題。

  “李一舟式套路”的背後,是知識付費行業需直面的痛點。

  知識付費,並非新興事物。2016年,為其元年。通過“網際網路+知識交易”的模式,知識付費在一眾傳統知識服務行業中脫穎而出。

  消費者享受高效、便捷的知識獲取途徑,知識提供者獲得新的收益來源,知識付費行業成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0至2022年,可謂“變革的三年”。受疫情影響,人們普遍宅在家中,借助網路進行學習和工作,知識付費行業迎來爆發性增長。

  根據著名諮詢機構艾媒諮詢的相關報告,在2022年,中國的知識付費市場規模超1126億元,與2015年相比增長了70倍。預計在2025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超6億人,且市場規模將達到2808億元。

  新技術催生新行業,同時伴隨著新的發展問題。

  多年來,知識付費到底是不是“智商稅”的問題始終爭論不休,內容同質化、虛假資訊氾濫等痛點成行業沉疴。有關調查顯示,知識付費産品總體滿意度僅接近40%。

  究其原因,“還是‘韭菜’太好割了。”一位業內人士直言。

  首先,經過幾年的發展,人們對知識付費這種虛擬消費形式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了,願意在網路為知識買單。

  其次,面對近年來層出不窮的新技術衝擊,不少人焦慮于“會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失業恐慌,急迫於跟上浪潮,往往會在選擇時失去理性。因為AI新技術普通人不熟悉,更容易成為“割韭菜”的重災區。

  同時,知識付費類産品屬於電子消費類數字化産品,“可被複製、重復使用,消費者線上購買網課後即可被視為已消費完成。”該人士表示,商家在銷售類似商品時,一般都會提示“購買後無法退款”。

  “但這一齣于保護商家目的的條款,實則不利於消費者權益保護。”加上此類産品所傳授的知識與效果沒有統一的評價標準,舉證維權難,金額又相對較小,不少消費者便選擇了放棄維權,“反之對商家來説,風險就小了。”

  高收益、低風險,“韭菜”即割即走,讓諸多不良商家盯上了這塊“肥肉”,從而導致知識付費産品整體品質維持在低水準,無法滿足用戶日益複雜多樣的個性化需求,間接降低了知識付費産品的價值,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負面效應。

  與此同時,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還未來得及跟上知識付費市場的高速發展,以至於不規範、不合法的行為時有發生。

  AI,是一場輸不起的仗

  走出怪圈

  要獲得良性的知識付費市場,“李一舟式套路”,就不能只是下架封號。

  此類在網際網路大行其道的賣課手段,是否涉嫌違法?

  泰和泰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智慧財産權部副主任廖懷學説,經營者在銷售知識類産品時,應當全面、真實、客觀地宣傳産品內容與品質,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品質、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資訊,“如果隱瞞事實片面宣傳、虛假宣傳,欺騙或誤導、誘導消費者購買産品,涉嫌違反《廣告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構成虛假宣傳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且涉嫌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

  法律義務不止于課程提供方。廖懷學説,作為直接售賣知識付費産品的網際網路平臺,應遵守《電子商務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對平臺出售的産品盡到資訊公示、審核查驗、網路安全、智慧財産權保護及消費者權利保護等義務。

  “如果知識付費産品被認定虛假宣傳或消費欺詐,課程提供方應該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承擔退一賠三責任,同時,直接售賣知識付費産品的網際網路平臺也應該承擔連帶責任。”廖懷學説。

  AI知識付費的底層技術為生成式人工智慧。“目前我國已出臺《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對相關技術的使用進行規範。”廖懷學認為,AI知識付費課程及服務應按照該《辦法》開展安全評估,並按照《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演算法推薦管理規定》履行演算法備案和變更、登出備案手續。

  2023年,我國修訂的《專利審查指南》針對人工智慧制定了相關規定。如果AI知識付費商品所使用的AI模型已取得專利授權,應當遵守《專利法》。“如果AI模型還涉及商業秘密的規定,則應當受到《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制。”廖懷學補充道。

  同時,廖懷學提醒消費者,購買知識付費産品時,應當對産品及其所在平臺的規範性進行審慎考察,避免盲目跟風或衝動消費。

  知識付費市場的良性發展,是對知識葆有的敬意。在任何時代,我們都不能失去它。

  (應採訪者要求,文內小琳、小音為化名)

來源:潮新聞    | 撰稿: 李睿 張蓉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