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前夕,發生在南京的一場火災,餘音不絕。
截至2月23日24時,這場火災造成15人死亡,44人住院治療。根據官方通報,經初步分析,此次事故為高層建築架空層的電動自行車停放處起火引發,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
人們在為失去的生命痛惜扼腕之時,也在追問電動自行車“老生常談”的安全問題。記者先把這個問題拋給了浙報集團媒立方的AI大模型。
它的回答是:保障電動自行車的安全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政府應加強市場監管和安全標準的制定;消費者應選擇正規品牌和商家購買産品;科技進步也可以為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提供有力支援。只有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障電動自行車的安全。
AI的答案,來自於它在人類社會“看到”的數據。人類到底做得怎麼樣?
電池之痛
近幾年,國內因電動自行車而引發的火災事故逐年上升,僅2023一年,全國消防救援局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就有2.1萬起,相比2022年上升17.4%。
電動自行車爆炸起火的原因多種多樣,電池故障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此外,電動自行車電氣線路、充電器等部件故障也可能引發火災。
“電池過充、電池發生碰撞、充電器混合使用等三類情況是造成電動自行車火災的主要原因。”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新聞宣傳處副處長楊博軒介紹。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常用的電池有兩種:鉛蓄電池與鋰電池。2019年電動車“新國標”之後,對電動自行車整車品質有≤55公斤的硬性要求,重量更輕、能量密度更高、充電更快的鋰電池迅速脫穎而出。
“鋰離子蓄電池本身就是一個儲能的元器件,同時含有易燃的有機電解質,設計、製造或者使用不當,都可能引發安全事故。”一位新能源電池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根據目前的科研進展,鋰離子電池易燃易爆炸的問題是個無法解決的概率問題,這就對鋰電池的生産與品質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般而言,正規的電池廠商在電池出廠前,會有一系列防範措施,防止事故發生。比如,出廠鋰電池必須安裝BMS電池管理系統監視蓄電池溫度、電壓、荷電狀態等,避免電池出現溫度過高、過充電、過放電、短路、過流等現象。
但目前快遞、外賣在用的電動自行車電池品質參差不齊,有一些是小廠房、小作坊組裝的梯次利用電池,甚至還有一些工廠專門回收舊電池進行改裝。
杭州消防部門曾做過一組電動自行車電池安全性測試實驗,選用合格合規的鋰電池和市場收集到的“三無”電池,對比模擬電池過充、碰撞、短路等場景試驗。從實驗結果看,合格電池最多只出現鼓包等現象,但三無電池卻無一經受住考驗,均出現猛烈起火現象。
市場探訪
電池安全那麼重要,消費者是又如何看待?消費鏈條上,有沒有什麼漏洞?
在杭州一家電動自行車商場,記者遇到一位正在選購的消費者,他説自己看了南京小區電動自行車停放處起火的視頻,後怕了好幾天。他正需要買車,家人讓他多花點錢,買有品牌品質保障的。
記者走訪了多家電動自行車商家,發現車的品類繁多,基本上分為傳統品牌和智慧品牌兩大類。傳統品牌,如大家熟知的雅迪、愛瑪、綠源等,市場佔有率最高,多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末;智慧品牌主要是小牛、九號,更受年輕人的喜愛,崛起于2015年前後。
市面上主流的電動自行車售價,在1000元至1萬元之間不等,其中的價格差主要體現在車型、電池的容量以及續航能力上。
像愛瑪最便宜的一款12AH電動車,售價1599元,續航能力在30公里左右;最貴的一款48AH電動車,售價5499元,續航能力在100公里左右。而小牛、九號等智慧電動車,因外形時尚、有智慧電池專利、防盜功能等黑科技,普遍價格更高一些。
小牛、九號這類智慧品牌,自己有專門的電池廠家。而其他傳統電動車,可由買家自主選擇裝鉛酸電池或者鋰電池,價差在700元左右。
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2023年電動自行車、安全帽等28種産品品質國家監督抽查情況通報”,抽查229批次電動自行車産品中,發現45批次不合格,其中17批次産品充電器與蓄電池不合格。
“問題電池的背後有很多消費者無法辨析的情況,比如電池中的保護板,有的廠家在送檢産品中會安裝,但實際出廠的電池中不一定會裝。”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由於流入市場後的監管主要依靠相關部門定期的抽檢,這也就讓抱著僥倖心理的廠商有了可乘之機。
據悉,目前電動自行車所使用的鉛酸電池主要遵循國家標準GB/T 221991.1-2017,而鋰電池則主要參照國家標準GB/T 36972-2018。
“然而,這些標準均為推薦性標準,並不具備強制性約束力,意味著企業在生産時可以選擇是否完全遵守這些標準。”浙江方圓檢測集團機械輕工檢測部副主任李偉權説。
“正規合格的品牌電池、充電器,安全基本能夠保障,關鍵是要杜絕電池非法改裝,注意安全使用。尤其鋰電池,不能摔撞、注意防水。”小牛電動車的動力電子中心總監姜剛告訴記者。
記者走訪中,多家銷售商還提及充電器的線路容易老化,建議3年一換;電動自行車電池,鉛酸電池建議2年一換,鋰電池建議3-5年一換。
監管趨嚴
從市場走訪中可以發現,在電動自行車燃燒事件中,電池及充電器的品質往往被視為重要誘因。然而,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電動自行車全生命週期的全鏈條閉環管理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和貫通。
相比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的監管難點在於,車小數量大,監管鏈條長。但難管,卻不能不管。
近幾年,國家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電動車問題,也有一些地區先行試點探索開始見成效。
2022年底,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佈了兩項電動自行車強制性標準,分別為《電動自行車電氣安全要求》(GB 42295-2022)和《電動自行車用充電器安全技術要求》(GB 42296-2022),兩部標準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共同構成電動自行車産品安全標準體系。目前均已實施。
充電器方面,標準中對充電口的規範化、充電裝置的超溫保護、過充切斷等方面作了詳盡的要求。同時強制性採用“通訊協議”方式充電,也就是説,在新標準下,符合要求的充電器才能成功給電池充上電,這就從根源上減少了充電器混用帶來的安全隱患。
電池方面,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組織起草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範》目前已完成起草和徵求意見階段,正處於審查階段。按照計劃,該標准將於今年發佈,意味著對電動自行車鋰電池的監管將進一步趨嚴。
2021年10月,“浙江e行線上”全省上線,所有浙江生産或是流入浙江市場的電動車及電池都被附上了“浙品碼”,掃碼即可看到車輛及電池的生産廠家、産品認證報告等資訊。
消費者購買時,掃碼可以確保電池與車輛原裝原配;交管部門上牌時,掃碼進行一致性核驗,並同步在車牌上賦碼,以便後續監管。如此,既保證了産品品質,又堵住了新車改裝漏洞。
據楊博軒介紹,2023年杭州全市範圍內共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247起,較2022年度同比下降12.4%。
記者了解到,上海正在有序推行換(充)電櫃設施建設。相較于傳統的充電模式,“換電模式”可以將電池單獨放在配有噴淋設備的倉格中進行充電,統一管理。萬一電池起火,也能將危害性降至最低。此外,上海還在探索將換(充)電櫃設施接入“鋰康碼”,通過數字化手段實時監控電池安全問題,以便意外發生及時響應。
李偉權認為,“以換代充”是當下解決電動車充電安全、加快電動車補能的重要解決方案,但距全面普及的目標仍需一定時間。
同時,一些國內電池頭部企業,將目標轉向新型電池——固態鋰電池,它能降低電池熱失控風險,從根本上提高電池安全。不過,固態鋰電池尚處在實驗室研發階段,需十年或者更長時間才能應用。
也有科學家,將目光投向其他金屬——鈉。據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雲輝在公眾號“知識分子”中透露,現在鈉離子電池已走到實際應用的一個臨界點,未來2至3年會在應用方面有更大進展。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如20世紀末馬路上的自行車是風景線,到21世紀初電動自行車走進千家萬戶。民生的變化與需求,不斷推動城市的管理能力應時而變,也在倒逼科技力量的加持。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詹慧雯 李睿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