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民呼我應 民呼我為 浙江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20週年
發佈時間 | 2024-01-19 09:08:47    

   “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歸根到底就是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習近平主席在2024年新年賀詞裏如是説。

  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他一以貫之的初心和深情。

  在浙江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就時刻把群眾冷暖記挂在心頭,無論是下鄉調研,還是大會小會等各種場合,為民辦實事始終是他最關心的重點工作之一。

  2004年,在他的提議和推動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緊接著,在第二年召開的省兩會上,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個方面實事”。

  旨在為民,重在辦事,成于務實。

  20年,一件件實事,就像一塊塊基石,鋪就漫長而溫暖的旅程。初心,恒心,換來的,是民心。

  (一)民呼我為

  2003年4月12日,正是乍暖還寒的季節。

  杭州市西湖區翠苑一區居民顧榮根,一下班就興衝衝跑進社區辦公室。

  “習書記都説了什麼?”

  聽説當天省委書記來社區調研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試點工作,他心裏充滿了好奇。

  “習書記啊,要我們先把小池塘整治好!”社區幹部答。

  小池塘?東門那個九曲池?

  1984年,翠苑一區建成,連帶著簇簇新房子一道出現的,就還有這個南北長約100米、寬度6至20米的水系景觀。

  那時候,小區裏配水系是很稀奇的事,可隨著時光的推移,沒有雨污分離的九曲池,漸漸變得渾濁,長出雜草。再加上一米多深的池塘周邊沒有防護措施,家長們總是提心吊膽。

  有人抱怨,也有人去社區反映,可社區人手少,總有更緊急的事要忙,一拖兩拖,這事擱下了。

  沒想到,這件小事被省委書記盯牢了,還管了;不僅管了,還管得特別認真。

  一個多月後,習近平同志又一次來到翠苑一區,參加社區黨支部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座談會。兩個多小時的會議最後,他問:第一次來看到的門口那個池塘整改了沒有?

  “正在落實,很快就會完成整改。”街道幹部答。

  在省委書記的“督陣”下,社區動了真格,對池塘進行清污整治,九曲池再次成為小區的一道風景。

  後來,顧榮根才知道,習近平同志不光盯牢了這個小池塘。

  “年歲大了買菜做飯不方便”“家裏人少,每次做了也吃不完”……

  退休教師鄭祖華等老人提到的這些困難,在走訪社區居民家庭時,也引起習近平同志關注,當即建議為老年人建一個食堂。施工期間,他還親自到現場察看工程進展情況。2003年9月26日,社區托老所和老年食堂落成。

  “省委書記有那麼多大事要操心,對我們這些小事還一管到底。”那段時間,翠苑一區的居民見面總會圍繞這個話題説幾句。

  小事,在習近平同志心中一點不小。在翠苑一區的座談會上,他提出,把人民群眾的呼聲作為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呼、我有所為,為居民群眾辦實事,解決反映強烈的一些事情。

  2003年12月30日,在檢查節日市場供應和物價情況時,他又語重心長地對各級幹部説:“對老百姓來説,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如果這些‘小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影響他們的思想情緒,影響他們的生産生活。”

  教育,就是老百姓心中“實實在在的大事”。

  麗水市雲和縣是典型的山區縣,本世紀之初,縣扶貧辦做過摸底調研,當時縣裏每年至少有二三十個學生因家庭貧困放棄上大學的機會,只能外出務工。

  有段時間,時任雲和縣扶貧辦主任楊克法幾乎每月都要趕一趟省扶貧辦。

  “農家子弟考上大學不容易,能不能找到路子幫幫他們?”

  談到貧困學生上大學的難題,領導們只能無奈搖頭:“翻遍了文件材料,全省都沒先例、沒政策。”

  一頭是屢屢碰壁的幹部,一頭是茫然無措的群眾——為難之際,2003年8月,習近平同志到麗水調研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

  當地幹部反映了這個問題。習近平同志明確指示:“要讓農村的孩子念上書,念好書。不能讓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因貧失學,也不能讓一個貧困大學生失學。”

  之後,習近平同志又多次協調省教育廳等相關部門共同商議,決定給這些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免費的高等教育,其中特別貧困的農民子女,政府還給予適當補助。

  2005年9月,浙江在211個欠發達鄉鎮實施“扶千名人才、促千村發展”計劃,面向從事農林業生産的貧困農民子女開展成人學歷教育,首次招生101人,到浙江林學院就讀林業技術專業,在校脫産學習兩年,學費、學雜費和教材資料費等由省扶貧經費全額資助。

  在這幸運的百人之中,就包括藍燕紅等9名雲和農民子弟。

  就在政策出臺前的一個月,藍燕紅還在為未來發愁。

  8月末的一個傍晚,她從打工的服裝店送出3個同班同學,她們馬上要離開家鄉去念大學了,一人買了好幾套新衣服。

  眼看著她們消失不見,藍燕紅偷偷躲到衣架後面抹起了眼淚。本來,她也該準備啟程了。可妹妹還在上初中,父母實在供不起兩個孩子上學,她輾轉失眠了好幾晚,藏起了收到的錄取通知書。

  當藍燕紅以為自己將永遠告別大學之際,得知了省裏這項政策,熄滅的火苗,又在心裏燃起來了。

  打工之餘,她重新啃起了書本。臥室裏的燈,往往是媽媽在清晨關掉的,她總是學到睡著,燈還亮著。

  “你考了第一名!”2005年10月,電話那頭的楊克法難掩激動。

  這一頭,藍燕紅又一次流淚了,來不及説謝,她蹦出的第一句話是,“我可以免費讀書了!”

  2006年寒假之後,藍燕紅第一次離開縣城,來到10小時車程之外的臨安,在浙江林學院插班就讀。

  開學第一天,那個穿著嶄新紅色棉服,坐在教室前排認真記筆記的,正是她。

  衣服,是辭工那天,打工店老闆娘送的,她叮囑藍燕紅一定要好好讀書。

  這難得的“破格”機會,怎麼可能不珍惜?

  大學期間,受幫扶的學生學習都非常刻苦努力。畢業後,他們全部回到了雲和工作,有的進入企業管理層,有的當上村幹部,有的成了苗木管理員……藍燕紅從村委委員幹起,2011年成為全縣最年輕的女村支書,後來又到鄉鎮、縣市場監管局工作。

  (二)“小題大做”

  “看著政府投了不少錢,怎麼自己沒感受到多少實惠?”這是一些群眾的意見。

  “明明自己一腔熱情,一年忙到頭,讓大家説句好怎麼就這麼難?”這是一些幹部的不解。

  21世紀初的浙江,改革開放先發的豐厚紅利正不斷釋放。當時,各級政府都有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理念,可究竟怎樣把實事辦準、辦實、辦長遠,沒有標準。甚至一些地方、一些部門沒有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沒有深入了解群眾的需求變化,做了一些投入大見效小、“剃頭挑子一頭熱”的事,做了一些脫離實際超越發展階段或落後於時代的事。

  習近平同志關注到了這一普遍現象。2004年初,省委公佈年度重點調研課題,他領銜的,正是《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在赴各地的調研中,這成為他關注的主要內容:

  1月在麗水調研時,他明確指出,努力辦好為民謀利的好事、實事,從群眾反映最多的問題入手,制定目標明確、措施有力、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努力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

  6月在湖州調研時,他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從群眾最關心的具體事項入手,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工作機制,切實加強對為民辦實事的領導,讓群眾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

  此後在杭州、嘉興、湖州黨建工作座談會上,他強調切實解決群眾生産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真正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

  2004年10月,終於,“小題”要“大做”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

  時任省委政研室社會發展處處長張國強介紹,這份文件的出臺,是建立在對全省11個設區市和21個省級部門充分系統調研之上的,要求通過民情反映機制、民主決策機制、責任落實機制、投入保障機制、督查考評機制等一系列工作機制,尊重民意、科學決策,實事實辦、注重實效,保證為民辦實事工作進一步規範化、制度化。

  時任省委政研室綜合處處長郭佔恒回憶,《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出臺前,習近平同志要求在充分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政府每年辦10件實事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內容涉及就業再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城鄉住房、生態環境、扶貧開發、科教文化、權益保障、社會穩定等方面,每一條都關係著普通群眾的切身利益,每一項都有明確的量化目標。

  有專家指出,這一文件最重要的價值在於,把中國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具體地體現於民生領域,使黨和政府最基礎、最重要也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看重的工作通過長效機制落到了實處。

  “在全省全面實行免征農業稅,下山異地脫貧5萬人,開展為我省失地農民、欠發達地區農民和轉産轉業漁民進城務工提供廉租住房試點”;

  “新增城鎮就業52萬人,幫助30萬名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55萬人”;

  “改善110萬人飲水條件,解決11萬人飲水困難”……

  2005年2月省兩會期間,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的“突出抓好十個方面實事”,不僅讓在場代表委員眼前一亮,更通過媒體廣泛傳播,引起全國關注。

  這個嶄新的做法,落地于具體項目,可量化、能操作,一字一句總關情,一樁樁、一件件實事都落在老百姓的“痛處”和“癢處”。

  那年的全國兩會上,許多其他代表團的代表來向浙江“取經”,這之後,很多來浙江學習交流的黨政代表團,也“點題”要學習借鑒《意見》和“十個方面實事”。

  2006年,浙江省民情民意調查數據顯示,前一年承諾的十件實事,件件都有著落,而且各項“民生指數”都是“超額完成”。

  為民辦實事的“第一炮”打響了,如何利用制度優勢繼續鞏固?

  《關於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的若干意見》中明確要求,“把為民辦實事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並根據經濟發展和財政增長狀況,每年有一定比例的增長”;習近平同志也在多次調研和會議活動中強調,要建立完善責任落實機制,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

  時任省政府辦公廳綜合一處負責人説,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肯定和支援下,省政府辦公廳和省財政廳多次核算,努力“摳”政府部門的支出。

  省財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用於民生!

  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個數字的確定,不僅讓民生實事與財政分配緊密相連,更使浙江開風氣之先,在全國率先提出公共財政向“民生財政”轉變的思路。

  極其難得的是,20年來,全省堅持新增財力的三分之二以上都用於改善民生。其中,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在所有支出中佔比提高最快。

  (三)誰説了算?

  2005年3月3日,浙江省兩會閉幕,省政府督查室隨之忙碌起來。

  督查室的職能,是對政府工作任務進行責任分解和督查。之前,經手的政府部門目標任務基本都與經濟、生態、開放等大戰略有關,這一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的十方面民生實事,讓大家都有些驚喜:“這麼紮實!”

  “任務分解得越細緻,可操作性就越強。”時任省政府督查室主任謝濟建至今記得,不到半天,他們就明確了十方面民生實事的牽頭和協辦單位、完成時間、工作要求,並由省政府辦公廳下發分工方案,省市縣鄉層層簽責任狀,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具體到人,防止“推諉扯皮”。

  不僅如此,督查室還根據要求,探索建立民生實事次年向省人代會報告情況的督查考評機制,把考評情況作為對各級領導幹部政績考核、人大對政府部門工作評議的重要內容,確保十方面實事承諾兌現。

  工作有頭有尾,有部署有抓落實,看上去應該都差不多了,可大家都覺得,似乎還少了些什麼。

  直到有一次下鄉調研時見到一幕場景:衛生所開展免費體檢,來者卻寥寥。臨到結束,醫生拿著一疊空白體檢單,挨個蓋章。

  “人呢?”

  “年紀大的嫌麻煩不願來,年紀輕的在幹活沒法來。”

  “那還蓋章?”

  “考核的是數量達標率!”

  “領導啊,這算不算‘面子工程’?”有膽子大的村民説起“風涼話”。

  話不好聽,卻令調研組醍醐灌頂:習書記一直説,群眾最能體驗為民辦實事工作的成效,要讓群眾來評判為民辦實事工作的成效。這回在基層聽到了大實話,心裏也更加明白了,最該考核的,不就是百姓的滿意度嗎?

  這之後,群眾滿意度成了督查室的主要督查任務。每年開展明查暗訪,發放調查問卷,開展隨機座談……督查內容的變化,再次倒逼各級各地官員的作風。漸漸地,共識達成了——辦得怎麼樣,由你説了算!

  當浙江百姓在“辦得好不好”上越來越有發言權的時候,他們想要的、能做的,更多了。

  寧海縣力洋鎮。又破又小的一棟樓,挂著一塊金色招牌:力洋鎮客運站。站週邊著一圈土路。晴天一路土、雨天全是泥,車到站了不願開進來,橫七豎八堵成一團。

  這是鎮上及周邊村莊群眾出門的“起點”,可因為這破敗和擁擠,吵架是家常便飯,還隔三差五有人打架。

  客運站要改造,沒人提異議。要徵地,麻煩來了。

  “建完新的客運站,這裡就要變成黃金地段了!”幾個土地承包戶漫天要價,當起“釘子戶”。

  一僵持,就是兩年多。

  2007年1月5日的《浙江日報》,給了時任寧海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林志來啟迪。

  當天頭版的《之江新語》欄目刊發《為民辦實事旨在為民》一文,文章最後幾句説的是:要把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信號,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情於民,掌握民情、分析民意,民主決策、科學安排,落實好為民辦實事項目,做到讓人民群眾參與、讓人民群眾做主、讓人民群眾受益、讓人民群眾滿意,真正使群眾成為利益的主體。

  能不能由人大代表投票推選民生實事項目,看民意如何?

  基層很歡迎,縣委很支援。2008年10月,力洋鎮成為這項工作的試點之一。鎮人大主席團通過發問卷調查、開座談會等方式,徵集到實事項目資訊198條,經篩選確定20個候選項目。

  2009年1月15日,力洋鎮人代會會場,暖氣不是很足,可幾乎每個與會者都滿懷期待,一臉興奮。

  他們即將要做的,是一件足以載入歷史的事——政府實事工程,人大“票決”定!

  林志來也來到現場,手裏捏著把汗,就怕程式沒到位或大家意見不統一。

  代表將一張張選票投入票箱,唱票員在一個個民生實事項目下畫“正”字,主持人宣讀票決結果。最終,鼓掌通過。

  林志來懸著的心放下一半:在力洋鎮首次票決出的10個民生實事項目中,“客運站改造”票數第一。可這能落實嗎?

  “票決制”的能量超出所有人想像:客運站改造項目從投票確定到徵遷完成只用了兩個月,當年就完成改造。

  小鎮實踐,也從那時起開始,走向更大的舞臺——

  2009年,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在寧海全縣14個鄉鎮推行;

  2018年,浙江全省實現市縣鄉三級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工作全覆蓋;

  2022年3月,全國人大修改地方組織法時也吸收了這一經驗,將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修改為“重大事項和項目”。

  (四)“潛績”與“顯績”

  1995年,任星娟喬遷新居,搬到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金錢巷社區。她沒想到,鬧市區的生活竟這麼糟心——

  門前的金雞嶺路,離寬闊的解放路和清泰街就一個轉角的距離,可這條長不過350米的路,卻有二三十個坑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路兩側各豎一排電線桿,最寬的地方也只有4米。

  這年夏天,一場颱風過境。任星娟下班回家,坑洼裏的積水沒過了膝蓋,她挽起褲管,深一腳淺一腳蹚到家,發現污水早已“嘩啦啦”灌進了樓道。一年裏,全家人穿壞兩雙雨靴。

  苦頭不止這一個。當時,污水管網還沒通到小區,每天傍晚,有環衛工人搖鈴集中收馬桶。錯過這個時段,就不得不去半裏地以外的公共廁所倒馬桶。好幾回,她在半路不小心踩到坑洼,污物灑一身,欲哭無淚,“這條路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像外面的大馬路那樣乾淨敞亮?”

  群眾的呼聲和要求迫切,政府該有怎樣的作為?

  2005年,全省十方面民生實事提出的第一年,“改造建設10000公里以上通村公路”被列入其中。杭州決定在全城全面實施背街小巷改善工程,金雞嶺路迎來曙光。

  整治,人人歡迎,可牽涉到個人利益,脾氣再好的人也難説話。

  小區裏的自來水管年久失修,需要整體更換增粗,施工到一半,就卡了殼。

  住在最外面的住戶已經70多歲,老人平時習慣喝井水,自來水本就用得少,聽説施工要把家裏家外“開膛破肚”,她把房門一關,留下三個字:“不同意!”

  自來水管必須要從她家過,她家不改造,意味著裏面住戶的管道改造都得擱置。

  社區幹部一次次到府,搬把小板凳坐在門口。

  “阿姨,您不用自來水沒關係,可孩子逢年過節回家,熱水澡都沒得洗。”

  “阿姨,只要您答應,最慢兩天完工,我們負責清掃垃圾。”

  “……”

  終於,老人被説動了,工程繼續推進。

  三個多月,金雞嶺路從4米拓寬到10米,破損的路面全部修平,污水管網連通到了每家每戶,居民再也不用拎著馬桶出門。這背後,社區幹部們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一大半的人,嗓子都是啞的。

  如果説裝扮車水馬龍的大街,是眾人看得到的“顯績”,那麼背街小巷改造,往往是缺乏關注度的“潛績”。然而,這項“潛績”,習近平同志牢牢記在心裏,還安排時間專門到現場調研。

  2006年最後一天,習近平同志來到上城區考察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從解放路口轉入金雞嶺路,邊走邊看。

  時任上城區背街小巷改善辦副主任沈武洪記得,習近平同志很關心居民的生活狀況,非常注意細節,走一段路就停下來和居民聊天,詢問對背街小巷的改善滿意不滿意。群眾紛紛説,現在道路暢通了,街區綠化了,積水排除了,他們很滿意。

  習近平同志説,在今後的為民辦實事實踐中,要多搞一些像背街小巷改善這樣的直接造福於民的“滿意工程”“民心工程”,切實把老百姓家門口的事情辦好。

  為民辦實事,需要久久為功,需要有聚沙成塔的毅力,需要有水滴石穿的耐心,更需要有甘於為民做“潛績”的恒心和政績觀。在習近平同志的倡導和謀劃下,多年來,千萬浙江人的人生,被一件件默默堅持的實事改變。

  傅金傑,28歲,身高一米七三,同齡人裏,不高不矮。19年前,他9歲,在麗水市縉雲縣長坑小學讀書。

  對那段日子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有人問他。

  “博士菜。”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長坑小學是一所農村寄宿學校,當時,幾乎每個教室的最後一排,都是瓶瓶罐罐依次排開。鐵茶杯、玻璃瓶,裏面裝的,都是被稱為“博士菜”的梅幹菜。

  開飯時間,孩子們就坐在課桌前,往往一把梅幹菜、幾塊蘿蔔幹,拌點米飯,就是一頓飯。天一熱,梅幹菜發黴長毛,捨不得扔,霉掉的也接著吃。

  長期營養跟不上,個個面黃肌瘦,平均身高比城裏同齡孩子矮10至15釐米。那年,傅金傑的身高是一米二四。

  2005年,在習近平同志明確指示下,省教育廳推出農村教育“四項工程”,包括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擴面工程”、愛心營養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師素質提升工程。

  第二年的9月1日,傅金傑一早剛剛到校,就開始期待中飯時間——這天新學期報到時,老師給了他一張藍色餐券,上面印著“愛心營養餐”5個字。憑這張薄薄的紙,他可以在中午免費領到一葷兩素的午餐。更重要的是,學校造起了新的宿舍樓,一樓就是學生餐廳,可以去食堂吃飯了!

  下課鈴響起,傅金傑第一個衝出教室。接過滿滿一盤午餐的時候,一直攥在手裏的“愛心餐券”已經濕了一個角。

  紅燒肉、蔬菜,居然還有牛奶!傅金傑心急忙慌打開包裝,喝了一口,卻差一點吐了出來。

  “純牛奶是這樣的味道?”從沒喝過牛奶的他,過了好幾天才習慣。他也慢慢記住了,這是愛心營養餐的味道,是被關愛的味道。

  2007年,在“四項工程”基礎之上,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再進一步”:努力做到農村中小學“四項工程”食宿改造項目全部開工建設,90%項目竣工。

  20年前,縉雲中小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5米,現在學生的平均身高達到了1.6米。

  20年,15釐米。愛心餐這般的民生實事,只有把時間放得足夠長,才能獲得“數據支撐”。即便如此,浙江各地對這類乍一看收效甚微的實事卻越來越舍得投入:2006年,完成5萬名困難群眾下山異地脫貧;2007年,全面落實廉租住房制度,對住房困難的城鎮低保家庭實行廉租住房應保盡保……

  為什麼?因為這樣的實事,老百姓滿意。而老百姓發自內心的認同與點讚,讓越來越多的浙江幹部有了共識:多做埋頭苦幹的實事,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創造澤被後人的“潛績”。

  (五)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一場頸椎手術,一場身心俱疲的離婚“大戰”,再加上初中生女兒的叛逆期……過去的這兩年,平湖市區居民王彩雲(化名),每天都覺得日子過不下去了。

  2023年底,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敲開了她的家門。完成低保金申報,聯繫心理評估的專科醫生。有一回問診結束,醫生看著她樂,她好久才反應過來,是她先對著醫生笑了,“我又會笑了。”

  找到王彩雲的,其實是平湖市民政局2022年上線的“精平扶——困難群體精準畫像”應用場景。它打破了民政、住建、醫保等26個部門(單位)的數據壁壘,歸集了涉及醫療、教育、住房等150多類救助相關數據。

  平湖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與慈善事業促進科工作人員朱偉傑深度參與這個應用場景的建設。剛參加工作的時候,老同事就給他講過2006年全市啟動貧困戶生活狀況和需求調查摸底的往事。

  當時平湖全市貧困戶共2533戶,為了逐一摸清情況,民政局全局動員,一戶戶到府走訪,最終在年底出臺了一波針對性極強的民生“禮包”。

  此後這些年,平湖的民生兜底實事一直在迭代:2012年,“輸血式”幫扶改善困難戶的衣食住行;2014年,在嘉興地區率先實現低保標準城鄉統一;2018年,探索開展全國首個“飛地抱團”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項目……

  如今的“精平扶”應用場景,真正實現了“人找政策”與“政策找人”的有機結合,直擊民生兜底中保障覆蓋不全面、匹配不精準、幫扶不及時等痛點難點。

  在浙江各地,類似平湖這樣一任接著一任幹的民生實事項目還有很多,那些溫暖從未中斷過。

  “在制度設計上,必須突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之以恒。”在習近平同志主持的2004年重點調研課題《建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形成的調研報告中,就這樣寫道。

  20年來,從機關效能建設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數字化改革,從“三服務”到“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在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這件事上,浙江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塊一塊補短板。

  2019年,全國首個綜合型“網際網路+督查”平臺——“浙裏督”上線運作。城鄉居民只要打開手機,點擊“民生地圖”專欄,省政府承諾的年度民生實事推進和完成情況就能一目了然,而且還能參與意見收集、網路投票、公眾評價等環節。

  2023年1月3日,新年上班第一天,浙江省委開啟“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一年來,各級幹部堅持問題導向,奔著問題來、解決困難去,真心實意為企業、各類市場經營主體和廣大群眾辦實事、解難題。

  這一年,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實事工作也全面完成,結出豐碩成果——

  在就業再就業方面,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18.41萬人次,建成零工市場240個,全省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在醫療衛生方面,長期護理保險、惠民保參保人數分別達1877.92萬人、3276.65萬人,惠民保賠付率達95%,健康浙江建設紮實推進;在基礎設施方面,農村公路新改建1307.08公里、完成養護5975.14公里,極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

  2023年10月16日,一封省長寫給全省人民的公開信如約而至——徵集2024年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這已經是連續的第10封“省長來信”了,一年一度,溫暖依舊。一個多月時間裏,省政府共收到民生實事的相關意見、建議4.08萬餘條。

  2024年初,省委決定深入踐行“四走訪基層”、深化開展“大走訪大調研大服務大解題”活動,引導推動全省上下以更高站位、更嚴標準、更好狀態、更實作風抓落實,在實打實了解需求、硬碰硬解決問題中推動浙江高品質發展,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

  民生實事要確保言必行、行必果!活動中,這些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必將成為浙江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又一個嶄新起點。

  2023年,對浙江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浙江考察調研。

  逛李祖村的“共富市集”,看義烏國際商貿城的紅火攤位,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傳承創新,嘆運河文化的延綿不絕,習近平總書記心裏惦記的,始終還是人民群眾。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站在更寬廣的時空觀察,發軔于20年前的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與習近平同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脈相承。

  對浙江人民來説,總書記的人民情懷,倍感熟悉和親切。正如20年前,他在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結束時的講話中的那番深情話語:

  “浙江人民歷來勤勞勇敢、善於創造、富有智慧,是我們實現奮鬥目標的力量所在……我們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努力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穩人心的好事和實事,努力在推進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何蘇鳴 錢祎 李攀 沈燁婷 鄔敏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