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考,浙江省15萬餘名考生在寒潮中奔赴考場。
儘管週末杭州的氣溫低至零下,卻絲毫沒有阻擋考生逐夢的熱情。天剛濛濛亮,各個考點外就陸續有考生到達,有的還借著路燈在樹下翻看資料。
這樣的場景,年復一年,仿佛已成為尋常。如今,考研現場依然火熱,但“考研人數下降”“教育部推進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等消息也表明,研究生教育的形勢已悄然生變。
拐點悄至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研究生教育或迎來拐點。
11月22日,教育部官網發佈消息稱,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38萬,比2023年下降約7.6%。再往前看,自2016年起,我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一直保持高位增長趨勢,直到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升至峰值474萬人。
考研人數下降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浙江。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浙江共有15.5萬名考生參加2024年研考,比2023年減少1.9萬人,下降約11%。
“考研少的人裏,有我一個。”就讀于省內高校小學教育專業的女生小雨(化名)告訴記者,在今年研考確認報名截止前一週,她選擇了“取消報名”。原因是,家裏同樣讀教育相關專業的表姐今年研究生畢業,卻發現如今能找到的工作和本科畢業時能找到的工作差不多。如果選擇本科畢業就工作,表姐現在已有3年工作經驗了。
今年春季,北京市教委的最新預測數據顯示,北京市的碩博數量,未來整體將呈現“倒挂”趨勢。半年後,2024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再創新高,首次突破300萬人。
在此背景下,考研人數下降也被部分專家視為就業導向下的理性回歸。“當前形勢下,更多學生對就業的價值追求要高於考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説。
“背後原因有部分考生把就業放到更優先級、出國留學通道重新變得便捷等。”省內一所高校的研究生院負責人説,儘管今年考研人數的減少有多重原因,但研究生教育出現拐點已是業內共識。
冷熱不均
拐點初顯,也顯示在今年研究生報考情況的分化上。
省內多所往年招生不錯、以文科見長的高校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證實,他們今年研究生報考人數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在10%左右,其中教育學類、文法類專業降幅比較明顯。
而工科類高校或專業的報考人數與去年相近,甚至還有所增加。“我們今年研究生報考人數跟去年差不多,都在1.2萬多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院院長范影樂告訴記者,熱門專業的考研報名熱度依然很高。杭電的電腦等王牌專業,還吸引了666位“雙一流”高校本科生報考。
今年第二年招碩士研究生的浙大城市學院,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57%。“一方面,相比去年首次招生,今年學校的知名度更大了一些;另一方面,學校地處杭州主城區,招的又是電子資訊等理工科專業,更受考生青睞。”浙大城院研究生處副處長陳聚説。
當然,即便是理工科專業,內部也有分化。一位高校的研招處負責人説,“招收學術型碩士的工業專業報考人數明顯比去年少,考生更喜歡報考就業更便捷的專業型碩士。”
浙江工業大學制藥工程專業的大四學生小林報考了浙大的藥學專碩,“這個專業的學歷門檻比較高,碩士以上更好就業。”報考學碩還是專碩?小林做了不少功課。在希望碩士畢業就業的他看來,專碩是未來國內研究生發展方向,也是符合他人生職業規劃的選擇。
浙江工商大學研工部副部長李瓊在報考數據裏發現了新現象。“雖然報考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數有所減少,但報考我們學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數卻並沒有減少。”李瓊分析,這説明追求就業的同時,大家對於學歷的需求依然存在。考研人數在減少,未來報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數應該不會減少,預計還會增加。
格局變化
國內研究生教育的變化,在教育部的新近文件裏也有跡可循。
12月19日,教育部網站發佈《關於深入推進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意見》,提出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進一步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比例,到“十四五”末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大幅增加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數量。
學碩和專碩的培養定位並不同。學碩為博士教育輸送學術型人才,重點是對研究生進行學術訓練;專碩則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重點對學生進行職業訓練。而這份《意見》也被外界認為,將進一步推動國內研究生教育格局變化。
“將研究生教育分為學術學位研究生與專業學位研究生,是對人才培養結構的根本性調整。”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説。
“從我們學校的情況來看,專碩更直接面向就業,近年來越來越受學生歡迎。”范影樂説,自我國2010年起啟動研究生培養結構調整,推進學術碩士(學碩)和專業碩士(專碩)發展,專碩的招生規模一直在擴張。但社會上也時有對專碩品質不如學碩的質疑,成為制約專碩更好發展的瓶頸。
在范影樂看來,《意見》代表了接下來國內研究生教育發展基本方向。隨著研究生教育分類發展的體制機制持續優化完善,不同類型的碩士教育會更顯各自所長。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 紀馭亞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