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醫療科普短視頻亂象:販賣健康焦慮,穿白大褂大談兩性問題
發佈時間 | 2023-11-01 14:18:52    

   “每天科普一個醫學小知識。你真的會洗頭嗎?三甲醫院醫生教你正確洗頭。”這是某平臺上的一則醫療科普視頻,一位身穿手術服的“醫生”面對鏡頭,演示如何正確洗頭,視頻結尾還會説一句“健康科普看醫姐,健康知識好理解”。

  評論區有不少人紛紛留言諮詢“孕婦中期可以用二硫化硒洗髮水嗎”“請問一天洗頭幾次合適”……

  這樣的醫療科普短視頻如今在各平臺層出不窮,內容多以兩性話題、心腦血管疾病、食療補身等為主。一些博主在獲得大量關注後,還會將流量變現,向用戶售賣藥品和醫療服務。

  這些醫療科普短視頻博主的醫生身份究竟是不是真的?一邊科普一邊賣藥帶貨合法合規嗎?圍繞這些問題,《法治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採訪。

  一些博主沒有資質認定

  “這些關於肺結節的科普,一定要告訴身邊有需要的朋友!”“三個小妙招讓您遠離心血管疾病”“長期喝酒身體會有什麼變化”“男生需要知道的四個小知識”……

  近年來,醫療科普類短視頻頗受用戶關注,甚至有短視頻教學醫療科普類短視頻如何發佈、引流,以至於用戶只需搜索疾病名稱,全國各地的“名醫”就會出現在短視頻中,科普病症特點、傳授治療方法。

  但這些身穿白大褂的博主真的是醫生嗎?

  記者注意到,在醫療科普視頻中,大多數博主都有資質認證。如在一條名為“四個建議,希望對愛打呼嚕的你有所幫助”的醫療科普視頻中,不但出現醫師職稱,旁邊還附有醫院名稱。記者在其主頁看到,博主名為“上海華山耳鼻喉科××”,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

  據了解,用戶昵稱下方的小字是平臺的認證資訊,而醫生認證十分嚴格,必須為“公立三甲醫院全職醫生”或者“非三甲公立醫院主治醫師及以上職稱”。不僅如此,醫生本人還需完成個人資料上傳等操作。

  但仍有不少“渾水摸魚”的博主存在。這類博主將自己的醫學經歷、醫學資質寫在“個人簡介”一欄,這樣做的好處是無需審核。因為任何內容都會顯示在個人主頁上,這部分內容由博主自己編輯設置。

  在文章開頭“正確洗頭”的視頻中,記者注意到,該博主在視頻簡介中特意備註了“三甲(醫院)醫生”,卻未提供醫師身份認證或醫院名稱相關資訊。

  該平臺還有一名叫“醫者仁心”的博主經常發佈醫療科普內容,在其個人主頁也沒有相關認證,只在簡介中寫著“一名基層婦産科主治醫生,從醫25年,擅長調理各種婦科疾病”。

  在瀏覽這些健康科普短視頻時,記者發現這些博主大多穿著白大褂、以醫生的形象出現在螢幕前,往往用“中醫+姓名”的方式進行命名,並且在個人簡介處註明了就職于某家醫院和是否為公立,打著公立醫院的名號來科普健康知識。從視頻下方的留言來看,受眾大多為老年人。

  沒有認證的醫療科普是否安全,未認證就科普是否合適?中國衛生法學會常務理事、北京華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鄧利強認為,沒有醫師資質的人進行所謂的“醫療科普”,實質上是將他處獲取的醫療知識加以傳播,構成洗稿,其行為有違道德,涉嫌欺騙公眾。

  在北京大學衛生法教研室主任王岳看來,醫療科普中針對疾病的建議一定要有資質,但對於預防疾病,則不一定非要有醫生的職業資質。

  傳播焦慮有違醫學倫理

  “就一個動作,擰緊開關閥門,男人越揉越猛”“紅糖配上這個東西,20分鐘金槍不倒”“每次××到一半想上廁所,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在某短視頻平臺,大量醫療科普視頻標題“耐人尋味”,但憑藉著不正經的標題,一本正經的“科普”,這些視頻得到許多用戶青睞,不少人留言稱“我替朋友看看”“神醫,助我重振雄風”。

  天津某三甲醫院一名醫生告訴記者,當前醫療科普內容逐漸庸俗,一味迎合“惡趣味”。部分短視頻賬號為賺取流量,不顧出鏡醫生自身學科背景,盲目追逐熱點話題,甚至配以獵奇的文案,有悖于醫療科普的專業性與權威性。

  記者在調查中還發現,一些醫療科普內容,以科普之名販賣容貌、健康焦慮,傳播缺乏科學依據的治療、養生方法。

  家住天津塘沽的張大爺經常在短視頻平臺看一些“老人再不吃××就要出問題”“老人體寒趕緊買××藥”的視頻,看到視頻裏面穿著白大褂的人,自然認為是醫生,説的話也當成“醫囑”遵守。有些藥品、保健品,張大爺從未聽説過,但博主將購買連結放在視頻下方,點擊就能下單購買。就這樣,各種膠囊、含片、膏藥貼被張大爺陸續收入囊中。

  張大爺還在短視頻平臺上關注了數位“養生專家”,每天觀看養生視頻。時間一久,張大爺刷到的短視頻幾乎都與醫療、健康相關,“這個專家説冬天不能吃××,另一個醫生又説吃了好,我都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鄧利強認為,醫療科普視頻傳播焦慮的行為是一種“偽醫療”,不僅違背醫學倫理原則,還會造成一定人群的焦慮,甚至對醫學産生懷疑。

  “精準投放販賣焦慮的醫療科普,可能會使一些老年人成為主要的受害者。”王岳説。

  醫療科普帶貨愈發隱蔽

  許多博主在醫療科普視頻上打上“該視頻不推薦藥物和治療方案”等文字。事實真是這樣嗎?

  採訪中,記者發現,一類博主在視頻中會講述自己如何治愈病人的故事,然後用自己的獨家秘方來吸引粉絲;還有一類博主在科普時説一半留一半,讓粉絲對隱藏的內容産生好奇。然後博主順勢在評論區隱晦地公佈自己的聯繫方式、社交賬號,一些用戶求醫心切,便會聯繫該博主。

  根據對方提供的社交賬號,記者添加了幾個“好友”,對方均稱自己為醫生助理。説明來意後,有些“助理”會安排會診,以發起視頻通話的方式來診斷病情,賺取用戶的問診費,一般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甚至更高。還有一些“助理”會直接介紹藥品多麼對症,誘導用戶買藥。

  一名醫生博主介紹,當前醫療科普視頻的帶貨手法越來越隱蔽,有賬號打造醫學生、藥劑師等專業人設,未經平臺身份認證卻身穿白大褂以專家口吻推薦産品。

  而《醫療廣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不得以醫療諮詢類欄目或者節目發佈或者變相發佈醫療廣告。《網際網路廣告管理辦法》也規定,介紹健康、養生知識的,不得在同一頁面或者同時出現相關醫療、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的商品經營者或者服務提供者地址、聯繫方式、購物連結等內容。

  在鄧利強看來,醫療科普視頻中如果摻雜帶貨、推薦藥品、就診醫院等行為,屬於醫療廣告的範疇。用醫務人員的名義推廣藥品、醫療器械、診療方法或者帶貨其他商品等,其實相當於是用醫務人員的公信力來背書,這種行為違反醫務人員九項行為準則。如果廣告涉嫌虛假、誇大宣傳等行為,則違反廣告法;如果在作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醫療科普文章或者視頻下惡意捆綁廣告,這種行為還可能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以及肖像權等。

  那麼,在做醫療科普視頻時應該把握什麼樣的尺度呢?

  鄧利強認為,醫療科普應該是告訴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項、保健方法等。診療還是應該到醫療機構,在科普視頻裏不適合説診療方法,也不適合出具診斷、開藥方。

  “讓科普真正回歸科普。”鄧利強呼籲道,短視頻和直播因為具有直觀性強、互動性高、方便快捷的特點,已經成為健康科普的主要形式。數據顯示,我國有73%的短視頻直播用戶曾經在手機端觀看過健康科普類內容。其中42%的用戶平均每週會觀看1至3次健康科普視頻。在如此龐大的人群基礎上,如果醫療科普能夠真正做到“唯科普為唯一目的”,對健康中國建設將會是很好的助推力。

來源:法治日報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