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中國人的春節“意味深長”
發佈時間 | 2023-01-22 10:26:35    

  今天是大年初一。這會兒的你正在做什麼?

  是經歷了漫長旅途終於與家人見面,是拎著滿滿的年貨走親訪友,還是與家人圍坐在一起,嗑著瓜子聊著家常?

  過年的傳統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春節早已是刻在中國人血脈裏的印記。每每臨近年關,全國大街小巷都張燈結綵,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地也挂起紅燈籠。期盼、歡喜、感動……春節,總能勾起中國人最複雜的情感。

  有人説,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年。如果往深思考一層:對中國人來説,春節到底意味著什麼?過了更歲交子的時刻,我們該以什麼姿態迎新?

  自古以來,春節就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它是歷史的延續,也是文化的傳承。

  説起為什麼要過年,上至百歲老人、下至孩童也許都知道“年”的故事。相傳,古時候“年”是一個怪物,每到除夕就到處作亂,人們苦不堪言。但“年”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於是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貼大紅紙、放鞭炮驅趕“年”,久而久之變成了過年風俗。

  “年”的傳説雖耳熟能詳,但春節真正的起源,與中華民族古老先民對天地、對祖先的敬畏息息相關。

  春節最早可追溯至殷商時期,起初是祭祀的重要節點。《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大飲烝。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閭。”每到歲首,天子、百姓都要祭拜祖先、祭拜天地,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萬事順遂。這是蘊含在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文明中的文化傳承。

  隨著時間流轉,在歷史更疊中,春節逐漸有了放鞭炮、寫對聯、守歲等習俗。物質經濟發達的唐宋時期,春節的主題已慢慢從祭祀轉向娛樂和團圓。

  宋代學者王楙的《野客叢書》中曾寫道: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元旦)、寒食……為大節日,七日假。早在宋朝,就有了春節放七天假的概念,人們放下一切事務,專心享受團圓與歡樂。

  到了近現代,春節則寄託了更多喜慶、團圓的含義。

  在魯迅的小説《祝福》中,春節“有雞有鵝也有豬肉,加上聲聲響的爆竹,就是過年的樣子”;在豐子愷的《過年》裏,“街上擠滿了穿新衣服的農民,男女老幼,熙熙攘攘”;在梁實秋的《北平年景》裏,“從除夕消夜不可少的一頓之外,從初一至少到初三,頓頓煮餑餑,直把人吃得頭昏腦漲”。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都是過年幸福的樣子。

  現在,中國人過年有了更多方式。很多人家選擇在酒店訂一桌年夜飯,今年浙江全省的年夜飯預定量已經超過了5萬桌。有的家庭舉家開啟“旅遊過年”新體驗,今年,三亞這個熱門旅遊地正迎來新年旅遊高峰。

  時代變遷,過年的形式也一直與時俱進。然而無論過年的形式怎麼變,沿襲了幾千年的春節習俗、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始終是中國文化中最深刻的情感維繫。

  在中國人內心深處,春節不僅是一場歡慶,更是一種精神回望、一次心靈尋根。

  過年與回家,一直是“綁定”在一起的,時序一到,回家的基因就自然啟動。

  前幾天,一則短視頻《回家過年》感人至深:正在院裏勞作的媽媽看到突然出現的女兒,激動得跑丟一隻鞋;白髮蒼蒼的奶奶聽到孫子的呼喚,緩慢回頭,淚水縱橫;孩子見到久別的媽媽,笑著笑著就哭了……視頻裏溢出的思念,讓手機螢幕外的觀眾也忍不住落淚。一年中的思念、孤獨、辛苦、委屈在這一瞬間全都化為幸福、快樂、期待,毫無保留地呈現在含蓄的中國人臉上。

  視頻下有人問:“這麼開心的時刻,為何總是滿眼淚水?”或許是因為中國人最深刻的親情血脈牽絆,總是為春節的喜悅增添了幾分感懷。慈母手中的那根看不見的線,另一端牢牢地係在遊子的身上,在春節這幾天拉扯得最緊。

  因此,讀懂了春節,也就讀懂了中國人的家庭情結。

  三年來,無數遊子為了配合抗疫大局,響應“就地過年”號召,留在了他鄉。今年,終於要回家了。短短40天內,預計20億人次的總客流量,將構成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遷移。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説明家庭、親情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

  中國人常説,家在,希望就在。在新年街採中,也有人面露羞澀:“這一年活不好找,掙的不多,沒能給家人帶更多的禮物。”但不管掙沒掙到錢,都要回家過年,因為在中國人的心裏,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就像《故鄉的雲》唱的那樣,即便滿身疲憊,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都能撫平創痕。

  B站視頻《第3286個站》裏説到,中國一共有3285個鐵路客運站,它們有的很遠、有的很小,可能還有點破,但每一個站都有步履匆匆的歸家人,每一個站都是家。

  離鄉打拼也好,歸家團圓也好,牽引腳步的,始終是家的方向。為夢想出發、與命運較勁、為希望拼搏,這些奮鬥的身影都是中國人表達對家庭的愛的特殊方式。

  可以説,過春節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中國的文化裏,春,代表著開端。春節對每個人的意義,也在於卸下舊年的包袱,整理新年的行囊,一切歸零再出發。

  今年是“乙類乙管”之後的第一個春節,我們終於走過了最艱難的三年抗疫,即將告別過去的辛酸與艱苦,迎來能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新起點。

  在社交平臺上,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許下新年願望。進城務工的人們説,“希望掙更多錢,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年輕的創業人説,“希望公司做大做強,業務猛進”;忙碌了一年的職場人説,“努努力,明年買輛車”……

  每一個淳樸的小願望,都寄託了對生活的樂觀與嚮往,不論是打算堅持一件日常小事,還是決心完成一些重大改變,這些願望都在春節裏悄悄醞釀,在春節後的日子裏發芽長葉。

  春節意味著一次展望未來的“勇氣的凝聚”,停下來、慢下來,細細思索新的一年“為何出發”“向何處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的一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希望大家堅定信心、抖擻精神,齊心協力加油幹,在新的一年裏有更大作為、更大收穫!

  與團圓、思念、感動一樣,振奮也是春節的關鍵詞之一。過去一年,無論經歷了什麼、沉澱了什麼,所有走過的路,都將是我們勇敢走向未來的信心和底氣。

  現在,萬家燈火已經點亮,萬千中國人正在享受家庭團圓的幸福。但我們知道,也正是此刻,還有很多人堅守在崗位沒能回家,駐守邊關的將士也許只能和戰友匆匆吃一頓團圓飯就立馬回到哨崗,急診科的醫生可能忙碌工作沒注意到新年鐘聲已經敲響,最後一班火車上的司機和乘務員説不定隔著車窗望了望擦肩而過的家鄉,基層社區幹部們或許正在關心慰問困難群眾,還沒能回一趟自己的家。

  他們不是沒有家的牽掛,而是選擇擔起肩上的責任,用奮鬥的姿態走進新一年。

  春節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是深情的家庭牽絆,也是昂首奮進新的開端。中國人離不開春節,就像紙鳶離不開風,鳥兒離不開天空。

  這個春節,你是怎麼過的?對你來説,是否意味著更多?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李斌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