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杭城阻擊重症迎來第一場“戰役”拐點
發佈時間 | 2023-01-12 09:14:42    

   連日來,來自戰疫最前線的信號表明,持續半個多月的杭州重症阻擊戰正迎來第一場“戰役”的勝利拐點:120待派任務清零,急診患者數量下降,重症監護室(ICU)不再一床難求,“主力”醫院醫生護士一個月來第一次能夠正常下班……從白衣戰士口中聽到的“最難熬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是這座城市當下最動聽的春節祝福。

  記者採訪時發現,杭州戰重症的“戰線”和“防線”不斷前移,構築了“防重症、遏病亡”的戰略縱深,是加快迎來曙光的關鍵一招。

  拐點已經到來

  在杭州,重症收治鏈條漸漸全線減壓。

  “最後防線”ICU的壓力緩解——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慶春院區,重症醫學科常務副主任郭豐的腳步輕快了一些。1月7日以來,該院ICU病人能在已有床位內流轉。9日全天收治了6個病人,轉出12個病人,床位已能滿足“供需平衡”。

  “這兩三天,ICU不用再擴床了。”浙大二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崔巍説,ICU床位流轉趨於穩定後,原先徵用的其他科室的ICU病床,逐漸“回歸本職”了。

  “轉机站”急診的患者數量下降——

  “最難熬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經過10多天的急診高峰,浙大二院兩院區急診的壓力沒那麼大了。急診科副主任徐善祥介紹,雖然急診患者數量仍處於高位波動期,但較之前高峰已經下降了20%至30%,整體趨勢在降低。

  還有更多醫院的急診在過峰。浙江省中西結合醫院急診科主任黃世恩介紹,患者人數相較高峰時下降了30%,醫生工作強度在下降,能夠正常下班了;在蕭山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就診人數也從1月1日的897人次下降到了1月8日的617人次。

  “前哨”120接警量和出車量“退燒”,待派任務“清零”——

  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接警量,已從高峰時近4000次,下降至每天1000次左右;出車量也從高峰時超1200次,下降至每天近600次。

  “這説明感染病例和危重症病例減少了。”杭州市急救中心調度科科長魯美麗和同事們終於有了“喘息”的機會。9日16時,79輛急救車有一半是待命狀態。

  這一切,都標誌著重症救治已攀過最艱難的一道“峰”。

  ICU何以減壓

  戰重症,是對醫療防線的一次重大衝擊和考驗。只有防線不斷前移,才能擴大戰略縱深,最大限度提升收治能力,確保應收盡收、應治盡治。

  第一道防線,是救治關口前移再前移。

  開闢呼吸道急診區域,重點建設呼吸重症病房,將俯臥位治療擴展至全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不斷將救治關口前移。

  “比如急診發現的重症患者,或有高危因素的住院病人,如果不及時優化治療措施,都會涌到ICU。”郭豐説,醫院的ICU、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科等專科醫生和呼吸治療師,圍繞“分層次管理、多學科參與”的理念,一起介入病人的診斷,不斷降低患者氣管插管和轉入ICU的比例。

  浙大二院的救治關口也在前移。“ICU不用再擴床,與我們開設的漸次過渡病區有很大關係。”崔巍説,漸次過渡病區是一种醫療配置介於普通病房和ICU之間的病房,專門收治沒有達到ICU收治標準、又比普通病房患者相對更為危重的病人。目前,該院解放路和濱江院區,已啟用71張床位,共接收從ICU轉出的患者69例,為ICU大大減壓。

  在整個杭州,救治關口前移是戰重症的重要手段。根據杭州市要求,各醫療機構建立了專業的俯臥位治療團隊,改善患者缺氧等病症,降低重症發生率;各醫療機構組織了專家團隊,對其他專科收治基礎疾病合併新冠感染的患者進行巡查和指導;杭州還成立了成人、兒童救治專家組,實行24小時值班會診,第一時間介入治療……

  杭州特色的救治方案,也從定點醫院前移到各大醫療機構,提高治療效果。

  作為杭州首家市級定點醫院,杭州市西溪醫院有三年重症救治經驗。一份來自該院的參考治療方案,被下發到各大醫療機構。其中,早期抗炎治療,即對於普通型及以上患者儘早使用甘草酸製劑,是“特色打法”。

  “甘草酸裏的成分有很好的抗炎、抗抑制免疫反應。”杭州市西溪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劉壽榮説,不僅如此,甘草酸製劑既能發揮激素樣作用,又沒有激素的藥物副作用。除了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把甘草酸製劑也儘早用上去,能有效緩解患者過激的免疫、炎症反應,減少肺部炎症滲出,從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重症和危重症的發生。

  結合本地醫院實踐,按照國家多版新冠病毒感染診療方案,杭州要求每家醫院都需制定治療方案和流程,確保新冠治療科學化、規範化。

  目前,杭州的救治成功率、出院率、死亡率都出現了積極信號:各大醫療機構轉出ICU頻率加快,僅浙大二院6日至8日就有108人;浙江省中西結合醫院急診10日沒有出現新插管病例。

  社區築起“黃金屏障”

  第二道防線,是“防”的關口前移再前移。

  1月3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佈了《關於做好新冠重點人群動態服務和“關口前移”工作的通知》,強調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綜合管理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服務作用,確保疫情防控“迎峰轉段”平穩有序。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目前杭州有條件的社區醫院,都在忙著為“防重症”持續擴容增能。從提供“氧療+輸液+用藥”,到增設社區病床,再到提供“心電監護儀+CT”檢測,這些措施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織密了一張網。

  走進上城區筧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7張病床上躺著病人。“我們已經可以拍CT了,這些病人的病灶達到三分之一以上,就會被轉診到大醫院。”該中心綜合康復病房主任孫赟介紹,“家門口的病床”能分流省市醫院床位壓力。

  目前,杭州不少社區醫院已配備有創呼吸機等必要設備,並安排了專人負責轉診銜接。如拱墅區14個社區醫院中,有9個已經實現“在家門口就能做CT檢查”。

  杭州大大小小的社區,加快拉起一道“黃金屏障”。

  “我們接到了相關部門通知,這段時間內的新冠治療藥品,在省內參保的居民,都可以享受相關報銷政策。”拱墅區天水武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西藥房主任吳燕告訴記者。

  抗病毒藥物能阻斷和抑制病毒複製,為患者起病的“黃金72小時”建立一道“黃金屏障”。眼下,杭州全市層面正加強對社區醫生的培訓,將用藥關口前移到社區,病人要該用盡用、應用盡用,儘量減少重症人數和縮短病程。

  元旦前夕,天水武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收到少量阿茲夫定等小分子抗病毒藥物,並向周邊居民發放,目前該中心沒有向上級醫院轉診重症患者,也沒有接收重症患者。近一年內,杭州市西溪醫院2000余位接受幾種小分子藥物治療的患者,療效總體較好。

  記者了解到,杭州已經建立了抗病毒藥品使用動態申報機制,加快為臨床和基層需求配足藥物,讓“黃金屏障”更牢固。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張留 張夢月 沈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