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國之重器”的硬核時代!秦山核電譜寫新時代中國核工業新篇章
發佈時間 | 2022-11-28 09:55:24    

   陽光穿透秋日積雲而落。

  浩瀚無際的東海,滾滾波濤沖刷著一條長龍般的堤岸,激起層層浪花光耀如雪。長堤守護,鬱鬱蔥蔥的秦山神似一隻搏擊風浪的大海龜。山脈間,九台穹頂覆蓋的核電機組如白色巨岩聳立,寂靜的外觀下,人類迄今為止最複雜的能源系統——核反應爐正釋放著巨大能量。一張高壓電網越過上空,把光明送入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華東地區。

  這裡就是秦山核電。

  1982年12月,在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我國鄭重宣佈建設秦山核電站的決定。

  中國核電從這裡起步。

  40年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後到領跑,秦山核電人突破、掌握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術,助推中國躋身和平利用核能的世界第一方陣。

  40年奔涌向前,一代代秦山核電人傳承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胸懷“國之大者”,開創著屬於自己的“硬核時代”。

  零的突破

  鑄就“國之重器”

  夜色深沉,會議室的燈還亮著。

  秦山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黃潛一直在與幾位部門負責人詳談方案。

  “年底各地都在衝刺,亟須電力保障。”“浙江今年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已超1億千瓦。要實現‘雙碳’目標,核能發電量還得增長。”……大家小聲討論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黃潛陷入沉思,秦山核電人怎能有“可以鬆口氣”的意識?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國能源短缺到了“火燒眉毛”的關頭。華東地區很多工廠被迫“開三停四”。

  1970年初,周恩來總理指示要搞核電站。4年後,他抱病主持生前最後一次關於核工業的會議,親自審議通過了大陸首座核電站的初步方案,並指出,要通過這項工程取得經驗,掌握技術,培養人才,鍛鍊隊伍,為發展我國核能事業打下基礎。

  “秦山核電是中國人的爭氣工程。”1982年,第一批50多名技術骨幹進駐秦山。首任廠長于洪福環顧荒山野嶺,唯有一身自信在。

  3年後,秦山核電站總設計師歐陽予出席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一次會議。某國代表在會上諷刺説:有原子彈、氫彈但沒有核電站的國家,算不上核大國。

  歐陽予憤怒、羞愧,更為歷史賦予的責任而焦急。

  1991年12月15日零時15分,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首座核電站——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實現中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

  “秦山核電是中國民族工業的驕傲。”“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我們要接過接力棒、繼續創新突破。”……這天,秦山核電2022年新職工到核電科技館參觀學習。入口處大屏上播放的視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視頻記錄了2003年2月19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考察秦山核電時的珍貴畫面。

  當時,秦山核電正在同步推進二期、三期工程建設,尋求更大突破。但國際核電市場低迷,他國核電項目普遍陷入“超(預算)拖(工期)”困境。“浙江明確支援核電進一步發展,提出要有量的擴張。這無疑給秦山核電吃了一顆‘定心丸’,更給企地合作明確了方向。”帶隊老師説。

  突破,需要秦山核電人的技術攻關能力,更是對中國核電的信心。

  30萬千瓦機組主控室內,燈火通明。巨大的操作臺盤上,一個個儀錶盤、一排排指示燈令人眼花繚亂。

  2021年9月3日,該機組的運作許可證獲准延續。它在安全發電30週年後,將再為國服務20年。

  核電站延續運作在國際上已有百餘個成功案例,在國內還是頭一遭。技術路線,沒有;評估標準,沒有;參照體系,沒有……項目負責人孔德萍早在2005年就著手準備。但在2011年立項前夕,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一些專家反對延續運作,對孔德萍説“直接退役吧”。

  整個中國核電行業的目光聚焦秦山。

  “國外可以,中國為什麼不可以?”孔德萍帶著團隊翻閱了一摞摞資料,找成千上萬家廠商核對設備數據,在兩年時間內探索制定了延續運作、退役兩套方案,以無可置疑的分析論證了延續運作的可靠性,且綜合效益遠大於退役,終獲立項。

  2018年6月17日,標誌性工程之一的“換腦手術”——主控室新臺盤更換完成,全部投運。臺盤背後有數萬個接頭要重新連接,就如腦部神經,錯一個,後果不堪設想。孔德萍在現場泡了近3個月。在所有調試全部一次成功的剎那,這位曾見證30萬千瓦機組並網發電的女工程師,再次感受到了27年前那種無以言説的喜悅。

  “偉人囑託,秦山核電人一刻未敢忘。”黃潛説。

  如今,擁有9台運作機組、總裝機容量666萬千瓦、年發電量約520億千瓦時的秦山核電,已是國內核電機組數量最多、堆型最豐富的核電基地,涌現了以歐陽予、葉奇蓁兩位院士為代表的大批傑出人才,誕生了大陸首批35名核電操縱員,向全國輸出2500余名核電技術骨幹。

  世界合作

  輸出“國之重器”

  黃潛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核電地圖前思考。

  圖上是秦山核電30年來合作過的國家,遍佈亞、歐、北美、南美等四大洲。秦山與它們之間的連線,狀如一顆脈衝星。其中,與巴基斯坦的線條又是最亮的。該國正在運作的恰希瑪、卡拉奇兩個核電基地,皆離不開秦山核電的支援。

  “Great!China Great!(偉大!中國偉大!)”

  當地時間4月18日,“華龍一號”海外第二台機組——卡拉奇核電3號機組投入商業運作。至此,“華龍一號”海外首個工程兩台機組全面建成投産。

  現場掌聲、歡呼聲雷動,時任項目部副經理的周舟難掩激動。

  那是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襲卡拉奇。廠區被封,國內的支援隊伍無法按時趕到。主控室只有5名秦山核電的工程師和十數名巴方學員,但反應堆剛裝料,需24小時值守,且有一系列調試工作要推進。

  一位巴方核電專家勸説:“放棄任務吧,事發突然大家都能理解。”

  “事關秦山核電聲譽,怎能輕言放棄?”周舟説。1991年12月31日,中國與巴方簽訂了以秦山核電為參考的恰希瑪核電站合作協議。當時,秦山核電才並網發電15天,敢於肩負重任,一是自信,二是想打開一扇中國核電出口的窗戶,為國爭光。

  更何況,“華龍一號”這一“國家名片”使用的先進核燃料元件(CF3)入堆考驗就是在秦山核電完成的。2017年,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阿斯塔納世博會中國館稱讚“華龍一號”是中國完全自主三代核電技術。秦山核電人倍感振奮,一直把“華龍一號”出海視作“自家事”。

  留守的5名工程師都是黨員,立即組建突擊隊,與巴方人員一道,以三班倒形式支撐了整整兩個月,直到廠區解封,各項任務圓滿完成。

  “一個國家在高端維修方面的實力是‘看不到的強大’。”被譽為“工人院士”的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何少華自信地説,秦山核電以前遇到“疑難雜症”得求助國外專家,現在可以出國幫助解決。

  2006年,恰希瑪核電站出現故障。維修重任輾轉交給了何少華團隊。

  現場檢測分析後發現,故障發生在放射性水下。當時國內尚未掌握相關技術,連維修設備都沒有。何少華帶領團隊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攻關,關鍵期幾乎每天24小時泡在實驗室。2009年1月3日,何少華團隊提前10天完成堆內構件水下修復任務,也填補了國內空白。

  關山萬里英雄行。

  對外服務處副處長詹紹敏在巴基斯坦待了8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巴方對秦山核電人傾囊相授的感激。

  曾經,秦山核電一台進口發電機申請了售後維修。外方專家操作到關鍵環節,要求中方人員全部離場。詹紹敏眼睜睜看著他們拉起了圍擋,還派人在外站崗,防止中方人員靠近。

  與秦山一期隔一山頭,有兩台外形略顯矮壯的重水堆機組,那是秦山三期。它是迄今為止中國和加拿大之間最大的合作項目。

  三期發生過一場影響深遠的意外:交付的功率比額定功率少了8兆瓦。外方花了3年都沒解決,最後按合同向中方賠款。

  事情就到此為止了嗎?這顯然不是秦山核電的做派。

  “前輩們一直強調要以我為主,哪怕引進項目也是。”三期的副廠長朱磊回憶,秦山核電成立了重點科技攻關專項組,對各系統各參數進行分析、試驗,零點幾零點幾兆瓦地進行優化……2007年6月9日,專項組最終用了一年時間,“找回”了這8兆瓦,也找到了重水堆管理等國際先進核電技術的“鎖鑰”。

  去年11月5日,國際權威組織——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對秦山核電開展同行評估。這是該組織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負責亞太事務的WANO東京中心局長千種直樹盛讚:你們是向國際同行分享經驗的模範。

  前一年,秦山核電9台機組有8台拿到滿分,居世界第一方陣。

  為國為民

  擦亮“國之重器”

  10月28日,我國最大同位素生産基地在海鹽啟動建設。

  同位素在現代醫學中應用廣泛,在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診治中更是不可替代,預計到2030年國內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元。目前,我國醫用同位素主要依賴進口,價格貴不説,供應還得不到保障。

  這是秦山核電“十四五”期間“再創業”藍圖的重要增長極。

  未來5年,秦山核電將重點推進“1+1+2+4”發展思路。第一個“1”是運作好現有9台機組;第二個“1”是再造一個“新秦山”;“2”是推動建設兩個“零碳城”;“4”是打造清潔能源示範基地、同位素生産基地、核工業大數據基地、核電人才培養基地等4個基地。

  秦山核電人要讓核電更多地支援國家、造福人民,讓群眾切實感受到親“核”力。

  同位素生産是一塊極難啃的“硬骨頭”。參與該項目的正高級工程師樊申説,它需要把靶件材料放到反應堆中接受輻照,但不能影響發電,不能危及安全。而國外已將該技術完全封鎖,秦山核電人直面的是無技術積累、無經驗可循、無材料可用……

  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承認差距吧,多花點錢買國外産品也不丟人。

  老前輩唐炯然趕來了。這位用了近20年時間攻克工業用鈷-60生産難題的老秦山核電人鼓勵説:自己幹!

  今年4月26日14時55分,透著銀灰色光澤的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同位素靶件材料,緩緩插入秦山核電的反應堆堆芯。兩年後它與世人再見面時,中國人就將收穫自己的碳-14同位素。

  “我們也在研發鍶-89、釔-90等同位素。屆時,預計國內核藥價格將有大幅下降。”樊申興奮地説,同位素生産釋放的是技術親“核”力。

  時過立冬,江南的陰冷開始了。

  “終於不怕過冬了。”海鹽最大的敬老院——縣老年公寓內,老人們圍著簇新發亮的暖氣片説。繼去年將核能送入部分小區、助力海鹽成為南方首個核能供熱城市後,秦山核電今年又把溫暖送進敬老院、學校等公共場所。

  海鹽人驚嘆,城市可以有如此親“核”力。

  去年6月2日,海鹽與秦山核電共同出資成立浙江零碳熱力有限責任公司。今年7月15日,海鹽核能工業供熱項目順利開工。“項目今年建成投産後,將是我國首次向用戶提供安全穩定的核能工業供熱。”秦山核電總經理鄒正宇説。經測算,秦山核電每年供熱能力高達150兆瓦。到2030年,海鹽將實現中心城區核能集中供熱管道設施全覆蓋,供熱主幹線延伸至鄉鎮。

  在秦山核電人眼裏,“核”的溫暖,更來自於企業和地方上的深度融合。

  40年前,籌建人員剛來海鹽的那個冬天,縣裏給予了極大支援:把縣府招待所讓出作臨時辦公用房,把倉庫騰空作職工食堂,看到北方員工不適應南方的冷,又竭力保障蜂窩煤、煤油等燃料供應……

  秦山核電副總經理吳炳泉説,海鹽給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溫暖——妻子。有了家就有安身立命的根。

  秦山核電近4000名員工中,“另一半”是海鹽人的比比皆是。這個濱海小縣如今成了工業大縣。截至今年6月,全縣核電關聯及核技術應用企業超100家、總産值超300億元,吸引超過兩萬人從業。

  安全,清潔,穩定,高效……核能對人的親“核”力,正在進一步釋放。

  截至今年9月底,秦山核電已累計安全發電7340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6.9億噸,植樹造林460個西湖景區。

  今年1月至9月,浙江累計核能發電量545億度,居全國第三。浙江能源發展“十四五”規劃顯示:到2025年,浙江核電裝機將超過1000萬千瓦,形成浙北、浙東南、浙南三大區域為主的沿海核電基地。

  11月6日,秦山核電牽頭推進的中國(海鹽)零碳未來城亮相第五屆進博會,向全球能源供應、環境保護提供“中核方案”……

  一個“核電大省”,正精彩亮相。

  薪火相傳

  守護“國之重器”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唱著唱著,原旭斌的眼淚就下來了。

  他的父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鈾球的操刀人原公浦與癌症鬥爭了10年,在最後的日子裏,痛得實在忍不了了,就大聲唱《東方紅》。“唱了就舒服一點。”原旭斌説,兩年前他患病住院,腦海中時不時響起父親的歌聲,陪他扛過最黑暗的時刻。

  最近,女兒原瑞婧入職秦山核電成為“核三代”,原旭斌本想好好跟這位新世紀核電人講講這首歌對爺爺那輩人意味著什麼。沒想到,爺爺早已一句一句教過。

  經典代代傳唱,旋律未變,初心未改。原旭斌40多歲時從後勤考到工作強度更大的運作部是如此;核能供熱負責人陳鸝鸝“臨退休了”勇挑重擔是如此;年輕的雙職工代前進、吳小璇,在春節期間分別堅守在秦山、巴基斯坦的業務一線,也是如此。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

  今年8月16日,電視劇《許你萬家燈火》在成都殺青,引發秦山核電人無限期待。這不僅因為它是首部以“華龍一號”為題材創作的電視劇,更因為它擷取了很多中國核電人共同的人生記憶。

  劇組綜合顧問、秦山核電黨群工作處高級政工師原勇感慨,從“兩彈一星”精神,到“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再到新時代核工業精神,以至新時代秦山精神,中國核電人的精神圖譜一直在傳承、融匯、創新,激勵“大國重器”背後的一代代守護者、築夢者燃燒自己,點亮大地。

  “每一個運作人員都要像小石頭一樣,無論在什麼崗位都應該嚴謹工作,為電站安全、穩定、經濟地運作起到自己的作用。一塊石頭的力量或許微乎其微,但千萬塊石頭的力量足以抵擋海浪的沖刷……”

  這是2004年一次月度安全例會上,老師傅劉有才分享的工作體會,後被稱為“小石頭精神”。大家豁然發現,這位退休前一天還跟年輕人巡檢機組的老師傅,給愛因斯坦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寫下了秦山核電人的注腳:每個人只要在崗位上發光發亮,就能産生推動“大國重器”數十年如一日安全穩定運作的巨大能量。

  海濱的早晨,秦山二期首臺機組廠房內,一場無聲的“大型交響樂”開始了。這裡正在進行大修,數十支隊伍同場施工,秩序井然;不同設備同時作業,但幾乎聽不到意外碰撞的聲響……

  要知道,秦山核電初期的現場管理曾被外國專家斥為“簡直是一場災難”。但正式投運31年來,這裡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2級及以上運作事件,始終保持高水準安全運作。

  熟悉的人説,他們都把“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這一工作理念帶到家裏了。

  原來,秦山核電人已在不自覺間把自檢、他檢等由一種要求變成了日常習慣:門關了後要再推一把,煤氣閥、水龍頭關了要再查一下……不熟悉的人常問:“你們是不是有強迫症?”

  去年12月15日,秦山核電安全發電30週年之際,中國大陸首批操縱員之一、中國核電總經理馬明澤這樣寄語:無數核電人在這裡起步,汲取著“國之光榮”的精神力量,成長為核電事業的支柱,為中國核電實現國際“領跑”做著舉足輕重的貢獻。

  秦山春曉。

  正對30萬千瓦機組的山麓上,立著一塊寫有這4個字的石碑。它記錄我國核電事業迎來的那個春天,也見證秦山核電在傳承中永續青春榮光。

  站在石碑邊遠眺,人們會驚嘆于那一浪追逐一浪的東海浪濤,不知疲倦、不捨晝夜地翻騰,釋放全部力量奔涌向前。

  秦山核電人深知,核電世界日新月異,無論在技術還是數量上,我國追趕美國、法國等世界核電強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秦山核電致力於成為新時代核電領跑者,還需一代代人接續奮鬥……

來源:浙江日報    | 撰稿:王水明 金春華 蔣蘊 毛傳來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