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專訪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培養未來引領者,大學如何踐行使命?
發佈時間 | 2022-11-20 09:10:01    

  這是一場由中國大學發起,直面全球高等教育重大挑戰的相聚。

  11月19日,以“培養未來引領者:大學的使命與行動”為主題,由西湖大學發起並舉辦的第二屆西湖高等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

  來自海內外20余所高校校長及代表以線上方式出席,並在會後發佈《2022西湖高等教育論壇宣言》。宣言提出,全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大學在其中肩負著不可替代的責任與使命,需要攜手共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近年國際局勢急劇變化的現實背景下,作為國家重點支援的新型高等學校,西湖大學如何看待大學的責任與使命;如何定義拔尖創新人才,併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土壤?

  論壇期間,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專訪校長施一公。西湖大學的這些答案,從某一個角度也反映出中國高等教育的眼光和格局。

  合作 打造多元交流之地

  “我們需要合作來建立全球的學術氛圍”“我們現在有更多的計劃在未來開展更廣泛的合作”……合作,是論壇上不斷出現的詞語。

  首屆西湖高等教育論壇在2018年西湖大學成立大會上舉行,原計劃兩年一屆,後受疫情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延期至今。4年間,世界高等教育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嚴重影響,這是與會嘉賓的共同感受和憂慮。

  西湖大學致力於培育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社會責任感”如何定義?什麼是論壇上頻頻提及的“未來引領者”的“領導力”?它與各高校之間的合作又有什麼關係?

  “大學是培養各行各業領袖的地方。他們怎麼樣,世界的未來就怎麼樣。他們的‘領導力’是一種基於跨文化交流的全球勝任力。”施一公認為,西湖大學作為一條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有責任主動為世界高等教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努力,有責任教育教導學生,使他們更加具有適應性、風險抵抗能力和創新精神,並在溝通交流中實現知行合一。

  一方面加強合作,與國內外各校聯合形成破題合力;一方面推崇跨界創新,努力探索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新路徑。

  目前,西湖大學與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25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關係,並與其中20所簽署交換訪學協議,以確保本科生在校期間出國(境)學習或訪問的機會。與此同時,學校積極克服疫情影響,把高端學術資源請進來。

  2021年8月至今年8月,西湖大學與期刊《細胞》合作,線上上面向全社會推出10期研討會、33場高品質學術報告。來自哈佛大學、康橋大學、倫敦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眾多科學家參與。11月起,西湖大學與《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合作,共將推出10場劍指各領域國際前沿科研線上研討會。

  此外,從校長到院長,從講席教授到青年PI(特聘研究員、博導),他們不斷利用自身資源,從全球各地的知名大學或研究所邀請科研學者來校分享前沿科研進展,打造高水准校園學術講座品牌“西湖名師論壇”。目前,論壇已累計舉辦百餘期,四分之一的主講人為諾貝爾獎獲得者和各國院士,來自海外的主講人場次超過六成。

  “多元、前沿的高水準學術交流與碰撞,對拓展人才學術視野與創新思維來説至關重要。”施一公説。

  聚才 引才育才為己所需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也是論壇的聚焦點之一。

  當今,人才自主培養的急迫性凸顯。施一公堅信“人才的自主培養是建設人才強國的必然選擇、主流方法”的同時,也認為應當正確面對“我國的人才國際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這一事實。

  名師出高徒。在年輕的西湖大學,人才引進是自主培養的基石。目前,西湖大學已引進202位世界一流科學家擔任博士生導師,他們來自全世界14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科學家共同組建的100多個基礎和應用研究實驗室,成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搖籃。

  而施一公認為的自主培養“不單單是一種培養人才的流程和方式,也是一種能用好人才的能力——聚天下英才為自己所需、為本土所用”。

  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定位於“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本質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西湖大學的核心特徵——

  在科研攻關上,研發抗新冠病毒口服藥WPV01、在全世界率先揭示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瞬間、率先通過蛋白質大數據分析預知新冠輕症病人是否會轉成重症、率先證實細菌是乳腺癌轉移的重要幫兇……西湖大學迅速成為中國基礎前沿研究的先鋒隊。

  在參建國家創新體系上,牽頭成立西湖實驗室,在生命健康領域尋求突破;參與共建白馬湖實驗室,在綠色能源領域科研攻堅……西湖大學積極參與省級實驗室建設,為浙江補齊産業結構短板,努力成為國家科技發展的“戰略力量”。

  此外,西湖大學還與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內15所高校建立合作框架,在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隊伍建設與培養等方向開展合作,做國家高等教育體系改革創新的“探索者”。

  創新 營造自由治學氛圍

  “為科研和教育提供創新、自由的治學氛圍,是西湖大學一直以來的努力。”施一公説。

  論壇上,跨學科融合推動科研創新的話題,被國內外多位校長提及。

  對此,施一公極為認同,並風趣地打了個比喻:“3個施一公的創新能力,遠遠比不上1個施一公加上1個許田、1個仇旻。”他想強調的是,思維方式、知識結構、文化背景等差異産生的多元化思維互補,就是創新的源泉。

  西湖大學實行多學科人才培養計劃,一個博士研究生可以同時選擇兩位及以上不同領域的導師;針對今年首批本科新生,學校建立書院模式,讓學生能夠在跨文化、跨專業的交流與合作中成長。此外,累計舉辦116期的“學科交叉午餐會”、24期“WE News & Ideas”活動,則為跨學科合作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

  這樣的跨學科交叉,不僅僅停留于自然學科。論壇上,多位國內外校長都提到了“人文”的重要性。從建校之初,學校就開設了“We Meet”系列講座主打人文社科品牌,戲劇導演賴聲川、探險家黃效文、小提琴演奏家劉育熙、社會學家趙鼎新、經濟學家陳志武等專家學者紛至遝來。還有讀書、薦書的“春讀接力”、藝術類的WE劇場、校董面對面等活動……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互激發著更廣闊的創造力。

  創新人才還有一個重要前提是具備獨立思考能力。

  每屆開學典禮上,副校長許田不變的提醒是要求學生們不要叫施一公“校長”,而是“老師”,或者“一公”。“還有問題嗎”“這個問題很好”是學生們在課堂上聽到最多的話。甚至在許田的課堂上有時候不開燈,他希望在黑暗裏能激發學生提問,以及挑戰權威的勇氣。

  “敢於挑戰權威的背後,是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不斷養成,也將幫助他們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在施一公看來,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傾聽、去思考、去爭辯,是他們在成為人才之前的必修課。

  而構築這一創新氛圍的根本,在於學校治理制度、學術系統的深厚支撐。

  一直以來,西湖大學秉行“教授治學,行政理校,學術導向決定行政服務”理念,對破除高校行政化痼疾作出大膽嘗試,讓教授全身心投入教學科研。而在人才評價模式上,不唯論文數量、不唯人才頭銜、不唯期刊影響因子、不唯獲獎情況、不唯論文引用次數、不唯專利數量,科研成果就是學術評價的唯一標準,努力營造以創新為導向、潛心向學的良好學術生態。

  “西湖大學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引領者。我們將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為世界文明和人類進步作出貢獻。”施一公説。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通訊員 嚴粒粒 紀馭亞 沈琳    | 責編:戴翎冉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