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杭州一位醫院的男檢驗師因為採血又快又好上了熱搜,患者親切地將他一手飛針採血的好技術稱為“蚊子投胎”。
昨天(11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杭州市中醫院武林院區拜訪這位檢驗師——葉曉強。
記者到時,醫院採血窗口還有幾位患者排隊等著採血。
一位阿姨拿著排號單子坐到葉曉強所在的採血窗口。
叮囑阿姨握住拳頭,葉曉強在阿姨手臂上仔細摸靜脈,確認血管位置和方向。做好消毒後,針筒一拔,手腕發力,手指一彈,針管輕巧地扎進血管。
沒一會兒功夫,兩管血就抽好了。
現場觀摩飛針採血,輕、巧、快是記者的第一印象。
大家來看視頻——
】同事互相當“小白鼠”,剛開始時扎出淤青是常有的事
陸續給幾位排隊的患者採完血。
同事來換班了,葉曉強才有時間和記者坐下聊一聊。
這兩天,因為飛針採血上熱搜,來找他採血的患者多了不少。葉曉強説,感謝大家對自己的認可,“上了熱搜,很多人知道了飛針採血,對我既是一種鼓勵和認可,也是壓力和鞭策吧。”
“其實飛針採血不是就我一個人會。”剛一坐下,葉曉強就笑著和記者透底。
葉曉強説,視頻裏熟練地用一手飛針為患者採血的只有他一個,但在市中醫院醫學檢驗中心很多同事都會,只是剛好拍到了自己。“大家對這個感到比較新奇和認可。”
2009年,葉曉強從杭州醫學院畢業進入醫院,專門負責窗口採血工作。那時候,各方麵條件還相對較簡陋,每個採血窗口前都排長龍。
葉曉強和同事為病人採血時常聽到喊疼,於是開始琢磨,能不能提高採血的效率?減輕病人採血的痛感?
於是,一群同事常在下班後聚在一起切磋,交流自己採血時碰到的問題,或者自己新摸索出來的採血竅門。“大家一起切磋交流,再加上看書,慢慢摸索出了飛針採血這一招。”
“我們經常互相拿對方練手,剛開始時,扎不進去,或者扎出淤青都是常有的事。”
葉曉強很謙虛,頻頻強調飛針採血是科室同事共同努力的成果。“新聞裏説我技術怎麼怎麼好,我到現在也不敢説自己完全掌握了。我很多同事飛針採血也做得很好。”
被葉曉強多次“安利”的同事之一是醫學檢驗中心的呂國春。
採血窗口忙,葉曉強聊了沒多久又出去採血了。
呂國春告訴記者,他比葉曉強早一批進醫院,兩人都算是科室的老人了,“現在大概有十幾位同事負責採血,科室老同事基本都掌握飛針採血技術,採一次血的時間大約在一分半鐘,相對來説會快一些,不過患者採血的痛感大大減輕,這是飛針採血比較明顯的效果。”
】採血患者也有“回頭客”,背後是對檢驗師的認可
飛針採血,需要先打牢基礎,“普通採血的要點都要掌握好,才能説進一步去學飛針採血。”
呂國春介紹,飛針採血先靠手腕發力,帶動手指,“手指有一個彈出的力,輕巧地進針。這個力度和分寸,需要多次練習,形成肌肉記憶。碰到血管條件不同的病人,力度也要相應變化。”
碰到血管難找或有特殊情況的病人,呂國春和同事們還得改變採血位置,“一般是手背和肘部,也有在額頭和腿上採血的,看病人實際情況,難度也相應會有增加。”
如果無法看清病人血管,飛針採血還能派上用場嗎?呂國春笑了笑,“其實採血不是靠看,主要靠摸,摸出靜脈的位置、方向,判斷下針力度等等。飛針採血也是一樣的。”
呂國春告訴記者,在葉曉強上熱搜之前,科室這一招飛針採血是一塊特色招牌了。
“醫院其他科室的同事,還有其他醫院的同仁,都常來和我們交流飛針採血。這次自家同事上熱搜,我們都很高興,這也是他自己勤加練習,技術好才能被大家看到。”
在採血窗口工作,幾乎算是醫院的門面,這是很多患者和醫院打交道的第一道窗口,“現在時間久了,挺多常到醫院來的患者都有自己認定的採血醫生,要是剛好叫號沒排到這個醫生,還會和旁邊的人打商量問能不能換。葉醫生最近來找的人就很多。”呂國春打趣地説。
“所謂的‘回頭客’,其實是對我們的信任。”
葉曉強説,患者也許不能直觀地體會到哪些儀器多高精尖、黑科技,但採血時的痛感輕、體驗好是最直觀的。“痛感輕,病人恐懼或者抵觸的情緒就少,對後續的檢驗也有幫助,算是讓病人感受到一點溫暖吧。”
現在,葉曉強和同事們都有意識地老帶新,幫助新進同事打牢基礎,掌握飛針採血,“我跟他們説,就像打籃球投籃一樣,根據距離改變力道,採血也是一樣的道理。多練習,日積月累,熟能生巧。”
“把這個技術傳下去,讓更多來採血的患者能受益。”葉曉強説。
來源:錢江晚報 | 撰稿:肖暖暖 通訊員 徐尤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