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奧密克戎第二代變種未來或起新疫情
新晚報 · | 發佈時間2022-07-05 13:52:18    

  近日,一種編號“BA.2.75”的奧密克戎毒株新型變種引發以色列等國科學家的高度關注。該變種由奧密克戎毒株BA.2變種進化而來,被稱作“第二代變種”,其擁有眾多“不尋常”的突變,或可突破現有疫苗和毒株感染構建的免疫屏障,且傳染速度較快,印度、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已出現病例。相關專家擔憂該變種可替代BA.2、BA.4等現有變種,在全球掀起新的疫情高峰。

  新變種突變引擔憂

  截至7月2日,各國研究人員共在“GISAID”等國際新冠病毒基因組數據庫中發現了85個BA.2.75變種的基因序列,該變種最早出現在6月初來自印度的基因序列中,之後迅速出現在英國、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德國等其他7個國家。由於各國共用的新冠病毒基因組數量僅為全球新冠病例數的“冰山一角”,因此感染BA.2.75變種的實際人數遠遠不止85人。

  以色列衛生部中央病毒實驗室專家謝伊·弗萊森博士在推特上稱,BA.2.75的出現“令人擔憂”,它是BA.2變種進化出的“第二代變種”,相比BA.2新增16個突變,其中8個位於刺突蛋白基因區。

  美國布魯姆實驗室在推特上表示,與BA.2相比,該變種具有G446S和R493Q兩個關鍵突變,其中G446S將導致抗原特性變化,幫助病毒突破現有疫苗等構建的免疫屏障,R493Q則提高了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能力,因此BA.2.75非常值得進一步追蹤。英國病毒學專家湯姆·皮考克稱,BA.2.75有大量的刺突蛋白突變,屬於“第二代變種”,且傳播速度快、地理分佈廣,需要密切關注。

  “第二代變種”疑出現

  根據弗萊森、皮考克等人的解釋,所謂“第二代變種”是指由“第一代變種”進化而來,但突變較多、與第一代變種差異較大的變種。對奧密克戎毒株來説,BA.1、BA.2、BA.3、BA.4、BA.5等變種屬於“第一代變種”,而BA.2.75則可能成為首個“成功”的“第二代變種”。

  弗萊森表示,在BA.2.75之前,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了很多的新冠病毒的“第二代變種”——“每天都能找到這些樣本”,但此前發現的變種都沒能大範圍傳播,樣本量很少,而BA.2.75已經在多個不同國家傳播,已經有數十個樣本量,它似乎成功了。BA.2.75隻是第一個“成功的方案”,代表著奧密克戎毒株進化的“下一步”(即産生更多的“第二代變種”),未來可能出現更複雜的基因變化。

  皮考克則稱,“第二代變種”是從已經存在的、成功的變種演變而來的,這些變種已經具有令人討厭的抗原性、傳播性等特徵,這可能意味著它們更容易獲得更具威脅的突變組合。

  未來或起新疫情

  有研究表明,奧密克戎毒株BA.2變種的傳染性強于更早出現的BA.1變種。去年年底,奧密克戎毒株出現後,BA.1變种先在全球掀起一輪空前的疫情高峰;今年3、4月間,BA.2逐步取代BA.1,導致美國、歐洲等國進入另一輪疫情;進入6月後,BA.4、BA.5變種的擴散使歐洲、以色列等地疫情再度加劇。

  不少專家認為,相比其他變種,BA.2.75很可能具有競爭優勢。澳大利亞數據處理專家麥克·霍尼研究認為,BA.2.75傳播速度極快,6月15日至30日間,該變種佔印度上傳的基因組樣本的比例由不到5%迅速上升到18%,顯示其正在取代其他變種,其傳播速度似乎比BA.2、BA.5變種都更快。紐約理工學院生物學副教授拉傑·拉傑納拉亞南也認為,BA.2.75有可能取代BA.5、BA.4和其他正在傳播的BA.2變種,雖然目前的數據較少無法得出可靠的結果,但其增長優勢或在幾週內凸顯。比利時魯汶大學生物學教授湯姆·溫斯勒斯也稱,很確定BA.2.75相對於BA.5的增長優勢是真實的。

  奧地利科學院分子生物技術學院研究員烏爾裏希·埃林稱,“在我們度過BA.5浪潮之前,可能已經要為下一次浪潮作準備了,BA.2.75與BA.5在刺突蛋白基因區有11處突變,BA.5感染産生的免疫屏障很可能無法防護BA.2.75,從而導致新的感染高峰”。 

來源:新晚報    | 撰稿:    | 責編:羅卿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