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新聞詳情
200人以上聚集性活動如何防疫?浙江發佈工作指引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辛文 | 發佈時間2022-06-15 07:18:58    

   6月14日,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印發浙江省大型展會會議等人群聚集性活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引的通知》。

  《通知》指出,原則上,浙江省內及周邊省份疫情形勢平穩,全國無規模性疫情發生,在風險可控、各項防控措施落實的前提下可舉辦各類人群聚集性活動,大型活動所在設區市須為低風險地區;當省內或周邊省份出現來源不明的社區傳播疫情或規模性疫情,大型人群聚集性活動應適當從嚴控制。

  工作原則和適用範圍

  工作原則

  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堅持嚴密監測、嚴格排查、嚴控風險、嚴謹落實“四嚴”工作要求,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聚焦會前、會中、會後關鍵環節,強化重點人員、重點場所疫情防控措施,實施全程全鏈條可追溯管理,落實全員核酸檢測、全程健康監測,嚴密構築防控網,最大限度降低疫情相關的風險隱患,保障大型展會、會議等人群聚集性活動成功舉辦。

  適用範圍

  本工作指引適用於省內舉辦的200人以上的大型會議、展覽、文化活動、體育賽事等人群聚集性活動。

  有境外人員參加的大型活動,應根據活動期間我國疫情、境外參加活動人員所在國家(地區)疫情,以及當時的防疫政策制定相應的疫情防控要求。原則上與我國參加人員實行相同防疫政策。

  防控措施

  01 活動前期準備

  按照“誰舉辦、誰負責”“誰組織、誰負責”的原則,活動主辦、承辦單位(以下統稱組織方)履行主體責任,提前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應急預案或相關工作制度,落實防控措施。審慎舉辦涉外聚集性活動,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縣(市、區),有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尚未解除的縣(市、區)或有本土病例發生的縣(市、區)原則上不舉辦大型人群聚集性活動。確定活動的舉辦時間和地點後,組織方應制定風險評估方案,在活動開始前2周根據活動性質、規模等特點,開展風險評估。評估前儘量收集參加人員來源地、舉辦活動的場所分佈、活動過程安排、飲用水和食物供應等資訊,對風險評估提出的措施要求及時落實整改。組織方在活動舉辦前組織開展工作人員崗前培訓,並指定專人負責疫情防控資訊報告和聯絡協調工作,做好活動參加人員的健康篩查,確保活動工作人員掌握疫情防控基本技能和應急處置流程,出現異常情況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健康篩查

  主要包括新冠肺炎疫苗接種、流行病學史篩查、健康監測、核酸檢測等工作。

  按照應接盡接的原則,原則上所有參加活動人員在活動前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種;符合加強免疫接種條件的,應及時完成加強免疫接種。

  組織方提前做好參加人員的告知工作,全國性活動要求參加人員從報到前14天起做好每日健康監測(如實完整填寫《健康申報表》並簽字),早晚檢測體溫,自我觀察有無寒戰、咳嗽等疑似症狀。如體溫超過37.3℃(腋溫),或出現疑似症狀,應及時就診排除傳染病。申報狀況正常,“健康碼”、行程卡無異常,且在報到時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者,方可參加活動。

  必要時可由省大數據局對參加人員“健康碼”狀態進行提前查詢和流行病學史篩查。

  當前參加大型活動需要開展全員核酸檢測。報到時須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倡導外省來浙參加人員開展一次落地檢測;活動期間全員按照活動舉辦地所在設區市疫情防控要求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

  有以下情形之一者,原則上不得參加:

  ①報到前14天內有境內中高風險地區或21天內有境外旅居史,或被判定為新冠病毒感染者(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以及次密切接觸者,正在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居家健康觀察和日常健康監測的;

  ②已治愈出院的確診病例和已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無症狀感染者,尚在隨訪及醫學觀察期內的;

  ③無法出示報到前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或核酸檢測結果異常的;

  ④報到前14天每日健康監測中發現體溫超過37.3℃(腋溫)或出現疑似症狀,至會議報到時未排除傳染病或仍存在身體不適症狀的;

  ⑤“健康碼”非綠碼、行程卡異常且無法排除異常情況的。

  物資和場所準備

  展會現場、大會會場、參加人員駐地賓館以及其他活動服務機構應配備必要的疫情防控設施設備和用品,體溫測量點設置在展館、會場(駐地賓館)入口處,配備熱成像測溫設備、紅外測溫槍,以及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免洗手消毒劑等防護用品,並設置服務台,安排人員值守。組織方應為參加人員提供口罩等必要的防護用品;公共區域應配足免洗手消毒劑、口罩、手套、洗手液以及足夠的洗手設施、幹手紙、垃圾桶等供參會人員使用。

  活動舉辦前1天,組織方應對室內活動場所進行一次全面的預防性消毒。展館、會場、參加人員駐地賓館以及其他服務機構根據會議規模設置臨時觀察室,指定專人負責,配備防護服、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等專業防護物資。臨時觀察室位置應相對獨立,室外標誌明顯,通風條件良好,盡可能配備獨立的衛生間及流動水洗手設施。

  報到要求

  有條件的聚集性活動,可建議參加人員乘坐專用車輛集中統一報到參加。如需乘坐公共交通,應加強個人防護,途中規範佩戴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

  宣傳引導

  在場所醒目位置設立告示牌,提示參加人員遵守相關防控要求、注意事項以及特殊情況下的求助方式。引導參加人員遵守“一米線”、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衛生規範,咳嗽、打噴嚏時注意遮擋,房間內適當開窗通風(每天至少半小時),做到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儘量不扎堆、減少聚集。在入場、餐廳、會場、公共休息區等關鍵環節部位設立監督崗,防止人員聚集並勸導參加人員全程規範佩戴口罩,落實好相關防疫措施。

  報到後有關要求

  ①所有相關人員須測溫正常,出示“健康碼”、行程卡(或掃描“場所碼”)和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簽訂健康承諾書。

  ②在指定賓館住宿時,應盡可能安排同一地區人員在同一樓層或區域。

  活動期間要求

  經評估,活動期間疫情風險低的,可不對參加人員採取閉環管理措施。活動期間,可根據疫情防控態勢及時調整核酸檢測、封閉管理等健康管理措施。

  人員健康要求

  健康監測。每日前往會場前使用溫度計自主測量體溫,體溫≥37.3℃(腋溫)的不得參會,就地在房間內隔離並第一時間報告活動主辦方。會場入口對所有人員測量體溫,體溫正常者方可入內。參加人員應間隔有序入場,出現發熱、幹咳、乏力、嗅(味)覺減退或喪失、鼻塞、流涕、咽痛、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症狀時,不允許進場,引導參加人員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就近前往醫療機構就診排查。

  加強防護。有疫情發生時的會議聚集性活動,所有參會人員須全程規範佩戴醫用口罩。整體疫情相對平穩時期,倡導參會人員在室內活動時規範佩戴口罩,室外可不佩戴口罩。卡口工作人員、保潔人員等加戴一次性乳膠手套,並做好手消毒;特殊崗位工作人員根據需要可提高防護等級。

  活動場所衛生要求

  活動場所保持空氣流通,優先採用開門、開窗等自然通風方式,可開啟排風扇等抽氣裝置加強室內空氣流動。

  展會舉辦前,對進場的展品展具進行全面清潔消殺。在展會舉辦期間加強監測,做好展品展具日常清潔消毒,建立每日消毒登記臺賬。

  嚴控進口冷鏈食品入境參展,進口冷鏈食品參展嚴格落實專用通道入場、專區存放、專區展售等要求。無檢驗檢疫合格證明、核酸檢測證明、消毒證明、追溯資訊的進口冷鏈食品,不得參展。參展商對需要打開外包裝貨物的內包裝實施消毒。防止未經過預防性全面消毒處理的進口冷鏈食品進入場館。

  每日在活動場所使用後進行消毒。場所在消毒完畢1—2小時,並經徹底通風和擦拭後可重新投入使用。加強電梯間、電梯按鈕、自動扶梯扶手、公共休息區等部位的消毒工作。落實廁所保潔措施,保持空氣流通,及時清洗地面,做好水龍頭、門把手等重點部位的消毒,提高沖洗和消毒頻率。

  活動期間實時監控現場人流聚集情況,保障應急通道暢通,關閉非必需的娛樂場所,減少交叉感染風險。

  在公共區域設置廢棄口罩專用垃圾桶,標誌醒目。

  賓館等會議活動場所管理要求

  活動場所衛生要求

  參加人員進入賓館等活動舉辦場所,體溫正常且持“健康碼”綠碼、正常行程卡、符合規定時間頻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者方可進入。

  組織方、參加人員等接待訪客、接受新聞媒體採訪時,相關人員須做好個人防護。

  工作人員應做好分類和排班,場所內公共用品和設施做好清潔消毒。活動時間長的,可設立快遞、郵件集中收取件點,並做好消毒和收取備案。

  集中空調通風系統使用要求

  活動場所衛生要求

  啟用前應進行清洗、消毒和衛生學評價,新風采氣口及周圍環境必須清潔。

  有回風的空調系統啟用前,應更新或加裝新風系統,以全新風系統投入運作;無法安裝的,應在回風口加裝高效過濾器或消毒裝置。

  集中空調的新風和排風系統應在會前1小時開啟,會後繼續運作至少1小時,進行全面通風換氣。

  下水管道、空氣處理裝置水封、衛生間地漏以及空調機組凝結水排水管等的U形管應定時檢查,及時補水,避免不同樓層間空氣摻混;廁所、污物間等的排風系統應全部投入運作;箱式電梯的排風扇、地下車庫通風系統保持正常運轉。

  餐飲衛生要求。就餐建議採取全自助式,可採用錯峰就餐、增設物理隔離、分餐等方式控制就餐人數。開餐前半小時完成就餐區域桌椅、地面及空氣消毒,並通風換氣。加強餐(飲)具、廚房環境的清潔消毒,重復使用的餐(飲)具應當一人一用一消毒。建議不使用進口冷鏈食品,不上生食、涼菜及冷加工糕點等,確保食物燒熟煮透,做好食品留樣。會場及賓館等場所應提供安全衛生的生活飲用水。

  交通衛生要求。參加人員儘量固定通勤路線,活動期間減少不必要的外出活動,最好採取步行、騎行、駕駛私家車等出行方式,乘坐公共交通時應加強個人防護,與他人保持合理間距,途中儘量避免用手觸摸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物品,結束行程後及時洗手。有條件的,可統一安排車輛,組織參加人員集中乘車前往活動場所,專車專用,“點對點”接送。“健康碼”為綠碼且行程卡正常者方可乘車。做好車輛及駕駛員資訊登記管理和車輛通風消毒等工作。

  應急處置

  異常“健康碼”、行程卡處置

  活動場所衛生要求

  相關人員中發現“健康碼”為紅碼或黃碼,行程卡帶星號或為其他顏色的,立即由工作人員帶至臨時隔離室,按規定核驗後,符合轉碼條件的轉綠碼,正常參加活動或提供服務。如無法排除異常情況,按照疫情防控相關規定執行。行程卡為綠碼帶星號人員,經研判後決定是否參加活動。

  出現疑似症狀人員處置

  活動場所衛生要求

  組織方提前聯繫,確認周邊醫院位置及轉運路線。活動期間,組織方落實專人加強活動場所巡視工作,督促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第一時間發現並處置可能出現的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參加人員中如出現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或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的,應當立即做好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及時轉移至臨時觀察室進行觀察,並在做好防護的前提下送往醫療機構處置。

  如出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組織方應立即啟動應急處置機制,第一時間向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配合做好流行病學調查,以及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的隔離管控和消毒等工作,配合做好限制人員聚集、封鎖活動區域等措施。

  組織方要指定專人負責疫情等資訊上報工作,並做好有關媒體活動管理工作。資訊上報應當及時、準確、客觀、全面,對涉及重大、複雜、熱點、敏感等問題,按必要流程審查審批。

  活動結束後防控措施

  ①會議活動結束後及時做好現場清潔清理消毒等工作。

  ②返回人員全程做好個人防護,規範佩戴口罩,返回前不聚集。

  ③提醒所有相關人員做好自我健康監測,如活動後14天內有發熱、幹咳等症狀,應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及時就近前往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上報當地衛生健康部門。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 撰稿:辛文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