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安邦:吳秀波演繹亂世文人的“中國夢”

資料圖

  傳奇年代劇《亂世書香》融合了家族、年代、革命、愛情等諸多元素,以廢除封建科舉制度為引子,以陸書白在亂世中投筆從戎的經歷為脈絡,凸顯文人風骨和家國情懷。封建科舉制度被廢,陸書白義父諫死京城;陸書白出身書香世家,性格叛逆,成年之後跳出封建禮教的圈子,成為燕大講師後受革命浪潮的影響,投筆從戎,上演了一段包含滿清、軍閥、官場、土匪、日軍、戰爭、暗殺、諜戰等眾多元素的世家文人在亂世中的傳奇人生。吳秀波飾演的陸書白命運波瀾起伏,既有封建思想的禁錮束縛,又有革命浪潮的衝擊;既有年輕時候的揮斥方遒、激揚文字,又有成熟時期的睿智果敢;既有燕大教室裏傳道授業的書生范兒,又有投身革命後的英武特工氣質……將“文能提筆罄書丹華,武能跨馬安邦定國”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然而,在亂世中,可能安放一方書桌?戰火之下,書生是否無用?清末到抗戰這段近代中國最動蕩的歷史年代裏,亂世文人該如何定位,滿腹經綸如何轉為救世之才,這才是值得探討的題中之義。

  在亂世中,文亦可安邦,此為奠定社會風化的一塊基石。以劇中提到的科舉制為例,創始於隋,形成于唐,完備于宋,強化于明,光緒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試正式廢止,歷經1300餘年。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對中國封建社會中、後期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觀念和社會風尚有重大影響。如果沒有科舉制的鋪墊,民風開化、以學為榮、知禮知教的風俗恐難以相繼,“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於道路矣”,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文治是社會的精神鋪墊,“讀書無用論”的偏頗言論未免完全抹殺了知識的重要性。

  讀書有用,還應襯托有文人本身的風骨。吳秀波飾演的陸書白,為翰林世家的女婿,從小便有叛逆、獨立和敢作敢當的個性。作為世家公子的他,被看作是徐家的接班人,本可以在君子堂裏過著闊少的安逸日子,但是骨子裏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書白在婚後的第二天便隨著陶虹飾演的鈕蘭來到北京追求進步思想,學潮中用鋼筆殺了人,被判入獄。陸書白出獄後來到了大學裏教書,表面上是一位溫文儒雅、彬彬有禮的教書先生,實際上卻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特工,用頗具深度的經典話語號召各界革命人士奮起反抗敵人,陰錯陽差之下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員。文人有用,當知禮,又要知世。書白説“我看見了真正有理想的人,有熱血的人, 我看見了槍,我看見了一個不一樣的我自己”。這是書白走向革命的導火線,但這並不意味著筆無用,槍當權,正是有了陸書白從小積累下來的知識積澱,再加上社會現實的碰撞,這樣的進步與衝擊在步步完成了他的安邦報國的“中國夢”。

  陸書白在燕大試講的時候,説了三種人:一種是戰國時代的門客豫讓,“士為知己者死”,踏上刺殺復仇的道路;一種是自己的義父徐簡博,為維護科舉制度諫死京城,“科舉死,以命報之”;還有一種是國家的“門客”,“國家積重難返,大丈夫當以一己之命換國賊之命”,從而也喚醒了書白心中的大義。三種不同時代的門客,用相同的“國士以死報之”的方式見證了一種精神——那就是文人的血性。

  亂世文人也有“中國夢”,那是抵禦外侮的決心、是保家衛國的志氣、是大愛無疆的信念,是國士“以死報之”的信念。吳秀波將一個文人的驕傲風骨、將一個革命者的錚錚鐵骨演繹得入木三分,放眼當今和平年代,實現“中國夢”,依舊離不開知識分子作用的發揮。當今文人的“中國夢”,是中國知識分子基於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進行的思考,為“中國夢”作解,是時代賦予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無可替代的歷史角色,共築“中國夢”,是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歷史擔當。文亦可安邦,無論和平還是亂世,知識分子從來都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推動著社會、道德、制度等的前進方向。


(責任編輯:實習生柳晴)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網浙江新聞 » 文亦安邦:吳秀波演繹亂世文人的“中國夢”

微信二維碼,掃一掃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