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可以濃縮一個故事,也能淬煉一段人生;一首歌只有幾分鐘的時間,但所能承載的深刻,可以如永遠一般恒久。我們的傳統音樂往往就是這樣,不但擁有詩詞歌賦的文化基身,還有雋永精煉的歷史韻律,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千古流傳的故事。所以在今天,中國傳統音樂、民族文化音樂對於我們仍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們強大的的感染力與影響力,跨越時代的阻隔繼續滋養著我們的內心,淵源傳承。現在的流行音樂喜愛採樣傳統,與古風古韻結合的現代流行更是令人好感倍增——歌手阿魯阿卓為《羋月傳》演唱的片尾曲《西風》便是這樣,不但有精湛出色的演唱技藝,更有深諳于傳統音樂的編曲表現力,一首流行作品,將劇中所述的歷史與傳奇都容納于如詩的詞句與如畫的韻律,展示了整部大戲的時代風雲與愛恨情仇。
《西風》由清幽淡然的古風意蘊拉開幕簾,正如一部歷史戲劇的緣起開篇。阿魯阿卓極具個人特色的純凈嗓音,透徹地浸染著每一個音符的輪廓。她獨特的氣音、渾厚的高音都與民族風情的節奏契合一體,情感流瀉不留余隙。配器中的鼓樂沉重而磅薄,讓作品的痕跡一步步變得清晰、濃烈起來,笙簫合奏與現代交響樂的細密交織,更凸顯了東西交融、古今結合的編曲特色。阿魯阿卓的唱法原始而純粹,從主歌開始就蓄足了攀爬的力道,副歌更是步步急上,毫不含糊:“西風向/孤獨的人吟唱/是誰在/拿捏心裏的傷/將歡情/推離片刻時光/琴簫已在/夜中央”幾句高音滿得非常快,演唱情緒也被即刻點燃,釋放著非比尋常的悸動與振奮。第二遍副歌后高音就始終沒有停下,而傳統鼓樂的力道也變得更重、更強,一時間,《西風》便從婉轉衷腸走向了澎湃激昂,那些歷史的洪流,時代的節奏,仿佛都在古韻與交響的相互吸納中蓬勃共生,振翅飛翔。直至最後一遍副歌進行昇華、再昇華,直達意境的最巔峰後綻開煙火——歌曲再次屏息冷卻,編曲也返回開篇的配器設置,前後呼應、首尾相接成一個輪迴的意識之環,象徵音樂中的故事將無限講述下去、延伸下去。
不過,《西風》雖力昭專業而精緻的民風編曲,但作品本身並不輸流行性與傳唱性,這對於一首電視劇主題曲也是十分必要的。阿魯阿卓的嗓音雖難以挑戰和模倣,但自歌中引申而出的細膩情感,則是極易引起人們共鳴、激發學唱情緒的。歌詞中“我今身披彩衣/我見繁花如許/我嫁與山河千乘萬騎/我卻追憶孩提/想過無猜無忌/想與雲夢相許/想任你劫奪紅塵知遇/永生不得離去”既有古風雅韻的摯情與醇厚,又有現代詩詞的遐想與自由,讓人在享受古典文化的同時,不會被禁錮于晦澀的文言框架中。而《西風》也像阿魯阿卓這位歌手自身的特質一樣,沒有濃粧艷抹的浮誇,只有彝家少女純粹、質樸的靚麗,充滿生機與博愛。十年來在青歌賽、中國音樂金鐘獎、夢想星搭檔等平臺獲得的殊榮與佳績,不但證明了阿魯阿卓的歌唱實力,更攜帶著動力促使她繼續前進。作為中國歌壇青年歌手的傑出代表之一,阿魯阿卓發展的前路依然廣闊。西風唱起,既帶著原始的淳樸,又集聚創新的能量;既有濃厚的自我本色,又有無限的前望契機,這是阿魯阿卓在音樂、個人兩方面展示出的綜合品質。
同時,阿魯阿卓的《西風》還給予《羋月傳》觀眾一個新的途徑,去昇華對這部電視作品的理解。如果在片尾細細品味,會對劇中人的波瀾人生有更深一層的探索認識,在美奐旋律的催化下,對剛剛消化不久的故事細節也能産生新的領悟。所以,一首好的歌曲對影視劇作品來説非常重要,它絕不只是“必要的陪襯”,而是與正劇同等份量的結構組成。《西風》這首歌已然做到,效果亦達到。通過聆聽,那歷史傳奇的脈絡,愛恨糾纏的骨骼,我們必將更真實、更深切地觸碰到、感受到。
(責任編輯:實習生柳晴)
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網浙江新聞 » 阿魯阿卓《西風》:傳奇的脈絡 愛恨的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