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末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算來,已經過去了近三年時間。隨著疫情防控時間拉長,不少人的心理承受和忍耐程度倍受考驗,甚至正一點一點在流失。正如有的網友説:如果第一年是恐慌,帶著一點竊喜,能在家好好歇會兒;第二年開始迷茫,盼著疫情快點結束;第三年則是有些抱怨,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
加之,近來有的地方借防疫之名“層層加碼”,濫用權力、為難群眾,導致防疫變了形、走了樣,有的表面上不説封控實則就是在封控,漠視群眾利益和民生訴求,隨意打斷正常生産生活秩序,更有甚者置群眾的生命安全于不顧,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傷了群眾的心。甚至還有些人,借機發疫情財。相比疫情,這些現象刺痛人心。隨之而來的無奈、厭倦甚至憤怒,都是可以理解的。
疫情防控是為了防住病毒,不是為了防住人;從來只有“人民至上”,沒有所謂的“防疫至上”。不管採取什麼樣的防控措施,都應該是為了讓社會能夠早日回歸正常,讓生活儘快回到正軌。所有的選項,都是我們通往這個目標的“橋”和“船”,而不是簡單地把人防住,不計成本盲動蠻幹。
一
這段時間,卡達世界盃如火如荼,觀眾席上的人群不戴口罩、肆意狂歡,似乎和疫情前沒什麼兩樣。有人則問:“世界上很多國家現在已經一切如常,‘躺平’不也躺過來了嗎?他們‘放開’行,我們為什麼不行?”
回答這個問題,不妨看幾組數據:
先看確診病例,截至目前,全球累計新冠確診病例6.36億,累計死亡病例超660萬,最近一天新增確診病例23萬例、死亡病例428例。其中,日本1.26億人口,日新增9.8萬確診病例;南韓5000多萬人口,日新增4.7萬確診病例。
再看醫療資源,今年中國每千人口的醫療床位數6.7張,而2020年,南韓12.65張,日本12.63張,德國7.82張;2020年,我國每10萬人ICU床位4.5張,德國28.2張,美國21.6張,法國16.4張,日本13.8張,全球平均10張。今年年初,新冠重症患者佔用了美國ICU總容量的32.7%,每10萬人ICU床位約7張被新冠重症患者擠佔,已超過我國每10萬人ICU床位數總量。
最後看“一老一小”,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67億,少兒人口超過2.5億,“一老一小”群體規模很大。根據新加坡的最新數據,有疫苗保護的60-69、70-79、80歲以上的老人感染死亡率分別是0.014%、0.064%、0.54%;無疫苗保護的三個年齡段老人感染死亡率分別是0.19%、0.29%和2.5%。而我國未完成接種的三個年齡段老人分別約為2264萬、1616萬、1400萬。如果現在就徹底放開,按照新加坡的感染死亡率估算,我國僅6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人數就將會達到60萬左右。
雖然病亡人數是個冰冷的數字,但最終都落到每個家庭頭上。試問,我們能眼睜睜接受身邊人離去的現實嗎?顯然是無法接受的。因為中國的社會制度、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不允許我們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輩祖輩和孩子,面臨死亡威脅而無動於衷、直接放棄。舉個例子,西方有的國家一所養老院就有上百人死於疫情,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我們國家,相信是難以接受的。明白了這一點,也就理解了我們國家為控住疫情所作的努力。
《柳葉刀》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稱,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全球超額死亡估計達1820萬人,超額死亡率為每10萬人120.3人;美國超額死亡率每10萬人179.3人;中國超額死亡率僅為每10萬人0.6人。
任何事情不能只説結果,不談過程。西方國家今天的“一切如常”,實際上是建立在一個個鮮活生命逝去和一個個家庭破碎的基礎之上。最新數據顯示,歐洲新冠疫情死亡人數已經突破200萬,美國則近108萬,是全球因新冠疫情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光羨慕西方國家的自在與狂歡,卻忽視了他們付出的慘痛代價,是選擇性遺忘;脫離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談疫情的“控”與“放”,都是空想性命題。
如果把疫情比作一條波濤洶湧的河流,為了抵達對岸,有的國家選擇赤膊下水、優勝劣汰,默許一些人成為犧牲品;而中國選擇同舟共濟、共渡難關,盡可能用一艘大船讓所有人獲得求生機會。當大船正艱難而逐漸靠向對岸駛去時,如果盲目羨慕那些已經登陸上岸的游泳過河者,不再齊心協力划船而選擇冒然跳船,之前許多付出就有可能功虧一簣。
二
中國選擇的抗疫道路,從一開始就不同於西方國家,貫穿始終的大邏輯是“以人為本、實事求是、因時制宜”。
記得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當病毒最強大的時候,我們深挖戰壕,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全面打響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在短時間內遏制了疫情蔓延勢頭。隨著本土新增病例數逐步下降至個位數,我們審時度勢,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有序推進復工復産,使得我國率先實現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而後,隨著病毒攻勢減弱,境內疫情總體零星散發,我們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採取常態化防控策略,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擊破,交出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的亮眼成績單。
如今,面對病毒毒性逐漸減弱、傳播特點出現變化,我們堅持“動態清零”,更加突出“科學精準”,制定實施第九版防控方案,推出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措施,不斷迭代防控舉措。
每一次調整,都是循客觀規律而動,在多目標平衡中尋求最優解。
作為人口超過14億的國家,大陸疫情累計死亡人數為5200多人。2021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長8.1%,2020、2021兩年平均增長5.1%,成為主要經濟體的優等生。
我們用中國的制度優勢和資源配置方式,盡最大努力把人民生命保下來,挽救數以百萬計的生命,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就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豐功偉績。
三
近來,一些地方在執行“動態清零”的過程中,由於認識的問題、能力的問題、方式方法的問題,乃至背後利益的問題,導致防控政策跑偏了、變形了、走樣了,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不該發生的悲劇。
政策把握沒有“一盤棋”。中央定下來的“動態清零”總方針、優化防控二十條措施,一些地方有不同解讀,極大降低了中央政策的權威性。疫情防控在有的人眼裏,只是管住自家“小池塘”,而不是共同管好流動的“大河”。所以,才會搞出“流動性管理”,“我負責流動,你負責管理”,後果必然是“一地生病,多地吃藥”。
政策執行“坐蹺蹺板”。對於疫情防控最新優化調整的落實,躑躅不前或者一溜到底都是危險的。有的地方“猛踩油門”之後“掉擋失速”,最終“進一步退兩步”,嚴重損害了群眾對穩定預期的渴望。有的地方要麼“一封了之”,要麼“一放了之”,對於怎樣走小步不停步,防控怎樣更科學精準,資源配置怎樣更合理有效,遠沒有形成有章法的“組合拳”。
“防疫至上”代替“人民至上”。有的地方以防疫為名,輕視民生經濟,輕視百姓生活,更有甚者在政策執行中默許“只有新冠是病,其他病無關緊要”,扭曲了“生命至上”理念。有的給防疫“層層加碼”,目中沒了法律、沒了規則,甚至想出各種招數“對付”群眾,讓百姓寒了心。
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可忽視,但動輒歸咎於“動態清零”政策也不符合實際。當前的疫情防控,更像一架“利害相權”的天平,不僅要有算明白民生賬、政治賬、經濟賬的頭腦,更要求在多目標平衡中實現“最優解”。如何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圍繞階段性目標,突出科學精準,確保政策不走樣、不變形,考驗著各級黨委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考驗著黨員幹部的智慧和擔當。
當然,對我們普通人來説,我們也不能因為個別地方在執行疫情防控政策中跑偏了走樣了、不科學不精準,從而全盤否認我們的疫情防控政策,否定“動態清零”總方針,這是不講道理的,是只看到了一時一地的小邏輯而忽視了疫情防控的大邏輯。針對疫情防控工作中,個別防疫工作人員暴露出能力和作風上的不足,我們既要指出來,督促他們改正,也不能以點概面,認為所有防疫人員都是不好的,甚至認為他們是站在群眾的對立面。更不能移花接木、張冠李戴,沒有去現場、缺乏任何依據卻借助拼接而成的視頻和圖片來製造、傳播虛假消息,唯恐天下不亂。
四
走出疫情陰霾,不是一句“放”與“不放”就能解決的事情。爭論不會自動解決問題,最關鍵的,還是要從一個個具體環節著手,迅速提高發現問題、處置問題的能力,努力以軟著陸方式管住管好。這是我們應該爭取的。
為什麼病毒致死率低了仍不能立馬“放開”?就拿疫苗接種來説,我國80歲以上老人加強針接種率僅為40%,小孩接種率還不是很高,全民整體的免疫水準也不高。一旦出現大範圍感染,我們的醫療資源也可能面臨被瞬間擊穿的風險。這個時候,與其糾結“放”與“不放”,倒不如先抓緊把我們的疫苗水準提上去,把我們的藥物備得更充分,把我們的重症病床建得多多的,家裏有“礦”、手裏有“糧”,面對任何潛在的風險,都會心中不慌。
為什麼會出現“一刀切”“層層加碼”?有些時候,看起來是創新舉措,實際上是政策加碼;看起來不是“一刀切”,實際上是造著概念搞“一刀切”。説到底,還是實事求是的意識太弱、擔當作為的精神太弱、因時而動的能力太弱。每一次決策、每一個舉措的出臺都是經過審慎研判的,具體到執行這個環節,更要把以人為本的導向立起來,對防疫不力的嚴肅問責,對那些“層層加碼”也要堅決問責,讓他們都成為“過街老鼠”。
為什麼有的地方防疫看起來很努力,實際上卻很“吃力”?一些地方“碼”有了,但不管用,看起來是大數據篩選,實際上還是人在操作;不同的省、不同的市乃至不同的縣都在開發各自的“碼”,去一個地方就得換一個碼,讓人“累覺不愛”。要儘快把健康碼標準真正全國統一起來,把核酸檢測結果全國互聯互通,把先進地區精密智控的做法經驗快快地複製推廣到更多地方,“一地創新、全國使用”。不能讓所謂的屬地化、行政化甚至利益群體阻礙技術經驗的推廣普及,而是要想盡辦法,讓數據多流動,讓病毒少流躥,讓老百姓少折騰。
為什麼有時該説的不説,“對的事”卻説不好、聽不懂?有些黨員幹部在聚光燈下開展工作的能力較弱,要麼一味回避躲閃群眾關切,要麼新聞發佈會上説了一大通,結果都不是群眾想聽的、普通人能聽懂的。要把那些逃避責任該説不説的揪出來曝光,把説不好、不會説的人從發佈席上快快趕下去,把那有資格説、而且説得好説得清説得準的人多多請上來,在不確定性中多給人以確定性,讓權威專業的聲音立起來。
每一種能力的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考量,那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公眾的呼聲與訴求,歷來是我們調整優化抗疫政策的基點。抗疫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民造福,就是護佑每一個人的健康、平安。抓住了這一點,我們的步子就不會亂、行動就不會偏。
疫情發展到現在,防控早已不是開“盲盒”。任何一次調整,其實都是政策的迭代、防控的優化,是離成功更近了一步,不是自我放棄、自我否定,不應循規蹈矩、自我設限。對我們來説,疫情防控就像開一艘大船,減速失速不行,急速轉彎也不行。正因如此,才有防控方案從第一版,迭代到現在的第九版。沿著這個方向,相信還會迎來更加精準的第十版、第十一版……
建造疫情防控這艘“大船”,最終是要載著14億多人順利到達對岸。船到湍流處,更需心勁齊。要相信,我們不會一直漂流下去,只要團結一致、步調平穩、節奏不亂,一定能在不遠的將來平安下船。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