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碳中和成果發佈會舉行。經核算和評價認證,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共排放溫室氣體88.29萬噸,使用綠電減排溫室氣體2.20萬噸,接受社會捐贈碳抵消指標109.99萬噸,在亞運會、亞殘運會歷史上首次實現碳中和。
過去幾年中,人們對“碳中和”這個概念從陌生逐漸走向熟悉。但是,二氧化碳到底怎麼中和?怎樣算實現了中和?每個人又需要做些什麼?相信不少人還是懵懵懂懂一頭霧水。杭州亞運會和亞殘運會,無疑給全世界打了一個樣,也讓更多的普通人從概念到行動,對“碳中和”有了更加直觀、具象的認識。
還記得那世界矚目、激動人心的一幕嗎?9月23日,伴隨著主火炬的點燃,第19屆亞洲運動會在浙江杭州盛大開幕。熊熊燃燒的亞運之火,不僅是體育精神的象徵,更蘊含著綠色低碳的巧思。點燃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大型體育賽事中使用,這是對綠色新能源的一次科學探索與生動實踐。當然,“零碳火炬”只是我們亞運“碳中和”目標中極小的一環,但是,其象徵意義卻是巨大而鮮明的。
109.99+2.2>88.29,這個算式看著簡單,真正實現起來卻並不容易。回顧整個籌辦過程,實現碳中和這個充滿挑戰的目標,我們究竟如何做到的?又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可以固化下來,為中國的高品質發展、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浙江智慧、浙江方案?
“減”,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手段。這個充滿勇氣、也洋溢著創新精神的承諾始於2022年4月。當時為了貫徹綠色辦賽理念,杭州亞組委提出打造首屆碳中和亞運會的目標,深入實施亞運會綠色行動、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比如使用綠電、精確控制能耗等措施,實現全程零碳排放。場館建設也充分考慮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例如,富陽水上運動中心在設計中融入了空中花園,通過種植花木實現了綠化、固碳釋氧、隔熱保溫和減輕雨水徑流的效果。在全民行動上,也積極推廣綠色低碳生活理念等。
不僅會“減”,還要會“吃”。除了通過各種手段減少碳排放,我們也通過單位和個人捐贈碳配額、碳信用、碳普惠等方式實施碳抵消,最終實現碳中和。所謂碳抵消,簡單點説,就是用其他項目“省”下來的碳排放額度,“吃”掉本項目的碳排放。大型綜合性運動會由於參與人數眾多,所産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大,是實施碳抵消比較理想的對象。在這方面,我國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在本屆亞運會和亞殘運會上,碳抵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也發揮出重要作用,共有省內外47家單位捐贈了109.99萬噸碳抵消指標。
11月30日,在距離2023年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世界氣象組織發佈了暫定版《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並宣佈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應對當前的氣候變暖已是人類面臨的現實問題和緊迫任務,需要全人類共同開展統一行動。9月22日,我國迎來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三週年。推進“雙碳”承諾,是我們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也是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形成綠色低碳産業競爭優勢,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實現“雙碳”目標時間緊、任務重,但是中國正在用實際行動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低碳環保的理念,如今已經成了重要的亞運遺産,影響著浙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相信首次實現碳中和的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不僅是人文和體育的盛宴,也必將在人類生態文明史上,留下閃閃發光的一筆。
來源:潮新聞 | 撰稿:評論員 逯海濤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