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最新原創 專題 新經濟 曝光臺 中國訪談 中國三分鐘 沖浪特殊資産 潮評社 溫州 紹興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廬 文娛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頁 > 潮評社 > 最新評論 新聞詳情
潮評社 | 浙江的文博文創跟不上時代了!
中國網 · 浙江宣傳 | 發佈時間2022-07-06 09:17:32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一款醜萌的“馬踏飛燕”玩偶一夜間火了,賣到脫銷,相關新聞在朋友圈刷屏。

  在相關新聞的留言中,筆者看到一段話:

  甘肅省博都預約不上票,文創店裏人滿為患。可是浙江的幾個博物館,有時日觀眾數1500人都不到,有時剩餘預約名額綽綽有餘,少數館即使開了文創店,也還比較冷清。

  這話有一定道理。反觀浙江的文博文創,放在全國來説,的確還有提升空間。

微信圖片_20220706091919.jpg

“馬踏飛燕”玩偶。圖源:蘭州日報

  一

  在持續不斷的“文博熱”下,文創産品的火已經不是這一兩年的事。

  從刷屏多年的故宮文創,到近兩年走紅的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三星堆青銅面具人文創等,再到新晉頂流“馬踏飛燕”玩偶等等,文創早已從小眾走向大眾。

  對標這些文創産品,當我們再把目光轉向浙江省內文博圈,感覺還有一些短板需要補齊,主要體現在——

  其一,品類相對普通,缺乏較高辨識度。

  浙江文博圈的文創産品開發有一定的基礎。目前,很多博物館出品的文創産品數量可觀。有的館成立了文創品牌、開設了文創店,有的則與其他品牌聯名合作推出了一些産品。

  但如果常在博物館商店逛會發現,貨架上擺的多是手繪筆電、絲巾、明信片、手機殼、帆布袋、書籤……産品林林總總,有些缺乏創意,有些款式幾年不換,換個logo放哪賣都行,很難受到年輕人追捧。

  其二,爆款缺失,“能打”的較少。

  去年,一張“十三五”期間全國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優秀成果榜單公佈,33件入選作品浙江佔兩件:浙江省博的《十里紅粧》系列文化産品、中國絲綢博物館2020絲路周主題插畫系列文創。

  按數量比例,這樣的成績已是不俗。但縱觀全省情況,從更高標準而言,目前我們還沒有一款産品夠重磅、能出圈。不妨“吾日三省吾身”:圈了多少粉?銷量有多少?真的能讓很多人愛不釋手嗎?

微信圖片_20220706091923.jpg

2020絲綢之路周主題插畫系列文創。圖源:中國絲綢博物館

  其三,銷量平淡,觀眾難以記住,吸引力還不夠。

  與文創“熱供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市場的“冷需求”:線下門店客流不多是常態,線上店舖銷量有時也不及預期。

  平心而論,“出圈”不易。尤其在全國眾多文博機構進軍文創的當下,供大於求,大多産品經不起大浪淘沙;不同博物館資源不同,浙江缺少故宮、敦煌這樣的超級IP。

  但文創産品火不起來,讓人“粉”不起來,尤其不能吸引年輕群體,終究是文博行業活力不足的表現。

  這就帶來兩點不匹配:

  現實層面,文博大省浙江,文物資源豐厚,在考古、遺産保護、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等方面實力出眾。就文創行業目前的市場體量而言,與浙江該有的水準不匹配。

  未來層面,省黨代會報告中提出,浙江要打造“文博強省”。其中,文創産業的競爭力無疑佔一頭。以目前的情況,文創領域的表現與這一定位還有較大差距。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和事的走紅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別的省份文創産品頻頻“出圈”,背後肯定有規律可循,有值得借鑒之處。

  以“馬踏飛燕”玩偶為例:

  設計上,設計團隊利用社交屬性,讓文物傳遞出一種“情緒價值”。設計師抓住文物本身歪嘴的形象特點,設計了這只齜牙咧嘴的綠馬。“潦草的可愛”,令人上頭,戳中消費者喜好。

  代表性上,“馬踏飛燕”可謂甘肅最具辨識度國寶之一。甘博巧妙借力鎮館之寶知名度,挖掘文化內涵,就如同影視圈演員“帶資進組”,戲還沒開演,關注度已經在了。

  在行銷互動上,甘博也很會玩。商品斷貨後,官方俏皮回應:瘋狂踩縫紉機中,國寶值得等待。網友調侃:“別的博物館把文物整活,甘肅博物館讓文物整活。”

微信圖片_20220706091927.png

銅奔馬毛絨玩具與館藏銅奔馬對比。圖源:視覺中國

  除了“供給側”,“需求側”的變化也是文創産業大火的另一原因。

  人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對傳統文化、文博行業的關注度提高,消費習慣也發生著變化。尤其偏愛國風文化、追求創意和個性的90後、00後消費能力不斷升級,直接推動了文創市場的壯大。

  三

  相形之下,浙江文博文創要做到更“會玩”、更“能打”,就需要再發力。

  我們説,傳統文化要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文博界,文創表現能否出彩,也正是轉化能力強不強的標誌之一。

  市場效益是一方面。目前,國內博物館絕大部分是國有博物館。如果能在做好典藏、研究、展示、社教等的同時創造市場效益,何樂而不為?

  傳媒界有句話,“傳媒控制資本,資本壯大傳媒”,這在文博界一定程度同樣適用。壯大市場效益,也將助推文博事業發展。

  文創的火能帶動文博的活是另一方面。雖然文創等商業活動只是博物館工作中一小部分,卻是拉近文物和大眾距離、提升與公眾關聯程度的重要手段。文物“活起來”,目的之一就是發揮出其現世價值。

  “出圈”難,但把越難的事情幹好,也就越有意義。文博文創,不妨“玩”起來,多一些硬核的出圈産品,不能總是停留在賣幾本手繪筆電就止步的層面。

  令人欣慰的是,浙江已經就文創産品開發提出相關規劃。

  省文物局文博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就提出,“推動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鼓勵各級博物館依託館藏文物資源,積極推進文化創意産品的開發與投入,完善文化創意産品行銷體系”,扶持“浙江省文瀾閣博物館商店聯盟”發展。

  具體而言,進一步把規劃變成現實,實現文創産品突圍,該如何發力?筆者有以下四個觀點供參考。

  首先,要梳理好家底。浙江“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已經啟動一段時間,“基因庫”已經梳理好,接下來要瞄準具有轉化潛力的文物,尤其是各個館鎮館之寶級別的,做好創造性轉化。

  其次,要整合資源,多“跨界”。積極動員高校及研究院所、文創機構等各方力量入局,為我所用。值得一提的是,需要打通機制關節的,相關部門也要絕不含糊。

  再次,要摸清市場風向和年輕人興趣偏好。在設計、開發、傳播、運營等全鏈條各環節發力;還要打開思路,跳出浙江、跳出中國,開眼看外界,多取經。

  最後,要用好數字化手段。據悉,目前浙江文物系統已經將數字化運用於工作各個環節。下一步,怎麼充分利用數據資源,通過個性化定制等推出具有競爭力的文化産品,值得探索。

  期待打通任督二脈後,浙江文創和文博都將形成新增長點,激發出新活力。

來源:中國網    | 撰稿:浙江宣傳    | 責編:俞舒珺    審核:張淵

新聞投稿:184042016@qq.com    新聞熱線: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