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政策
         

淮安市領導調研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文旅項目

發佈時間: 2020-05-07 11:04:41 | 來源: 淮安日報 | 作者: 陸彥平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淮安的原生態美景不少,有空出來走一走、看一看,挺好!”5月3日,市委書記蔡麗新赴淮安區和清江浦區,調研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文旅項目。她對淮安的美景讚譽有加,要求系統謀劃、發掘內涵,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文旅項目,豐富旅遊資源、提升城市品質,吸引更多的遊客走進淮安,讓在淮安生活的人更加幸福。市領導李森、周毅等參加調研。

蔡麗新一行首先來到淮安區河下古鎮。竹巷西街是河下古鎮的傳統街巷和重要商業街,歷史上以生産、製作、銷售竹工藝品而得名。項目按“一線、兩片、九節點”改造,建成後將打通湖嘴街至沈坤狀元府的旅遊通道,對提升河下游覽體驗和産業配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尚廬精舍項目位於竹巷西街以北、茶巷以東,主要是打造一處綜合性歷史文化展覽及國學研討交流場所,最大限度地呈現河下歷史原貌和人文特色。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蔡麗新指出,要加快項目建設,強化産業業態支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活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文章。萬豐文化街位於河下城河街西側,東鄰淮陰工學院蕭湖校區,北接沈坤狀元府景區,現與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單位北京萬豐小吃城合作,打造以中華傳統小吃主打的文化商業街。蔡麗新表示,要充分挖掘街區的歷史文化內涵,創新旅遊節慶品牌,打造特色街區。

2017年,淮安區考古發現盤糧廳遺址。為保護並充分展示重要實物,淮安區對盤糧廳東南角的輔房基址採用套廂法進行整體套取提升再復原展示。目前,已完成基址本體的套取提升、土方回填和臨時停放工作,即將進行原址復原和保護展示工作。認真聽取盤糧廳遺址輔房基址提升項目介紹後,蔡麗新要求抓好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加快建設與大運河緊密相連的文物展示傳播場地,展現大運河文化魅力。

淮安區城南的西汪塘之前水體發黑髮臭,從2019年4月開始整治。濱水準臺、漫步廊橋、水滸文化雕像、古風涼亭、生態魚塘……現在的西汪塘,已從一個大家避之不及的“厭惡”之地蝶變成城市公園。漫步在西汪塘,蔡麗新對項目整治帶來的變化給予充分肯定,稱讚這一項目是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要求進一步提升沿河民居風貌,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切實惠及廣大百姓。

在清江浦區東港碼頭,蔡麗新詳細了解了京杭運河清江浦區段綠色現代航運建設項目情況,其中,東港碼頭轉型升級打造東港公園,涵蓋文化景墻、健身步道、樹陣廣場、公共書屋等多樣功能。蔡麗新稱讚東港公園項目既是展現淮安文化的平臺,又是文明和諧的利民工程,要求多做惠民利民的實事。

清江浦區文旅集聚區項目是裏運河文化長廊“起”“承”“轉”“和”四大板塊的起點項目,先期啟動五個文旅項目,即閱讀中心、禦碼頭運河文化中心、運河文創中心、1415街區“三中心一街區”和都天廟歷史風貌區項目。聽取項目介紹時,蔡麗新強調,要堅持系統謀劃,因地制宜優化方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建設步伐。在項目施工現場,蔡麗新要求堅持防疫管控和安全生産兩手抓,做好防暑降溫措施。

蔡麗新一行還實地調研了淮安港黃碼作業區項目。

推薦閱讀
北運河香河段通航工程正式啟動 2021年6月底前實現通航 4月28日,香河縣舉行北運河通航工程啟動儀式。隨著禮炮鳴放,清淤疏浚船緩緩下水,工程車輛鳴笛並啟動赴工程現場,北運河香河段旅遊通航工作進入了新階段。“千年以來,香河人民以運河為依託,生存繁衍,形成了獨特的北運河文化。
湖州南潯正式開通大運河水上游線 邱建敏介紹,京杭大運河古鎮聯盟是由杭州、嘉興、湖州3個城市的相關古鎮聯合組成,為運河沿線古鎮的協作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聯盟計劃聯合古鎮推出優惠政策,加快全域旅遊發展,推動疫後旅遊復蘇。毛瑜此外,開通儀式上還舉行了京杭大運河古鎮聯盟授牌活動。據悉,杭州運河文化旅遊公司將陸續開通杭州至南潯沿途各個古鎮的水上游線。
通州大運河森林公園五一遊客超3萬人次,警方遠端疏導 “在公園附近的路口,我們都設有警力,一段公園容納量超過最高值,我們就會引導準備來公園遊玩的遊客暫時離開。”馬丙利稱,警方同時在公園外實施遠端遊客疏導,確保暫態最大遊客量不高於公園容納量的30%。“遊客入園的高峰期在上午九點多和下午兩點多,我們在這兩個時間段就會和公園管理處對接,進行限流。
無錫陽山啟動2020年度大運河文化季活動 今年,無錫市、惠山區都掀起了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的熱潮,陽山鎮也積極響應,爭當運河文化帶上的閃亮明珠。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