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
         

天津:“文旅結合”張揚運河新魅力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15:24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周潤健 | 責任編輯:

“對西青人來説,大運河是母親河,是生命之河,哺育了西青人民。很多老百姓都能講出一段與運河有關的故事來。”西青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張之梅説。

千年大運河碧波盪漾,流過天津市西青區。有著“天津第一家”“華北第一宅”之稱的石家大院就坐落在運河岸邊。暮春時節,石家大院花團錦簇,楊柳依依,景色宜人,不時有遊客進出,感受這座古建築的恢宏氣勢。

西青區境內大運河總長度約34公里。其中,楊柳青節制閘至西營門街密雲路橋約16.5公里河段,于2014年6月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運河岸邊擁有石家大院、安家大院、董家大院、文昌閣、如意大街等多個歷史人文景觀,可謂“運河所經皆故事”。

“石家大院修建於1875年,係全國重點文保單位,見證了大運河昔日的繁華盛景。”天津楊柳青博物館副館長項岩松説,1991年石家大院正式對外開放,成為西青區一張旅遊和文化名片。“近年來,隨著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來大院的遊客逐年增多,最近幾年每年的客流量都在30萬人次左右。”

大運河不僅滋潤了這裡的楊柳青古鎮,也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楊柳青年畫”。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南方的紙張、水彩,沿大運河運抵這裡,楊柳青年畫因之而興。伴隨著乾隆年間第一家年畫店舖“戴廉增畫店”的興建,楊柳青年畫得到空前發展;以楊柳青為中心,“家家能點染、戶戶善丹青”。

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吃運河水長大。他認為,正是門前這條大運河,讓楊柳青年畫有了包羅萬象的藝術風格,産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他感慨:“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楊柳青年畫。”

為了保護好大運河,近年來,天津充分挖掘、整理其歷史文化,利用其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資源,與城市的發展相配套、相依託、相交融。

“西青建立了大運河檔案室,形成完整的檔案資料。落實好大運河沿線建設項目報批工作,並將大運河文物保護工作納入統一管理中。通過向全國大運河流域省市徵集文章、照片、視頻和拍攝專題片,為開發利用大運河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資源保障。”張之梅説。

“野水千帆集,人生沸暮煙。”如今的大運河雖然不復昔日盛景,但正實現“華麗轉身”,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動能。

近年來,天津積極進行保護性開發利用,建成了一批以大運河為主題主線的北運河郊野公園、北運河桃花堤、“天子津渡”遺址公園、禦河景觀、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等主題鮮明、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園。

清波盪漾北運河,一河美景一河歌。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北段,主要流經北京通州、河北香河、天津武清等地。其中,武清段全長62.3公里。

為充分挖掘大運河文化旅遊資源,近年來,武清區投入鉅資對北運河開展築坡、景觀綠化、節點建設等工作,積極打造旅遊帶,沿線目前已建成北運河休閒旅遊驛站、潞水櫻花園、濕地百草園等多個精品節點。

今年清明小長假期間,記者驅車來到北運河休閒旅遊驛站,放眼望去,靜靜流淌的運河,水面如鏡,波光粼粼。遊客絡繹,享受濃濃春光……

“以‘生態觀光、郊野體驗、休閒度假’為特色的北運河旅遊帶正在形成,成為人們郊野生態休閒遊的重要首選之地。”武清區文化和旅遊局魏建勇説。

在對運河文化帶進行建設的同時,天津也注意加強對運河本體及沿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通過深入普查大運河沿岸文物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形成了完善的保護單位和名錄體系。

“依託大運河厚重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積澱,我們將運河沿岸非遺項目通過展覽、論壇、演出等形式集中展示,提升了社會和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水準和保護意識,使運河沿岸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有效宣傳、保護與傳承。”張之梅説。

記者了解,為更好地保護利用北運河,武清區計劃于運河驛站、武清城區段及河西務三處設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標誌碑,形成獨特的運河景觀。

“江南北國脈相牽,隋代千年水瀠漣。”如今,天津這座運河之城,正在運河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中找到新的平衡點,為文化産業和旅遊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以嶄新的姿態,張揚運河新魅力。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