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北京:擔起大運河文化帶“龍頭”之責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27:06 | 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 作者: 董兆瑞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里,橫跨昌平、海淀、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沿線文物等級高、分佈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既是明清北京城連接西北部園林的紐帶,也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大動脈,現在還是連接北京中心城與副中心的項鍊,地位重要。

  被例入世界遺産點的西城區澄清上閘(萬寧橋)。人民網 董兆瑞 攝

2017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大運河森林公園時強調,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2017年7月,北京市委書記蔡奇在就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調研時指出,傳承保護好大運河文化帶,是中華文明傳承延續的一件大事、好事。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責無旁貸,應當作出應有貢獻,起到帶頭示範作用。

玉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大運河源頭將建遺址公園、“一支塔影認通州”的燃燈佛塔主體修復、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序推進……北京正在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帶的豐富內涵,通過推進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利用,進一步擦亮世界認可的國家文化符號。

700歲玉河“醒了” 京城再現水穿街巷盛世美景

  京城700歲玉河修復,重現水穿街巷盛世美景。人民網 董兆瑞 攝

玉河是哪條河?即便是地道的“老北京”,多半也回答不上來。這條河道位於北京的核心區域,是元代連接海子(今什剎海)與通惠河的主要河段。700多年前,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修通了這條河道,讓大運河的北端得以延伸到皇城裏來。

但是,這條穿越了元、明、清三代的古老河道,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衰敗。1956年,河道被徹底填埋,上面陸續蓋起了房子,徹底變成了居民區,河道的痕跡全無。玉河這個名字在逐漸被遺忘的同時,也消失在北京地圖中。

直到2002年,北京市頒布《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玉河成為擬恢復的河道工程之一。2007年,玉河改造工程正式立項。同年4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開始一期考古挖掘。在歷時一年多的發掘過程中,清理出元、明、清時期的河道及堤岸,東不壓橋、玉河庵東配殿等一批重要的遺跡;出土有玉河庵碑、銀錠鎖等大批文物。東不壓橋遺址、駁岸遺存等,按其出土原狀向公眾展示。在萬寧橋下方,兩隻鎮水石獸俯臥在堤岸兩側,北岸那只為存世不多的元代文物。2013年,700多歲的“玉河北段故道”終於重見天日。

  萬寧橋下方的元代鎮水獸。人民網 董兆瑞 攝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在58個遺産點中,北京共有4處,其中就包括在2007年考古挖掘過程中重現的玉河古河道及澄清中閘(東不壓橋)。其餘2處遺産點為通惠河通州段河道及西城區澄清上閘(萬寧橋)。

同年,玉河二期南段保護工程啟動,從平安大街到北河沿大街,全長600余米。2017年8月,玉河二期提升改造工程完成,沿岸綠化更加細緻,並增設了百餘米長的運河文化長廊,重現了700多年前“水穿街巷”的盛世美景。

大運河源頭建設遺址公園 將恢復“龍泉漱玉”景觀

説起“大運河”源頭,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是通惠河。其實不然,經過印證,大運河文化帶的源頭,將定位於昌平區白浮泉。

按照新版城市總體規劃,北京市將加強三條文化帶整體保護利用。其中,大運河文化帶將以元明清時期的京杭大運河為保護重點,以元代白浮泉引水沿線、通惠河、壩河和白河(今北運河)為保護主線。

700多年前,元朝水利專家郭守敬經過多年詳細勘測,自白浮泉引水匯至昆明湖,導入積水潭,最後經玉河至通惠河。也因此,白浮泉被認定是元代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水源,其遺址在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緊編制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規劃,遺址中的都龍王廟、九龍池等重點文物修繕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去年9月,佔地規模初定5.6平方公里的大運河源頭白浮泉遺址公園已啟動徵集設計方案。

遺址公園建成後將有望恢復“龍泉漱玉”景觀。元代郭守敬為引水濟漕,引昌平龍山白浮泉,並在源頭處修建了九龍池,泉水自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流水口噴涌而出,得“龍泉漱玉”之譽,是燕平八景之一。

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加速推進 “一支塔影認通州”景象重現

  近600歲的通州八里橋將“退休”,擬建公園復原清朝石道。人民網 董兆瑞 攝

今年3月,《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經北京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目前,按照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安排部署,北京正在抓緊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相關建設工作。

大運河文化帶的重點文物騰退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除了白浮泉遺址騰退、萬壽寺周邊騰退、龍山度假村文物保護等建設工作加快推進之外,新八里橋建設項目的前期審批、方案優選、資金落實等工作目前已完成,正在開展立項評審工作;另外,已制定醇親王府、慶王府、會賢堂等什剎海周邊文物建築群騰退項目清單、騰退進度計劃及騰退後的文物修繕計劃。

有“一支塔影認通州”之美稱的燃燈佛塔與遠處正在崛起的通州運河商務區。人民網 董兆瑞 攝

通州作為京杭大運河孕育的一座歷史名鎮,是大運河北端璀璨明珠,向稱京門,水陸要會,為都城之左輔雄藩,經濟命脈,為首都建設、繁榮、穩定曾發揮重要作用。通州區境內大運河歷史遺存眾多,意義重大。目前,通州古城核心區保護進展順利,形成了《通州區“三廟一塔”景區及周邊區域規劃方案》(初稿),啟動了古城核心區、張家灣古鎮、橋閘碼頭總體保護等相關規劃編制工作;完成了有“一支塔影認通州”之美稱的燃燈佛塔的主體修復工程,啟動了對通運橋、晾鷹臺等文物的修繕工作;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序推進,遺址博物館建設需求意向書的編制工作已全面啟動;大運河沿線標識系統統一工作持續推進,已經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項目承辦單位。

大運河是流動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大運河北京段縱貫千年,橫跨六區,在北京城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承載了寶貴的文化記憶。大運河為北京這座城市打下了古老的文化印記,又將再次以合適的路徑與現代城市重新連接。如今,這條古老的運河正在走上“復興之路”。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