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大運河第一碼頭”北京的張家灣古鎮或將舊面貌重現

發佈時間: 2019-10-10 17:15:37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李嘉瑞 | 責任編輯:

大運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沿途滋養了京畿文化、海河文化等眾多傳統特色文化,培育涵養了沿線諸多城市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位於京杭大運河北端的通州,取“漕運通濟”之意,歷史上曾是四方來貢、漕運物資的水路必經之地。被譽為“大運河第一碼頭”的張家灣歷史悠久,曾是京杭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目前,張家灣古鎮正在進行保護性修繕,不久將舊貌重現。

運河邊上的號子聲

“搖啦啦嘿……晃起來嘿……呦啦嘿……吆嘿……呦哇嘿……”直到現在,通州區大運河畔仍然時常響起一聲聲具有濃郁北京味道的運河號子。

喊號子的人名叫趙義強,是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傳承人。他的父親趙慶福,曾經是運河上的一名船工。去年底,被譽為“最後的領號人”的趙慶福去世。他的大兒子趙義強成了“通州運河船工號子”傳承人。

趙家世居通州永順鎮鹽灘村,家中經營船幫。在運河盛行漕運的年代,趙慶福曾經跟船沿河而下,最遠到過安徽。

從起錨開始,揚帆、搖櫓、拉縴一直到最後的靠岸卸貨,每個步驟都有不同的號子,一共有十三套。“漕運發達的時候,號子還更多些。”趙義強説,運河號子的特點可概括為“水穩號兒不急;詞兒帶通州味兒;北曲兒含南腔兒;閒號兒獨一份兒。所謂閒號,就是指貨船靠岸時船工休息,喊號人為了讓大家放鬆並鼓舞士氣喊出的號子。”

從事財務工作的趙義強自從2017年退休後,就開始在一些學校講授大運河的歷史文化,並現場演繹“通州運河船工號子”的經典段落。到現在,他已經先後給13所學校講授相關課程。“通州的孩子們喜歡運河文化,我就知足了。”

根據學校不同,趙義強講述的故事也不同。比如到了後南倉小學,趙義強就會從“後南倉”講起。“這裡曾經是糧倉,當時漕運興盛,通州有很多這樣的糧倉……”

運河邊的環境整治後,趙義強一家搬進了樓房。飯後散步時,他還會走到運河邊,在那裏喊上一套“運河號子”,仿佛還能看到父輩跑貨船時的影子。

蛟龍舞動承載百姓美好期望

“運河邊的龍,是藍色的。”這是通州區運河邊上流傳的一種説法,指的是通州特有的“運河龍燈會”。

每到過年過節,“運河龍燈會”就會舞起,這是當地一種特有的民間祈福方式。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運河龍燈會”傳承人謝兆亮介紹,除了正月、二月二、三月三等年節之外,如遇旱、澇、病蟲等災害更要起會,祈求減少災害、拯救生靈。“兩條蛟龍舞動,承載著百姓美好的期望。”

“每一個通州人,從小都在運河文化的熏陶中成長。”通州區民間藝術協會會長張政説,雖然運河的漕運功能已漸漸失去,運河文化卻深深印在每一個通州人的心裏。

因為運河的存在,曾經的通州就像是北京的一個“紐帶”,溝通著南方和北方。張政説,那時候南方的新鮮東西,總是最先出現在運河邊的通州。在碼頭邊,商人把貨物卸下船,放到駱駝背上,再運往西北。

“比如通州區的一些地名,貢院、官園,都是運河漕運興盛帶動通州興盛後的産物。”張政説,沒有運河,就沒有通州。現在的通州孩子可能不了解運河的功能,但其實從未遠離運河。

“通州一半的文物都與運河有關”

目前,北京市通州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236件。通州區文物所所長李自強説,至少一半以上的文物,都與大運河有關。

比如現存中倉倉墻遺址,還能看到當年運河邊糧倉的倉墻。其餘的西倉、東倉、南倉,在地表以下還存有遺址。李自強説,糧倉都是官方為漕運所建。最初的通州城很小,後來把幾座糧倉的範圍納入後,才最終形成明代通州古城的範圍。此外,作為漕運終點,張家灣仍存有城門、城墻和城外的通運橋,這些都是運河留給通州的文物。

通州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3月,北京市審議通過《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緊推進大運河文化帶相關建設工作。

在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同時,通州區大力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目前,通州區正在重點打造運河古城、張家灣古城、漷縣古城、路縣古城四大片區,力爭展現運河昔日風貌,同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市民親近運河、感受運河文化的需求。

對於“大運河第一碼頭”張家灣古鎮來説,目前古城遺址內的城墻兩側的雜草、雜物、土方已經得到清理,不久後將舊貌重現。此外,古鎮內將建設張家灣博物館,保護展示出土文物,全方位展示張家灣古鎮的風采。

推薦閱讀
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舉行 4月23日至6月21日,第三屆京杭大運河國際詩歌大會(以下簡稱“詩歌大會”)在杭州舉行。本屆詩歌大會將以1+8+1的形式呈現,即通過開幕式、八大系列活動、閉幕晚會串聯起整場活動。
大運河沿線41城非遺項目集中亮相淮安 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大展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在淮安舉行,來自大運河沿線41座城市的160個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集中亮相,展現不同門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風采與魅力。
山東啟動“非遺月” 2018年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月暨運河沿線城市非遺展演系列活動啟動儀式2月6日晚在濟南舉行。來自京杭大運河沿線山東、浙江、安徽、河北、江蘇的5省12個城市同臺展演非遺項目,交流非遺文化。
北京運河文化帶六問之五:運河號子是非遺? 從2006年到2014年,國務院先後公佈4批共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部先後確認198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專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