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
用愛點亮農村留守孩子心燈——記益陽桃江縣八一小學校長何鋒
作者:劉美玲 蘇依依 鄧昭德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5-30 13:15:04責任編輯:

“學習新廣播體操‘雛鷹起飛’;收取晚稻、幹柴;放學後輔導後進生……”

5月29日,湖南桃江縣武潭鎮八一小學校長何鋒向記者分享22年前的班主任筆記。任教以來,他的工作資料已有3個大箱子,榮譽證書100余份,記錄著他對教育的摯愛。

19歲時,何鋒來到即將撤並的基固廟完小,剛報完到,只見一名年輕女教師紅著眼圈卷鋪蓋離開。直到深夜,何鋒才明白女教師舍下“鐵飯碗”的緣由。學校在半山坡,屋頂由曬墊頂替,除了風聲、動物聲,再無其他。飄搖的樹影在墻上晃動,突如其來的貓頭鷹嘶鳴讓人脊背發涼。

“陰森,睡不安穩。”這是何鋒獨自住校的最大感受,他回憶道,“那時候很懵懂,根本沒考慮待遇和前途。和孩子朝夕相處,有家人般的親切溫暖。”

當時,何鋒帶的六年級班僅有19人,大部分是留守兒童。艱苦的環境裏,何鋒帶著孩子們在學校周邊踏青,在山野田間上作文課。下課時,比賽爬雲梯、跳雙杠、丟沙包。勞動季,一起撿稻穗、打柴火、摘野果。何鋒成了學生眼中的大哥哥,他欣慰地説,“當時根本不用考慮管理的問題,道理老師只要講一遍,學生就會記在心裏。每天除了學習,就是帶著孩子運動,讓留守兒童快樂成長。”

工作間隙,孩子捧來一個蒿子粑粑、摘一串新鮮枇杷……這些小確幸成了何鋒心底最柔和的光芒,23年來,他一直深耕農村教育,看到留守兒童性格孤僻、成績落後,他用愛為孩子點一盞心燈。

早在2012年,何鋒參加同事薛鵬開展的農村小學創建家園式學校課題研究,獲全省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優秀成果獎。三年來,課題組通過家訪、談心、座談、發問卷,全面摸清全校430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和存在困難,提出“建溫馨校園,當溫心教師,做溫情同學”的德育理念,努力把學校建成留守兒童的新家,讓教師當好代理家長,讓同學成為留守兒童的兄弟姐妹。

為讓設想落地,課題組推出了優化宿舍硬體、溫馨文化建設、激勵教育、學生“認親”等8項細化措施。建成音樂室、美術室、電腦室、勞技室、圖書閱覽室。利用知心信箱、溫心之聲廣播室、山裏紅文學社等平臺,加強師生交流交心。開通愛心電話,學生可定期聯繫家長。組織留守兒童“認親”,開展“小親友”聯誼。師生同席同標準就餐。對家庭困難學子,由學校統籌、愛心人士捐款,為其減免生活費……

何鋒説,“經過11年的溫馨校園建設,關愛留守兒童,當好代理家長成了學校的好傳統。六年級薛同學家庭無經濟來源,班主任汪衛平老師幫忙買衣服、文具,和她談心。學校獲悉情況後,發動黨員捐款、慰問,為她免除了畢業前的生活費。”

2020年,教育部提出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如何讓留守兒童體會勞動之樂,如何用勞動促進德育,成了何鋒的新課題。

“一定要讓孩子動起來!”當年9月,學校開闢校內勞動教育基地。短短一週,一塊雜草叢生、土壤板結的荒地,在師生的汗水澆灌下,變成橫平豎直的菜地。每個班級認領菜地,孩子自帶菜苗,師生體驗著翻土、播種、除草、除蟲、施肥、收穫的全過程,雖然有“一塊巴掌大的土地種4種菜”“帶一包乾牛糞當肥料”等趣聞,但隨著菜園吐出新綠,孩子們沉浸式了解蔬菜的生活習性和生長過程,菜園成了孩子的樂園,菜土裏找不到一根雜草。

六年級留守兒童薛同學自豪地説,“最累的是翻土,但看著自己種的辣椒、茄子結果心裏非常有成就感。在勞動中,我還交了很多好朋友。”

目前,八一小學已開闢菜土40塊,種植蔬菜15種,每週開設一節勞動課,有勞動教師12名。身體力行的勞動教育廣受孩子喜歡,光碟行動、無聲食堂收效顯著。秋天,學校將舉辦豐收節,邀請家長品嘗孩子的勞動成果。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何鋒告訴説到,“每一年的工作心境都不同,以前只會盯著問題解決問題,現在關注的是人,除了課本知識,德育、師愛、勞動教育更像一盞心燈,讓孩子們以後走得更堅定、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