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鄉村振興
益陽南縣沙港市村:用活“三招” 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見實效
作者:周芳 蔣曉涵 來源:中國網 時間:2023-04-04 14:03:09責任編輯:

近年來,為凝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強大合力,南縣青樹嘴鎮沙港市村緊盯村組幹部、離任村幹部、普通黨員、村民代表、人大代表作用發揮,創新工作機制、整合工作載體,用活“暖心橋”、“聚能環”、“緊箍咒”等三招,探索出一條基層治理新路徑,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實現基層治理“零距離”。

村民代表架穩服務群眾“暖心橋”

在沙港市村,老百姓時常念叨“現在有很多事可以找村民代表,既省心又貼心”。2022年底以來,沙港市村作為試點村全面推行村(居)民代表聯繫服務群眾工作,引導全村52名村民代表開展“保姆式”服務,搭建起了服務群眾“暖心橋”。

王明秋是沙港市村的一名組長,也是村民代表隊伍的一員。前段時間,他看到片區渠道雜草叢生,既不整潔美觀,又影響交通安全和農水灌溉,立馬愁容滿面。今年1月,他向村委提議:集中清基掃障清廢。村裏立即組織“兩委”成員和村民代表召開議事會進行商議,最終決定將其納入當年度一事一議項目中。“從提出問題,到決策實施並解決,僅僅花了不到1個月時間。”王明秋滿面笑容地表示,“我沒想到能這麼快就得到解決!”比他更高興的應是周邊的農戶,按他們的説法,附近的稻蝦面積全靠這條抗旱渠道引水。村民代表經常性地走訪群眾,了解他們的困難,向上反映他們的需求,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每一件,都是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現在,依靠像王明秋這樣的志願服務者,村裏建立健全了便民、利民的三級網格群。今年以來,村民代表開展聯繫服務群眾5000余人次,幫助居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62個,累計收集村民反映的各方面意見建議41條,不斷提升了群眾的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

積分存德激活共建共用“聚能環”

“環境越來越好,村裏越變越美,老百姓荷包越來越鼓!”説起村裏的新變化時,村監委會主任徐道金感慨,“這都得益於“積分存德”帶來的“大變化”。沙港市村是原市定貧困村,四村合一、基礎薄弱,村情複雜、群眾致富門路不寬。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去年5月,在全縣率先採用“積分兌換”探索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以來,沙港市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巧用“黨建+積分”這一載體,充分利用成功探索出的“積分兌換”經驗,因地制宜制定實施方案。該村通過建立積分獎勵機制,以比、評、曬等方式,引導黨員群眾齊上陣,開展“我為家鄉出份力”活動,以創建美麗、文明鄉村為抓手,發動群眾籌資籌勞參與家鄉建設。村民自發參與志願服務120多次,完成7個民生實事項目建設,激發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推動共建共治共用治理格局加速,讓小積分激發“大能量”、撬動“大治理”。九旬村民鐘瑞雲不禁感嘆道:“村裏存美德、拼積分,得實惠的這種做法,越來越有以前同勞共建的氛圍了,大家都把村裏建設當成自家事來辦,這就是好的開始!”

村規民約約出鄉村善治“緊箍咒”

沙港市村村“兩委”班子圍繞全村中心工作,著重將“人居環境整治、産業發展、公共服務”等納入村規民約。並將公序良俗逐條以積分制為核心創新治理方式,設立了“德育銀行”制度。“德育銀行”讓基層治理從軟約束變成“緊箍咒”從原先的感性認知轉變成精準賦分,零存整兌。同時,健全獎懲機制,採取“彩虹榜”形式,對優秀先進典型予以公開和表彰,對違約反面典型予以曝光和批評,傳播社會正能量,倡導文明鄉風。如彩虹榜紅橋上的朱建新家庭,數十年如一日堅持“反哺家鄉,奉獻愛心,不漏一人”初心,近年來積極為家鄉發展捐款捐物,帶動富餘勞動力20余人就業。有了《村規民約》,村裏跳舞健身的多了,賭博的少了;遊手好閒的少了,參與發展建設的多了;陳規陋習少了,新風新貌多了;村規民約的全新賦能,讓村規不再一紙空文,“約出”文明和諧“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