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年中國科技發展之路極不平凡,科技創新能力從無到有、再到迎頭趕上,科技創新路徑從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再到整合創新和原始創新,科技創新實力從弱小到壯大、再到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實現了歷史性躍升,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面向未來,中國科技正在成為支撐引領國家創新發展和重塑全球創新格局的強大“中國動力”,我們已經“具備了從科技大國加速向科技強國邁進的基礎和條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1957 年,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科學史研究室的成立標誌著科技史學科在中國的建制化及研究隊伍的職業化。在整理歷史資料的基礎上,科技史學者主要開展學科史和專題史的研究。1978 年以來,科技史學科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和高校研究單元陸續成立,多種學術期刊問世,國內外學術交流活躍,國際化進程加快。同時,研究工作從古代延伸到近現代,從中國擴展到世界,不斷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年來,高校的科技史學科在不斷調整,帶來機遇和挑戰。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文章回顧了中國航太技術 20 世紀 70 年代至今的發展概況,包括運載火箭的系列發展、科學衛星的研製與運作、返回式衛星的研製發射、通信衛星系列化發展、氣象衛星系列化發展、遙感與資源衛星的發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進展、“嫦娥工程”進展,以及載人航太工程進展。簡要總結了中國航太技術發展的歷史經驗。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8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8
青蒿素是從中國傳統藥物青蒿中提取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復方的應用為全球瘧疾耐藥性難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作為全球瘧疾治療的首選藥物,解除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病痛,因此在青蒿素研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屠呦呦成為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科學家。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9
文章回顧中國開展水稻和小麥的雜交育種工程,揭示農業科研必須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神聖使命。中國農業科研體制發揮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堅持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促使農業科技進步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準方面作出巨大貢獻。70 年來,中國培育了一大批稻、麥新品種,實現了作物矮稈化、雜交化、優質化的 3 次跨越,完成了 6 次新品種更新換代。此外,在稻、麥高産栽培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技術成果,推動了中國糧食生産的跨越式進步。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8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8
中國科學院與新中國同時走過 70 年的發展歷程。文章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國科學院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的道路和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55 年)、“火車頭”時期(1956—1966 年)、改革開放前 20年時期(1977—1997 年)、知識創新工程時期(1998—2010 年)和“率先行動”時期(2011年 至今)。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5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5
中國現代科技體制的演變,歷經體系初建、全面規劃、體制改革、構建國家創新體系4個時期。文章通過回顧史實,探討各時期科技體制的指導思想、目標與舉措的變化。研究表明,有利於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是中國科技體制的重要特徵;國家發展的目標與需求、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與趨勢,是中國科技體制演變的兩種主要動力來源。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5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5
“兩彈一星”的成功,是中國大國地位的奠基石。從 1955 年我國決定發展原子能,到 1970 年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在“兩彈一星”的研製過程中,中國科學院承擔了與核彈、導彈相關的大量配套科技任務,負責整個衛星系統的技術抓總,完成衛星本體的研製,並建立地面測控系統。中國科學院為我國“兩彈一星”工程作出了重大貢獻。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6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6
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國務院在 1956 年主持制定《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規劃制定過程中形成了“以任務帶學科”的規劃科技模式。這使我國補全了學科門類並拉近了與世界先進科技水準的距離,對我國科技、國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7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7
1952 年 7 月,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宣告正式成立前夕,已被任命為首任所長的華羅庚就新建數學研究所的戰略目標、方向任務及人才培養等作了就職報告。事實證明,這份重要的報告不僅成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的建所綱領,而且繪就了一幅新中國數學發展的藍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7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7
1951 年 4 月,北京市政府在“清華以南,海淀以東,京綏鐵路以西,大泥灣以北”地帶為中國科學院“保留相當發展用地”。1953 年 10月,中國科學院入主此地,這裡從此有了“大名”——中關村。1980 年 10 月,陳春先在此創立“北京電漿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並拉開了“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序幕。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6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2019-09-11 09:5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