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和雜交小麥的選育(1960—2000年)——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新中國農業科技

發佈時間:2019-09-11 09:54:28 | 來源: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 | 作者:朱冠楠 曹幸穗 | 責任編輯:趙斌宇

關鍵詞:農業科技,糧食安全,水稻雜交育種,小麥雜交育種,雜種優勢利用,超級稻栽培技術

小麥雜交育種的成果與貢獻

新中國初期,我國農業專家引進並選育了抗倒伏的豐産冬小麥新品種“南大 2419”和“碧螞 1 號”,種植面積近億畝。在糧食十分緊缺的時期,小麥增産在社會經濟中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在當時的供給式分配製度下,麵粉被列為高級特供品,小麥享有“政治食品”的稟賦。

小麥品種資源收集與雜交育種的開展

20 世紀 50—60 年代,我國組織專門隊伍,收集了數千份小麥地方品種,並對其主要生態性狀進行了系統研究,明確把我國小麥産地劃分為 10 個生態類型,其中黃淮、長江中下游、西南三區佔全國小麥總面積的 80%,佔總産量的 85%。

20 世紀 60 年代初,國家組織全國協同開展小麥育種攻關研究。李振聲是我國小麥雜交育種奠基人,享有“小麥遠緣雜交之父”的稱號。他育成的用普通小麥與長穗偃麥草進行遠緣雜交的新品種“小偃 6 號”,一直是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衍生品種多達 50 多個,累計推廣種植 3 億多畝,增産小麥超過 75 億千克。用遠緣雜交獲得的“小偃藍粒”育成了以種子藍色為遺傳標記的藍粒單體小麥和自花結實的缺體小麥系統,建立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係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開闢了新途徑。

在我國廣大小麥育種專家協同研究和不懈探索中,我國先後育成了一批高産、優質、地域適應性強的小麥良種。早期育成的“矮豐 3 號”是我國小麥栽培史上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半矮稈品種。1978 年後,我國制定了重點培育突破性農作物優良新品種的目標規劃,新品種的選育朝著高産、優質、抗病、普適的方向發展,相繼育成了一批代表性品種,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例如,高産優質的“綿陽 11”號具有單産高、蛋白質含量高、抗病性好、成熟期早、面筋柔軟耐拉伸等特點,是南方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此外,優質高産的雜交小麥品種,如“揚麥 158”“鄭麥 9023”“濟麥 22”“矮抗 58”等,也在不同時期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雜交小麥良種的重大成果

我國雜交小麥良種成績卓著,先後有一大批優質高産的品種獲得國家重獎,成為我國作物新品種領域獲獎最多的糧食作物。其中有的品種雖然在 2000 年以後獲獎,但是其育成時間多數都是在 2000 年以前完成。

“碧螞 1 號”,1978 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這是我國早期育種中通過中外品種間雜交創造小麥新品種的成功範例,也是我國有史以來適應性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1959 年種植達 9 000 多萬畝,創造了我國乃至全世界小麥品種年種植面積的最高紀錄。

“綿陽 11 號”,1985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該品種針對四川省的氣候特點培育出的高産、矮稈抗倒伏的優良小麥品種,在國內具有先進水準,達到了國際優良小麥品種含蛋白質水準。其抗性強、適應性廣、分蘗強、可節約播種量 2 億千克,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

“小偃 6 號”,1985 年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這是著名小麥育种家李振聲主持育成的良種,是利用遠緣雜交方法育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物新品種。其利用長穗偃麥草遠緣雜交建立了完整的雜種新類型育種程式,達到國際先進水準。集抗病性、高産、穩産、優質等品質于一身,已增産小麥超過 75 億千克。

“陜農 7859 號”,1990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品種弱冬性、耐旱性好、抗倒伏、抗多種病害。已在多地區大面積推廣 9 000 余萬畝,增産糧食 20 余億千克,直接經濟效益 15 億元。

“揚麥 5 號”,1991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高産、穩産、適應性廣的小麥新品種。自 1985 年大面積推廣以來,其面積迅速擴大,目前已成為長江下游歷史上推廣面積最大的小麥品種。

“豫麥 13 號”,1995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品種有針對性地解決當地小麥品種穩産性差的問題,具有半矮稈、弱冬性、高抗條銹且綜合抗逆力好等諸多特點。這是“七五”計劃以來黃淮南片地區連年均比對照“豫麥 2 號”增長率達 10% 的新品種,累計新增産量 11.38 億千克,新增社會經濟效益 8.6 億元。

“揚麥 158 號”,1998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這是採用綜合育種技術育成的具有抗病抗倒性好、凍害恢復性好、耐濕、耐高溫逼熟、灌漿速度快、熟相好等優點的小麥新品種,是長江下游小麥品種實現第六次大面積品種更換的當家品種。目前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及其覆蓋率最大的小麥品種之一。

“鄭麥 9023 號”,2004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具有強筋優質、特早熟、抗病性強、高産、適應性廣等五大特點,其種植面積于當時位居我國優質小麥品種種植面積第一位。

“矮抗 58 號”,2013 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針對我國黃淮麥區小麥生産普遍存在的倒伏、凍害、旱害、病害等突出問題,培育出的矮稈高産、多抗廣適小麥新品種,解決了小麥高産大群體易倒伏、矮稈品種易早衰、高産不優質、高産性與廣適性難以結合的技術難題,是近 30 年我國小麥育種取得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截至 2012 年,累計種植 1.86 億畝,增産小麥 66.9 億千克。

<  1  2  3  4  5  6  7  >  


[列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