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壽春為都 文化遺産價值何在?

發表于:2024-04-26 10:21  作者:晉文婧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沈好好

記者 徐旻昊/攝)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展出的柏家臺大型建築遺址出土文物。

記者 徐旻昊/攝)

壽縣古城墻。 

壽春城遺址2017年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保護規劃不斷修編完善。八百年楚國最終走入江淮遷都壽春,正是一次慎重的“規劃”,建設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先回答楚都為何選址於此,也就能夠回應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

來到壽縣,遊客們記憶猶新的莫過於壽縣古城墻賓陽門的甕城。城樓上“淝水古戰場”的石碑前,總是圍攏著一群人,復述故事,喚醒歷史。

那麼再往前追溯呢?西元前241年,楚國遷都壽春,這裡成為楚國最後的都城。東去楚都壽春城十余公里的武王墩楚墓首次公佈發掘成果之際,人們關注這座楚墓等級之高的同時,也在向西眺望:古城之下的壽春城城垣與街道遺址,將會在未來的考古發掘和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中,呈現給世人怎樣的面孔?

2001年,壽春城遺址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2月,壽春城遺址被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期限為2019—2035年,規劃面積1413.79公頃。作為文保單位,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出土的楚係文物,已經為我們勾勒出楚之勝景;作為考古遺址公園,人們還在期待它的“新生”,完成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這一項重大的文物保護利用系統工程。

展示落筆“繁複”遺存

位於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範圍內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館。

博物館內,令人驚嘆不已的楚係青銅器、楚金幣等文物,向觀眾無聲地訴説楚都之興盛。探尋“活著的世界”,會給觀眾帶來什麼驚喜?

展廳中有一面展櫃,專門展出壽春城相關遺址出土的建築遺存。

繩紋陶井圈,出土于壽縣壽春鎮循理新嘉園工地建築遺址,是壽春城遺址內最常見的生活用水設施遺存。而柏家臺大型遺址出土的槽磚、筒瓦、板瓦、瓦當等歷久彌新,槽磚上四葉紋、斜角雲紋、幾何紋等紋飾繁複。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國介紹,柏家臺大型建築遺址位於壽春城遺址東北部。遺址外沿與內側均有一排圓形石柱礎,外側較大、內側較小,兩相對應。向內為間距1.2米左右的兩排槽磚,兩排槽磚之間為素面矩形鋪地的回廊。建築基址上出土大量筒瓦、板瓦和瓦當。在博物館相關記載中,1985年,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會專家現場考察,一致認為該遺址是戰國時期楚國宮殿建築遺址,對壽春城遺址位置的確定起到關鍵性作用。

疑似疊壓在壽州古城之下的壽春城城垣與街道遺址,與現已探明的柏家台南遺址、邢家莊遺址、邱家花園遺址、柏家老墳地遺址、西南古城拐遺址等遺址點,共同組成了壽春城遺址的範疇,分佈範圍約26.35平方公里。

壽春城遺址的考古工作,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歷經30餘年,不斷有驚世發現,楚金幣、鄂君啟金節、大府銅牛等一大批珍貴文物的陸續出土,使壽春城遺址無愧於“地下博物館”的美譽。

考古探究“築城”線索

與26.35平方公里的壽春城遺址範圍相比,壽春城遺址公園規劃面積為1413.79公頃。目前主動性考古發掘任務繁重。去年10月,《壽春城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23—2035)》完成省文物局專家評審。借助本次規劃修編之機,考古工作者在壽春城遺址總體保護規劃劃定的考古發掘展示預留區,完成了大規模的考古勘探工作,目的是摸清該區域地下文物埋藏情況。

今年3月,2022—2023年安徽重要考古新發現暨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名錄公佈,壽縣壽春城遺址、壽縣西南小城遺址分別入選。這些最新的考古發掘,向我們展示了哪些成果?

據史料記載,楚都壽春城建有金城、相國城。相國城又稱西南小城。在考古發掘研究中,專家認為,西南小城遺址堆積、文化內涵、功能佈局等資訊,為增進對戰國晚期楚國城垣認識和最終解決壽春城城垣問題積累了寶貴資料。西南小城遺址,是探索壽春城遺址城垣的珍貴考古標本。

有關壽春城遺址城垣的話題,一直眾説紛紜。壽春城遺址,此次新發現了城墻遺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壽縣中心工作站站長張義中在壽春城遺址發掘總結中提到,此次新發現的城墻遺跡,從地理位置上看位於壽春城遺址西部正中,係壽春城遺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年代上看與壽春城遺址相吻合,為戰國晚期,同時與楚遷都壽春的時代背景相符合,填補了壽春城遺址在戰國晚期城墻遺跡方面的空白,是壽春城遺址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也為下一步尋找壽春城遺址的大城或外城城垣提供了重要標本和線索。

考古發掘,同時為壽春城遺址的保護和利用、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和建設提供了考古依據。這座承載楚國晚期歷史風雲的“城”,面貌正在越發清晰。記者了解到,鋻於新發現城墻遺跡的重要意義,壽縣已明確原址整體保護的思路。

規劃回答何以“規劃”

去年5月,壽縣按照《壽春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結合現有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公園建設項目,編制了公園遊客服務中心南側地塊和楚文化博物館周邊地塊利用方案,壽春城遺址牛尾崗保護展示利用項目正在進行整改完善。

與考古發掘工作同步,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根據《壽縣城考古遺址公園規劃》要求,這裡將呈現壽春城核心展示區、壽州古城展示區、淝水濕地展示區等“一帶三區五片多點”的宏大格局,逐步建成集遺址保護、考古展示、科普宣傳、濱水景觀為一體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當然,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之後,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進行更為充分的歷史研究、徵地拆遷等方面,還需跟進。據了解,下一步,當地將制訂遺址公園建設五年工作計劃,建立協調、保障、聯動推進機制。

4月17日,第五屆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在含山縣舉辦。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多種類型,如陵墓遺址、手工業遺址等,在每個大項之下,又存在很多細分類型。來皖參會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陳同濱,長期參與諸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工作。她表示:“因為考古是一個單純的學科,向公眾闡釋考古研究成果,涉及到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和理念,所以‘闡釋’本身既自成體系,又是整個文化遺産保護全過程中的一個環節,考古遺址公園的重點是向公眾闡釋遺址的價值。”

陳同濱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設計,先祖已為我們‘定局’。我們要做的是,理解他們為什麼在這裡選址,同時對遺址現場進行展示。”何為規劃、何為設計?這一解答或將為我們帶來啟示:八百年楚國最終走入江淮遷都壽春,正是一次慎重的“規劃”。需要回答楚都為何選址於此,就能夠回應楚文化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影響。這座壽春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服務於遺址自身、凸顯遺産價值。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831087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