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産業 > 

亳州 産業千億級 發展新能級

發表于:2023-12-12 10:24  作者:李明傑、任雷、程兆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沈好好

(記者 程兆/攝)

利辛縣望疃鎮一家養牛場內,工人正在餵養肉牛。

(記者 程兆/攝)

蒙城縣經濟開發區,安徽大林凍幹産業園車間內,工人正在分揀蔬菜。

産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一個地方繁榮發展的“家底”。近年來,亳州市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圍繞主導産業,重點打造現代中醫藥、綠色食品、文化旅遊3個千億級産業集群,著力提升産業能級,努力打造皖北地區發展強勁增長極。

打好産業牌 藥材變“藥財”

“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後皆人家,家家種花如桑麻。”至明清時期,亳州已成為全國四大“藥都”之一,從清代詩人劉開描繪的家家戶戶芍藥花開的盛景中可見一斑。

12月1日下午,走進亳州市譙城區十河鎮大周村,感受中藥材産業發展魅力。該村是安徽省首批特色小鎮——十河芍花養生小鎮所在地、亳州花海大世界的核心區。

“村裏有香囊博物館、中藥炮製博物館等,均生動反映了我們村的中藥材特色産業發展。”大周村黨委書記邢軍委介紹,大周村共7002畝土地,其中流轉經營6000多畝,白芍、白芷等中藥材種植面積5000畝左右。

村民周瑞曾長期在外務工,2010年返鄉創業,先後流轉300畝土地,成為村裏的中藥材種植大戶。“以前家裏人也種過、有技術,加上離中藥材交易市場很近、不愁賣,堅定了我種植中藥材的信心。”周瑞説,今年他種植的白芍、白芷等迎來豐收,收入有望突破300萬元。

芍花每年5月初開放,花期半個多月,花開時節全村滿地緋紅,景色怡人。大周村在推進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的同時,植入文旅業態,拓展村民致富好路子。

“村裏先後建成芍藥花海大世界、潤耕天下、世外桃源、昆蟲王國等旅遊觀光景點,初步形成以芍藥為主題的觀光旅遊、保健養生、農耕體驗等特色産業。”邢軍委告訴記者,村裏已成功舉辦九屆生態旅遊(芍花)節,累計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帶動村民就業1萬多人次。

中醫藥是亳州最具辨識度的“金字招牌”。近年來,亳州堅持“以藥立市、以藥強市”,舉全市之力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全國中醫藥産業高地、中醫藥進入國際市場的‘橋頭堡’”。

為進一步完善中藥産業鏈,提高“世界中醫藥之都”建設水準,亳州市從中藥材源頭品質抓起,通過財政專項資金扶持、與安徽省農科院聯合建設“亳州現代中藥材研發中心”,牽頭制定中藥材栽培技術規範等一系列措施,推進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種植。

“藥材好,藥才好。”優質道地中藥材是中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保障。亳州市藥業發展促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中藥材種植方面,亳州成功獲批國家基本藥物中藥材種子種苗(安徽)繁育基地;推進中藥材種植品質追溯體系建設,建成數字中藥材示範園10個;建立30余種中藥材組培快繁技術體系,年擴繁良種2000余萬株。

做大中醫藥製造規模是實現亳州中藥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工程。通過本地發展及招商引入,亳州聚集了一批以九方制藥、中國中藥天祥藥業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

走進安徽天祥藥業提取製劑車間,自動化的中藥材提取設備令人稱讚。“我們在遵循傳統中藥湯劑製備原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採用現代工藝技術和裝備,實現了中藥配方顆粒提取物自動化生産。”公司製作工藝主管王偉介紹説,目前企業已建成超微粉碎、多功能提取、真空濃縮等現代化生産線。“過去需要幾百人完成的工序,現在只要幾十人就能完成,提高生産效率的同時品質也安全可控。”

從一方藥圃到千億産業,亳州中藥材種植面積已破百萬畝,中醫藥産業規模超千億元,形成了“百萬藥農、十萬藥商、千家藥企”的強勁發展態勢。

牽著“牛鼻子” 蹚出致富路

隆冬時節,走進蒙城縣漆園肉牛養殖基地,只見一頭頭西門塔爾黃牛正悠閒地吃著草料。吃飽喝足後,它們圍著電動毛刷撓癢,不時發出“哞、哞、哞”的歡快叫聲。

蒙城縣漆園肉牛養殖基地位於漆園街道花園村,由蒙城縣興農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建設。2022年1月,肉牛養殖基地一期建成投入使用,項目規劃養殖存欄規模10萬頭。

“基地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金融機構’的合作經營模式,可為養殖戶提供近14萬平方米的養殖用地。”基地負責人王濤介紹,截至7月底,基地累計存欄8356頭、出欄6823頭,實現銷售收入1.36億元,帶動當地農民務工增收、村集體經濟收入230余萬元。

亳州區域秸稈資源優勢明顯,素有養牛傳統。然而,過去多為分散、小規模養殖,飼養管理粗放、圈舍簡陋、養殖標準化程度不高,傳統肉牛養殖行業亟待破局。

今年以來,亳州聚焦全鏈條、高品質,在全省“秸稈變肉”暨肉牛振興計劃中率先突破、爭當領跑,全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

在利辛縣望疃鎮的安徽欣浩翔食品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基地,高度自動化的大型牛舍內一頭頭肉牛膘肥體壯。

與不少養牛場不同,這裡每頭肉牛都戴有詳細記錄入場、生長等情況的耳標,並由技術員定期對不同批次的牛進行抽檢,根據體重、生長速度等變化情況,科學制定營養配方。

“利用視頻監控所有車間的情況一目了然,通過‘徽牛雲’的大數據平臺,可以為生産管理全程提供精準、及時、高效的經營數據和預警分析報告,節約生産成本。”公司運營總經理閆學虎説,這種方式每出欄1頭牛可節約生産成本100元,有利於發展規模養殖。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一頭肉牛,如果賣給屠宰場,能賣兩萬多塊錢,但如果“吃幹榨凈”,充分進行深加工,價值能增加幾倍。

為支援肉牛産業全産業鏈條發展,亳州市出臺“牛規劃”、制定“牛政策”、成立“牛專班”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資金為例,亳州設立市級專項基金10億元、市財政列支5000萬元,蒙城縣設立專項基金4億元、利辛縣設立專項基金2億元支援産業項目建設。同時,建立“企業+銀行+保險”協同支農機制,開展“活體貸”提標擴量行動。

今年8月投産的蒙城贏財牛農業科技公司,將肉牛細分為34個部位,加工成預製菜、熟食等産品,大大提升了産品附加值。

在生産車間,一頭肉牛經過流水線作業,被工人分割成牛前部、肋腰脊部、腰腹部、牛後部、混合部等産品。

“我們現在有1條肉牛屠宰線,2條精分割包裝線,經過精細分割之後,每頭牛的産值提升5000元左右。”公司總經理王守路介紹,預計2024年將投用第二條生産線,屆時屠宰規模將達8萬頭,年銷售額18億到20億元。除了屠宰加工,公司還開展肉牛深加工,生産牛肉鹵製品、牛肉醬及速凍調理品。

如今,亳州市正按照譙城良種繁育、利辛規模養殖、蒙城屠宰加工、渦陽高端肉牛羊發展定位,加速肉牛産業鏈養牛賣牛肉到“種、養、加、消、銷、服”一體化轉變,逐步實現産業壯大、企業受益、農民增收。

果蔬深加工 價值再提升

11月30日下午,走進蒙城縣興農綠港現代農業科技産業園內,只見水果黃瓜、串番茄、大番茄等一眾蔬菜住上了“高樓”,穿上了“睡袋”,甚是喜人。

不同於傳統大棚,園區裏均是智慧化玻璃溫室、連棟薄膜溫室、日光溫室等高科技智慧溫室,全部採用椰糠立體無土栽培模式,通過全自動化控制系統實現科學管理與種植。

在智慧溫室生産區,工人陳穩華正在進行無土種植生菜作業。她將椰糠培植的生菜苗用不織布袋包裹,放入大拇指大小、底部鏤空的微型塑膠盆後,再將微型塑膠盆整體放入立體種植架的預留洞穴中。

“這裡都是智慧控制,種菜不沾土,蔬菜品質好、長得快。”陳穩華説,她家就住在産業園附近的村莊,家裏也種了幾十年蔬菜,直到去年來到綠港産業園,才知道種菜已經這麼高科技了。

“立體水肥一體化種植,不僅減少了水、肥、藥的投用,還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的蔬果産量。”蒙城縣皖農谷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增輝告訴記者,其種植的水果黃瓜從開花時算起,只需7天,就能送到長三角地區市民的餐桌。當日,其生産的水果黃瓜和番茄共7噸,將直供南京市的大型商超。

引進蔬菜精深加工企業,延長蔬菜産業的産業鏈,增加蔬菜産品的附加值。

走進安徽大林凍幹食品産業園生産車間,工人們正把碼放整齊的青梗菜放在160米長的蔬菜加工生産線上進行加工,歷經清洗、殺菌、切割、烘乾等多道工序後,完成了脫水成“幹”的神奇旅程,銷往全球各地。

“蔬菜經過流水線上反覆的清洗、殺菌,既保留了營養成分,也保障了食用安全性,其售價從每斤幾毛錢漲到幾塊錢,甚至十幾塊錢。”産業園總經理助理卞花丹告訴記者,烘乾蔬菜也更易保存,密封情況下,保質期長達兩年。

脫水菜幹突破了季節和運輸條件限制,延伸了蔬菜産業鏈條,實現産業鏈由低端到高端的轉化。“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發展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規模達30萬畝,實現各類凍幹、烘乾蔬菜及冷凍蔬菜等産品加工産值50億元以上,可逐步帶動各類農業生産經營主體和當地村民就業創業。”卞花丹表示。

小蔬果,大産業。亳州市堅持品質興菜、綠色興菜、品牌強菜,積極推進蔬菜産業全産業鏈條發展,逐步實現了産業有規模、生産有標準、産品有品牌、銷售有市場。截至目前,亳州市譙城區、蒙城縣分獲省第一批、第二批“一縣一業(特)”全産業鏈示範創建縣,全市共建設省級長三角綠色農産品生産加工供應基地27家,其中已認定的21家,新創建6家。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