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皮鞋也能種田”,這是機械化和數字化種田帶來的變化。
近日,在肥西縣豐樂鎮智慧農業示範基地,該鎮分管農業的副鎮長盛誠站在水泥田埂邊,向記者介紹:“眼前的這片農田就是我們的高標準農田示範區,總面積約2000畝,主要種植作物是水稻、小麥、油菜。晚稻都已經收上來了,現在地裏也基本種下了油菜和小麥。”
跟著盛誠蹲下,記者看到灰褐色的田地裏,油菜芽已經冒了出來,嫩綠色零星點綴在田間。站起來、向前走上幾十米,又遇見了新鮮物件。
“這是農業氣象自動觀測站。”看記者疑惑,盛誠解釋道,“你可別小瞧這麼一個‘柱子’,它能夠對氣溫、濕度、風向、風速、雨量、氣壓、紅外溫度、日照、光合有效輻射等農田小氣候要素進行智慧觀測。以前種地要‘靠天吃飯’,現在發展現代農業,我們可以‘看天管理’。”
良田要豐産,管理很關鍵。
豐樂鎮地處江淮之間,洪澇、乾旱等農業氣象災害多發頻發。依託中國氣象局糧食安全智慧氣象服務試點,省氣象局農業氣象中心、合肥市氣象局與肥西縣豐樂鎮政府合作,實施了智慧農業氣象服務示範基地建設,打造智慧農業氣象業務服務體系,深度融入數字農業整體,為農業生産和糧食安全提供更高品質的氣象保障服務。
“在基礎數據採集端,我們觀測農田氣象的相關要素,安裝農田實景高清觀測、土壤水分、農田作物冠層內的溫濕小氣候觀測等設備;接入農業農村部門的蟲情測報、智慧性誘測報、孢子捕捉儀等設備數據,為農業氣象服務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在服務産品應用端,數字農業服務平臺設置氣象資訊模組,不僅顯示天氣實況數據、土壤墑情、延伸期預報、作物冠層梯度觀測數據,還展示田塊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農事活動適宜度預報、病蟲害氣象等級預報、農事建議提醒等服務産品,為智慧農業生産、調度提供便捷式、直通式氣象服務。”省農業氣象中心主任琚書存介紹。
據了解,就在一個月前,這塊田裏收上來的水稻,測産最高達到了1500斤,少則畝産也有1300多斤,畝均足足增産了10%以上。
美麗豐收圖景成為現實,離不開智慧氣象的助力。“今年7月中旬,水稻正處於揚花期,基地管理人員看到田裏缺水之後,就打電話給我,表達了開閘放水的灌溉需求,希望我能去跟河長辦協調。”盛誠回憶,“當時,我下意識打開了手機上的數字農業服務平臺,氣象資訊模組預報顯示未來3天有強降雨,雖然大家常用的天氣App顯示合肥沒雨,但這個氣象數據可精確到方圓1公里範圍。”
“多虧了精準的降雨預報,不僅節約了開閘放水的成本,而且避免了後期強降雨對田地帶來的影響。”盛誠説,氣象數據可以為農業生産提供更加全面、精準的決策支援。
眼下,更精準、更快捷、更智慧的氣象服務,正在融入每一塊農田,讓“知天而作”成為現實。
近年來,我省不斷加強農業生産氣象服務,提升糧食生産全過程氣象災害精細化預報能力。氣象部門依託天擎數算一體平臺,融合網格化氣象監測預報數據,研發小麥赤霉病、水稻高溫熱害等42個氣象影響預報及災害風險預警演算法;建成涉農數據融合、演算法持續迭代、産品智慧加工的農業氣象數字技術體系,開發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插件,開展高標準農田智慧灌溉、植保飛防、農機調度等5類場景式智慧氣象服務,助力更好守護江淮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