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張道平、齊盼盼/攝)
圖為馬鞍山好人鐘聞清(中)走進含山縣銅閘學校,開展“識草藥 做香囊 傳承中醫文化”主題實踐活動。(資料圖片)
(記者 徐旻昊 /攝)
圖為淩家灘墓地祭祀區航拍。(資料圖片)
浩浩長江自青藏高原跌宕而出,自西向東貫穿安徽,在江淮大地蜿蜒400多公里。江河奔騰,文明“潮”涌。幾千年來,“八百里皖江”年復一年地刷新歷史,留下一處處文明遺存。
潛水河畔,一座約10萬平方米的狹長山崗,四週溪流回紆,松竹蒼秀。從古至今,這裡都是適宜人類生息繁衍之地,這裡承載著千古文明。位於安慶潛山市王河鎮的薛家崗遺址,自1979年起先後進行6次發掘,出土文物3000多件。其中的十三孔石刀,不僅在國內是首次發現,在世界考古發掘成果中也是珍稀孤品。薛家崗遺址是一處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的古文化遺址,呈現出明顯區別於周圍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特徵,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原始文化的典型代表。同在潛山的,還有反映約10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史前文明的彭嶺文化遺址。距離薛家崗約40公里的安慶張四墩遺址,則傳遞了新石器時代先民的遠古文明。
人類活動的歷史究竟能追溯多遠?長江南岸一個小山洞裏的發現,將遠古人類活動的歷史向前推到距今230萬年。人字洞遺址位於蕪湖市繁昌區癩癡山南坡,是一處洞穴堆積,地質時代距今約256萬年至220萬年,是目前亞歐大陸已知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存。自1998年10月正式發掘,遺址先後進行11次系統發掘,人工石製品、人工骨製品,上萬件、上百種脊椎動物化石,對探討東亞人類起源、早期人類擴散、生存方式及早期人類演化的環境背景提供了重要實物。
浩蕩長江水在皖江太湖山地區遇巢湖,兩水交匯,孕育出一片生機之地——淩家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山傍水而居的淩家灘人在平靜祥和中,描畫出一段燦爛耀眼的漫長故事。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位於馬鞍山市含山縣的淩家灘是長江流域的核心遺址,自1987年以來,先後進行了13次發掘,除水稻、家畜等遺存外,發掘出土的1000多件精美玉器是最令人震撼的存在,其年代被確認為距今約5500年。作為長江中下游巢湖流域發現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淩家灘遺址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標誌性遺存。
與“北京猿人”“元謀猿人”齊名的“和縣猿人”遺址,靜靜地矗立在和縣汪家山北坡,為研究人類的起源和南北方古人類的共性與差異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煙墩山是5300年前人類居住遺址,對研究該地區的早期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義。
塵封數千年的歷史揭開神秘面紗,璀璨的遠古文明驚艷世人。如何讓來自遠古的文明故事得到更精彩的講述?皖江文化帶上的人們進行了多方探索:淩家灘建起了3.35平方公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辦文化論壇、融入節日民宿,淩家灘成為融遺址展示、考古研究、文化教育等多功能一體的研學旅行目的地,迎接著八方來客;薛家崗修建了遺址陳列館,遺址環境風貌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