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 > 

安徽:“中國製造”新勢力

發表于:2023-11-01 10:26  作者:汪國梁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汪影

我國的製造業門類非常齊全,現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過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佈局高端。高品質發展就要體現在這裡。任何時候中國都不能缺少製造業。

——2023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以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産業為代表的安徽製造業的崛起,是近年來“中國製造”版圖上令人矚目的現象。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帶來全球産業結構和佈局深度調整,中國製造業由大向強邁進。安徽加快建設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既是自身發展的時勢所趨,也是服務製造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

■堅持“科創+産業”“龍頭+配套”等行之有效的打法,做強做大新興産業;堅持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推動製造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安徽製造”前景可期、未來可待。

例外與巧合

大眾在合肥建設年産能35萬輛的電動汽車工廠;計劃在皖總投資超過230億元

作為最早與中國合作的外資車企,40年來,大眾汽車集團最高管理層中的兩位關鍵人物——監事會主席與管理董事會主席,極少同時出現在中國。

罕見的例外,發生在安徽。10月10日,大眾監事會主席潘師、管理董事會主席奧博穆率多名高管訪問安徽。這裡攸關大眾向新能源時代轉型的全球佈局:

大眾在合肥建設了年産能35萬輛的電動汽車工廠,今年底將正式投産。

大眾在德國總部之外,全球唯一的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採購中心,也建於合肥。

大眾還與皖企國軒高科合作,在合肥建設了其全球範圍內首個標準電芯工廠。

大眾計劃在皖總投資超過230億元。正如大眾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2023世界製造業大會上所宣佈的:“大眾安徽是我們的大本營。”

過去40年裏,大眾汽車集團以上汽大眾、一汽大眾為兩大支點,為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也收穫了中國汽車市場成長壯大的巨大紅利。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引領世界,成為全球電動汽車行業的“健身中心”。百年汽車工業大變革讓行業重新“洗牌”,大眾能否續寫榮光,取決於電動化轉型能否成功。

“重注”安徽,正是為轉型打造全球戰略支點。

巧合的是,當年中德雙方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上海大眾(現上汽大眾)合資協議,也是在10月10日——與大眾監事會主席、管理董事會主席一起造訪合肥是同一天。

歷史,選擇在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裏,翻開新的篇章。

時勢與使命

全球10%筆記型電腦、50%光伏玻璃在安徽生産,全國10%新能源汽車“安徽造”

對於世界及中國製造業而言,像大眾這樣跨國巨頭的戰略選擇,無疑具有強烈的風向標意義:安徽,“中國製造”版圖上正在崛起的新勢力,日益成為全球産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

“加快建設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作出的這一決策,準確把握了“安徽製造”的新方位、新型工業化的新內涵和世界製造業發展新趨勢,有著深厚的現實基礎和時代背景。

“安徽製造”的實力今非昔比。過去五年來,安徽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8%,增速位居全國第四。2022年全國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報告中,安徽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六。

全球10%的筆記型電腦、20%的液晶顯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安徽生産,全國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0%的新能源汽車是“安徽造”。

作為鏈條最長、覆蓋面最廣、經濟拉動能力最強的製造業行業,汽車産業是觀察製造業綜合實力的重要窗口,也是安徽重點打造的首位産業。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234.1萬輛,首次超過日本,躍居全球首位。“安徽造”在全國汽車出口總量中佔據1/4,為中國汽車産業的歷史性成就立下赫赫之功。

令人驚喜的是,安徽汽車産業還在以遠超全國整體的速度增長。今年1月至8月,安徽規模以上汽車業增加值增長43.2%,營業收入增長45.8%,利潤增長285.6%,增幅分別比全國高31.5個、34.9個和283.2個百分點。

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是安徽省委對於當前全省發展階段性特徵的論斷。製造業所發生的變化,是上述論斷的最佳注腳。積數十年之功,從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再到製造強省,安徽的躍升已到重要關口。

拉寬視野,中國工業、“中國製造”也處於由大而強的關鍵階段。世界範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産業結構和佈局深度調整。提升“中國製造”在産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需要加快高端化升級;提升生産效率、産品品質和綜合效益,需要加快智慧化改造;提升資源高效迴圈利用水準,需要加快綠色化轉型。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任務。

在經濟實現“總量居中、每人平均靠後”向“總量靠前、每人平均居中”的歷史性跨越後,安徽在全國經濟大盤中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理應通過自身製造業的由大變強,為中國工業、“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發揮更大作用。把握新型工業化的特徵,順應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趨勢,推動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既是安徽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服務全國發展大局的責任。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加快建設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是時勢所趨、使命所在。

眼光與打法

2012年到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年均增長20.4%,明顯高於同期地區生産總值增幅

得製造業者得天下。製造業發展史中隱藏著國家、地區興衰成敗的線索,圍繞先進製造業的競爭向來十分激烈。

儘管已經初綻鋒芒,但與粵、蘇、魯等傳統經濟強省相比,安徽製造業綜合實力仍有較大差距。固然有“發展落差就是發展空間”的説法,但市場經濟條件下,優質資源、要素總是天然地趨向發達地區,呈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後發趕超,建設製造強省,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眼光和打法。

眼光決定了從何處發力。新興産業爆發性強、發展空間大,且格局未定,不像許多成熟産業已經形成競爭壁壘。由小變大、由弱變強,必須抓住新興産業的發展機遇。近年來安徽製造業令人刮目相看,新興産業的快速成長是關鍵。2012年到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産業産值年均增長20.4%,明顯高於同期地區生産總值年均7.6%的增幅。

以新興産業為重點突破口、建設製造強省,一方面,需要在新能源汽車、積體電路、光伏等已經形成強大産業集群的領域持續發力,以鞏固和擴大已經取得的優勢;另一方面,還應在人工智慧、量子通信等産業超前佈局、搶佔先機,開闢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有眼光還要有辦法。培育壯大新興産業、發展先進製造業,安徽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打法,最具代表性的是“科創+産業”“龍頭+配套”。

“科創+産業”打法發揮了安徽科研資源豐富的優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落戶安徽數十年,是許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原産地”,但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難以通過産業化給地方經濟帶來真金白銀的好處。在科技成果産業化方面,安徽一度面臨“墻內開花墻外香”的尷尬。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硬科技”時代以及安徽産業結構的升級,中國科大、中國科學院合肥研究院曾經“高冷”的科研成果有了就地轉化為商業項目的産業基礎。安徽適時運用“科創+産業”打法,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支援。科大矽谷建設集“科創+産業”打法之大成,于去年6月啟動,在創新平臺、利益分配、投融資等方面政策支援力度極大。

“凡是大灣區有的政策,我們都要有;大灣區沒有的,我們也要有。”一位負責科大矽谷建設的領導幹部如此表態。

在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研發投入強度等衡量科技産業的關鍵指標上,安徽已是僅次於京滬粵蘇等一線諸強的存在。目前安徽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24家,在江蘇、廣東、上海、北京、浙江之後,居全國第六。2022年安徽研發投入強度為2.56%,在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之後,居全國第七。

科創特色鮮明的先進製造業企業批量涌現,對於研發、對於未來的重金投入,將為製造強省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龍頭+配套”打法把握了産業發展的內在邏輯。

産業界投資界津津樂道的引進京東方、長鑫存儲、蔚來等經典案例,都是“龍頭+配套”打法的代表作。引進一個在産業鏈上居於“鏈主”地位的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紛至遝來,進而形成産業集群。京東方自身在合肥累計投資近千億的同時,更帶動驅動晶片、基板玻璃、關鍵材料、高純化學品、偏光片等上下游企業超百家集聚,形成“從沙子到整機”的全産業鏈佈局。

類似的故事正在汽車行業續寫。汽車零部件數量以萬計。為加強生産協同性、降本增效,零部件企業往往跟著整車廠跑。産能巨大的整車工廠周邊,都會聚集大量零部件企業。大眾安徽吸引了38家供應商落地合肥,蔚來汽車已有120余家供應商在安徽佈局。

針對車規級晶片、“三電”等産業鏈核心環節,安徽優化招引政策,吸引優質零部件企業落戶。今年以來,已簽約、開工10億元以上汽車領域項目152個,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46個。

龍頭企業能夠以自身為中心吸引配套企業的集聚,反過來,配套企業的集聚讓産業生態更加完善,也會增強一個地區對龍頭企業的吸引力,形成良性迴圈。可以預見,在建設製造強省的過程中,“龍頭+配套”的打法,還將創造更多成功案例,寫下更多精彩的産業故事。

效率與底色

每年拿出10億元資金,實施“數字領航”連結、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區域數字化轉型等十大工程

製造業是否強大,不僅體現為擁有哪些産業、能夠造出哪些産品,也體現在生産組織方式上,體現在生産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上。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訪問日本,在一家汽車工廠聽到這裡每人平均年産汽車94輛後,意味深長地説,你們比中國最先進的長春一汽“多出93輛”,“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了”。

有引領時代的産業,也有引領時代的工廠。如今,作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中國有著眾多世界上最先進的工廠。

位於合肥經開區的聯寶工廠,是聯想集團最大的智慧計算設備研發和製造基地,每0.5秒下線一台筆記型電腦,高峰期産量佔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的1/8。通過部署30多個“工業4.0”柔性自動化和數字化應用案例,聯寶合肥工廠在每天處理8000筆客戶訂單,且80%都是單筆小于5台的定制化需求情形下,仍然實現了45%的勞動生産率提升。

今年初,聯寶工廠入選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與麥肯錫諮詢公司共同評選的全球“燈塔工廠”。“燈塔工廠”堪稱全球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的標桿,安徽已有4家入選,數量和山東並列第三,僅次於江蘇和廣東。

這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安徽製造業的顯著進步。

製造業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正催生“智造”新生態,數字化智慧化日益成為先進製造業的基本範式。同時,以“雙碳”目標為引領,綠色將成為未來製造業的鮮明底色。推動製造業綠色化,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瓶頸、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智慧製造在提升産業效率的同時能夠有效減碳降污,綠色製造則以較小的消耗和排放實現更大産出,兩者在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上能夠發揮疊加作用。

安徽以“智慧綠色”為製造強省建設的努力方向,正是積極順應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發展的大勢所趨。作為安徽致力打造的高能級全球製造業開放合作平臺,2023世界製造業大會主題從上一屆的“製造世界·創造美好”改為“智造世界·創造美好”。從“製造”到“智造”,一字之變,彰顯了安徽推動製造業升級的堅定意志。

在以數字化轉型促進製造業智慧化綠色化發展方面,安徽已出臺系統政策,每年拿出10億元資金,實施“數字領航”連結、中小企業數字化普及、區域數字化轉型等十大工程,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重點行業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模以下製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政企聯合打造的羚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截至9月入駐用戶超36.1萬,在推動中小企業降本增效和數字化轉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天然易於應用新技術、新模式的新興産業相比,傳統製造業特別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向智慧化綠色化的轉型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建材巨頭海螺集團、有色金屬巨頭銅陵有色、鋼鐵巨頭寶武馬鋼,在2022安徽製造業百強企業榜單上位列三甲。這些依然是一方産業支柱的超級“大塊頭”,能否走上智慧化綠色化轉型之路?與許多人固有印象中的粗放、灰頭土臉不同,“大塊頭”們正在變得越來越“靈巧”“乾淨”。

以海螺集團為例,在其位於蕪湖、世界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産基地內,載重百噸的礦車已實現無人駕駛,全車遍佈30個感測器,可精準辨認揚塵和一般障礙物。數字礦山精準調度、自動配礦,一土一石皆有所用,礦産資源利用率達到100%。水泥廠同時還是城市凈化器,利用水泥窯的高溫,處理了蕪湖市近一半的固體和危險廢物。

智慧化綠色化的目的,是讓生産變得更加高效、成本更低、排放和污染更少。除了一般性的技術改造支援政策之外,安徽還將農業領域的“畝産”概念引入工業領域,在全省開展“畝均論英雄”改革,以畝均營收、畝均稅收等指標對工業製造業企業進行評價,將要素資源向畝均綜合效益評價較高的優質企業傾斜,以此引導、倒逼製造業革新技術和生産模式,實現提質增效“添綠”。

更聰明的公司,更智慧的工廠,更清潔的生産。一場以“智慧”“綠色”為主題的製造革命,正在引領“安徽製造”的效率變革,重塑“安徽製造”的底色。

光榮與夢想

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光伏、積體電路等新興産業異軍突起,量子通信、空天資訊等未來産業嶄露鋒芒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18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

安徽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艘輪船,是近代中國工業製造業的發祥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從篳路藍縷、胼手胝足建起號稱“江南一枝花”的馬鋼,到銅陵有色建成第一座銅礦、第一座銅冶煉廠;從改革開放初期家電産業的蓬勃興起,到上世紀90年代奇瑞汽車一鳴驚人,成為民族工業的驕傲;從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光伏、積體電路等新興産業異軍突起,到量子通信、空天資訊等未來産業嶄露鋒芒……“安徽製造”于一窮二白中起步,歷數十載艱辛努力,書寫了激蕩人心的“蝶變”華章。

“中國製造”正由大變強。加快建設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承載著安徽對於製造強國的歷史擔當,寄託著江淮兒女孜孜以求的百年夢想。

傳統産業脫胎換骨,新興産業強筋壯骨。

蕪湖港內,整裝待發的奇瑞汽車,不斷刷新著中國汽車品牌出口的紀錄。

合肥北站,中歐班列載運的主要貨物,已從最初的輕工産品、工業半成品,轉變為光伏組件、液晶顯示屏、機器人部件等高技術、高附加值産品。

宣城、池州這樣的“小清新”城市,也會誕生華晟新能源這樣的百億估值“獨角獸”,也會在“高大上”的半導體産業中佔據一席之地。

“家電之都”“IC之都”“新能源汽車之都”“光伏之都”……每一個標簽,都蘊藏著一段傳奇,都凝聚著一顆雄心。

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始終以正確的眼光和打法,推動製造業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安徽製造”,正在踏上一段新的攀升之路。

智慧綠色的製造強省,前景可期,未來可待。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