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巢湖西北岸的十八聯圩濕地,總面積達27.6平方公里,水草豐沛,綠意盎然,飛鳥靈動多姿,魚蝦成群結隊。濕地治理是巢湖綜合治理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合肥全面建成總面積100平方公里的環巢湖十大濕地,修復恢復濕地面積6.5萬畝。十大濕地“串珠成鏈”,形成國內領先的環湖泊濕地群。去年,合肥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
安徽生態環境優美,承擔著區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和生態屏障的重任,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提出,大力實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加快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為此,我省將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監管力度,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繪出美麗安徽新畫卷,讓江淮大地更加多姿多彩。
大自然毫不吝嗇地厚愛安徽這片土地。在14.01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裏,淮北平原一馬平川、江淮丘陵河湖縱橫、皖南山區層巒疊嶂,豐富的自然資源,是我們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優勢。
綠色是大自然的底色。近年來,我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開展“綠美江淮”行動,推進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西大別山區、皖南—浙西—浙南綠色生態屏障“四廊兩屏”建設及長江保護修復、巢湖綜合治理,推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穩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江淮大地生機盎然。林長制改革是我省生態建設領域的一項創舉。我省建立了以黨政領導責任制為核心的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確保一山一坡、一園一林都有專員專管、責任到人。全省5.2萬餘名各級林長護綠、增綠、管綠、用綠、活綠。2012年以來,我省實施“四旁四邊四創”國土綠化、“四廊兩屏”建設等重大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430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7.53%增長至30.22%。
深化示範引領,守護青山綠水。三輪試點、10餘年探索,新安江流域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以來,新安江水質連年達到補償條件,每年向千島湖輸送近70億立方米天然飲用水。今年6月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同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保護補償樣板區協議》,試點工作迎來新的飛躍。
夯實生態本底,需要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優化生産、生活、生態空間。2012年以來,我省劃定耕地8115萬畝、永久基本農田7145萬畝、生態保護紅線2943萬畝、城鎮開發邊界1223萬畝,初步構建“一心兩屏四廊多點”的生態空間格局。
開展生態修復,築牢生態屏障,功在青山綠水,事關民生福祉。根據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部署,我省將大力實施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新一輪提升工程。新一輪提升工程如何推進?我省明確,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新一輪巢湖綜合治理工程,支援馬鞍山積極探索資源型城市高品質發展之路,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實施江豚、揚子鱷等長江珍稀瀕危物種拯救行動,高標準建設合肥駱崗公園,合力推進皖浙贛共同打造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示範區,使長江(安徽)經濟帶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生態保護修復重在“系統”二字,需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省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我省將堅持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加快實施“四廊兩屏”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謀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強化河湖長制,持續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加強濕地保護修復和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切實維護生態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