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桐城市大關鎮老206國道木橋河至工業園區路段百餘盞太陽能路燈悄然亮起,其中,紅色中國結樣式的景觀燈格外亮眼,小鎮夜晚從亮起來變得靚起來。
木橋河路段是通往鎮區的主幹道,以前,鄉鎮入口處沒有燈火,群眾夜裏進入鎮區都會覺得不習慣,大關鎮緊盯民生實事,著力實施道路亮化工程,切實改善群眾出行條件,為來往行人、車輛夜間照明保駕護航。
但是,僅僅有亮還不夠。“入口節點是鄉鎮的‘門面’,承擔著展現鄉鎮形象的重要作用。我鎮結合人居環境整治要求,在路燈外觀上做‘美’文章。中國結式造型燈,美觀大氣,寓意好,紅色燈光喜慶,也能展現大關人民喜迎八方來客的熱情。”大關鎮城建分局負責人錢偉介紹。
一盞路燈,兼顧了亮化與美化,大關的夜色正從被看見向被記住轉變。
近年來,大關鎮把開展農村基礎設施提升、人居環境整治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在群眾關心的民生工程建設上,下足繡花功夫,做好精細文章,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走進小關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點虎頭組,入口處兩側的文化墻引人注目。一側是崇儉尚德、倡導移風易俗的宣傳墻畫,另一側的展板上記錄了虎頭組的組情組貌及人居環境整治成果,其中,虎頭組“下馬石”的故事被著重介紹。只要是從該路口進入虎頭組的人,一下子便能從這兩面墻上“採集”到虎頭組的紅色基因。
“小關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在虎頭組人居環境整治中,我們注重挖掘本地文化,‘下馬石’故事主要講述的是群眾捐贈自家馬匹支援紅軍,我們將其整理展示,也是傳承紅色記憶。”小關村黨總支書記霍林説道。
虎頭組人居環境整治雖是到村項目,但是虎頭組村民沒有“站著看”,從門前三包到捐款捐物,村民用自己的方式將“下馬石”的故事續寫。
如今,進組文化墻顯然成了虎頭組的“名片”,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村組文化氛圍也日漸濃厚,美麗鄉村,既有面子,又有裏子。
惠民工程的品質直接影響群眾的幸福指數,下一步,大關鎮將持續推動惠民工程提質增效,打好組合拳,推動鄉村顏值內涵雙提升,讓民生工程真正變成民心工程。(文/胡聖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