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圍繞全力拼經濟,今年以來,抓産業、促改革、重實幹的實踐,在江淮大地處處可見。今起本報推出“開局之年看經濟”系列報道,通過記者在基層一線採訪調研的觀察和分析,反映當前經濟運作新現象新趨勢,呈現各地各部門推動經濟運作持續回升向好的生動實踐。
盛夏江淮,創新潮涌。
前不久,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體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産教研融合研究院”揭牌。目前,全省已建、在建、擬建國家大科學裝置12個,高居科創塔尖的“國之重器”總數位居全國前列,全省人才總量突破1100萬,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5萬家,區域創新能力躍升至全國第7位,連續11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隨著創新“第一動力”的加速推進,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産總值23073億元,同比增長6.1%,總量躋身全國省份前十。統計數據顯示,全省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主要指標逐步改善,展現出較強的發展韌性。
如今,在創新加持下,安徽高品質發展能級躍升,品牌提升,影響擴大,信心倍增……
從“高原”到“群峰”
—以“高端平臺”綻放“原創成果”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八月合肥,荷香瀰漫。董鋪湖畔,網紅“科學島”靜臥碧波之中。這裡是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所在地。4月12日21時,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電漿體運作403秒。這對探索未來的聚變堆前沿物理問題,提升核聚變能源經濟性、可行性,加快實現聚變發電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始終心懷‘國之大者’,視創新如生命,構建國字號平臺,全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省發改委有關工作人員説。
今年以來,安徽省加速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更加注重一流創新平臺建設,推動原始創新加速由“高原”向“高峰”,再向“群峰”蝶變。
推動原始創新,合肥當仁不讓。2017年,合肥迎來歷史性機遇,繼上海之後成為第二個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城市。至此,合肥責任加碼:聚焦能源、資訊、生命、環境四大領域,著重建設國家實驗室、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臺、一批産業創新轉化平臺、“雙一流”大學和學科。
安徽創新,合肥並非一枝獨秀。7月12日,蕪湖奇瑞新能源二期工廠,中國首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鋁基輕量化平臺亮相,其首款産品奇瑞eQ7首臺量産車下線。為重點解決“卡脖子”技術,奇瑞成立了50個研發技術委員會、12個製造技術委員會,5年內將投入超過1000億元,全力攻克平臺架構、三電、智慧駕駛、智雲平臺、生態夥伴等15項重大技術難題。
目前,蕪湖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總數532家,其中新型研發機構數佔全省四分之一。蕪湖正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為抓手,佈局建設哈特機器人研究院等56個重點研發創新平臺,全力推進安徽創新中心建設。
引領全省看合肥。如今,合肥深空探測、認知智慧、高端壓縮機及系統技術、電磁資訊控制及效應、火災安全、電能高效高質轉化獲批全國重點實驗室,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在全國首個掛牌,設立總規模300億元引導基金的“科大矽谷”和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啟動建設,匯聚世界創新力量,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目前,合肥人工智慧等科學中心六大研究院佈局組建,建成各類國字號創新平臺共計100余家。
在“擼起袖子加油幹”中,安徽原始創新正迎來“群峰”效應。
從“招賢”到“育能”
—以“第一資源”構築“第一動力”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合肥市科技局局長范進告訴記者,推動科技創新,核心是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讓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培養更多更高品質的卓越工程師。
黨的二十大後,安徽省加速人才強省建設,從“招賢”到“育能”,多管齊下構築創新“第一動力”。
近日,奇瑞集團2023年校招首批700余名大學生從全國各地來到蕪湖入職報到。今年以來,奇瑞集團校招大學生總數突破3000人,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地處長三角腹地的蕪湖,面對周邊大城市人才“虹吸”挑戰,在全省率先組建人才發展集團,大力實施“紫雲英人才計劃”,構建“引育用留”協同發力機制,制定18條具體舉措,形成辨識度高、含金量足、吸引力強的人才政策體系,全力打造“創業蕪優”之城。
在合肥,人才一直是最寶貴的資源。早上7點多,山西姑娘張楠從出租屋出發,坐上地鐵,再騎兩三分鐘單車就到公司。“這座城市非常用心留住人才,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作為“合肥請您來”活動中首個簽約的畢業生,張楠很開心來到這座“養人之城”工作。今年5月,合肥向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發出“青春之約”,一次性拿出20萬個崗位,誠邀高校應屆畢業生加盟合肥。
合肥堪稱向“智”借“力”的楷模。自上世紀迎接中科大“南遷”,到如今大學與城市“雙向奔赴”,2012年以來,合肥與中國科大、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哈工大等大院大所大學累計共建新型研發機構44家,累計孵化高科技企業近1300戶,共集聚海內外研發人員5000余人,探索出“協同創新、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科創路徑。
人才以用為本。安徽省加大探索用平臺和産業集聚人才。目前,合肥已培育量子資訊、聚變能源、深空探測“三大支柱”,集聚創新人才超7000人。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三大國家戰新産業集群集聚人才超10萬人。如今,合肥市各類人才總量超200萬人,其中經認定的高層次人才1.5萬人,在合肥服務院士有138位,連續5年入圍“魅力中國——外國專家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
7月7日,安徽聚焦“第一資源”,召開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大會。
“我們努力在鍛造一流人才隊伍上,在打造一流人才平臺上,在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産業鏈深度融合上,在營造一流人才生態上,走在前列。”合肥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局長張旭生告訴記者。
從“集群”到“集優”
—以“産業創新”推動“結構優化”
引育一流人才,加速科技創新,旨在賦能産業創新,推動産業結構由“集群”向“集優”蝶變,讓優勢産業加速“燎原”江淮大地。
國際陸港、鐵路貨運物流中心、糧食物流和應急保障中心、區域電商快遞分撥中心、多溫層冷鏈加工物流中心、車聯網與綠色物流中心……在創新大潮奔涌中,以“一港十中心”為框架的千億元級黃淮海智慧物流産業基地,正在宿州市鋪開畫卷。
今年以來,宿州市加速産業創新,加速構建數字化、智慧化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從“田間”到“餐桌”無縫化現代農産品冷鏈物流網路建設,共建長三角3小時鮮活農産品物流圈。
“智慧物流産業的興起,將帶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推動雲計算、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5G産業及場景應用等新領域加速佈局和建設,激發經濟提速、産業提檔新動能。”宿州市埇橋區政府負責人説。
作為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重要成員,蚌埠市産業創新推動産業結構升級的“風景”,同樣燦若夏花。
走進蚌埠市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人駐足。
“我們的産品被廣泛應用於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晶片、5G覆銅板等領域,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隱形冠軍’。”公司董事長蔣學鑫説,得益於細分領域的技術創新,企業生産的鋰電用勃姆石出貨量和市場佔有率位列全球前列,成為皖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
今年上半年,蚌埠市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764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94家,均居全省第5位。
工業機器人、航空模擬駕駛艙、輕型通用飛機、模擬軌道列車……蕪湖産業創新館內,130余家企業的470余件代表性産品令人目不暇接,參觀者在這裡可近距離感受蕪湖産業創新成果。
近年來,蕪湖著眼未來培育主導産業,打造新興産業集群,加快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成功培育出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微電子、軌道交通、通用航空、現代農機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其中,“低空經濟”賽道擁有通用整機、無人機、發動機、航電系統、航空維修等鏈上企業近200家,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産業發展集聚區集聚優勢産業鏈企業220余家,年産值突破300億元。
如今的合肥,産業創新正引來優勢産業“春色滿園關不住”。隨著科創全域開花,合肥顯示、光伏、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智慧家居、高端裝備製造六大産業産值超過千億元,高新技術産業佔比近六成,對經濟貢獻率超過80%,擁有“燈塔工廠”4家。
優勢産業的集聚,讓合肥新型顯示、積體電路、人工智慧3個産業入選首批國家級戰新産業集群,智慧語音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為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孕育出量子資訊、核聚變、空天資訊等一大批未來産業,合肥市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工作連續5年獲國務院表彰。
“全力打造新一代資訊技術、汽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新材料4個萬億級産業,建設智慧家電、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10個超千億級産業,特別是聚焦打造汽車‘首位産業’,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努力讓更多‘頂天立地’的高科技轉化為‘鋪天蓋地’的生産力,讓更多‘科技之花’結出‘産業之果’。”6月21日,安徽省召開新能源汽車産業集群建設推進大會,加快構建體現安徽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在“集群”到“集優”質變中,目前全省已形成積體電路、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光伏、新型顯示等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戰新産業産值佔規上工業産值比重41.6%。
從“很好”到“更好”
—以“積極作為”優化“創新生態”
激發“第一生産力”,滋養“第一資源”,澎湃“第一動力”,推動“産業創新”,説到底是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生態的持續優化,而這關鍵在於黨委、政府的積極作為。
八月的界首,萬木蔥蘢。走進西城科技園內的安徽雲龍糧機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記者見到可一鍵遙控的舉昇平臺、無人值守的智慧化扦樣機正源源不斷“走”下生産線。
“我們以全域創新理念為引領,提出‘市委即科創委、城市即科創城、界首即高新區’的創新驅動發展組織模式,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推動高品質發展。”界首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説。創新生態優化,讓界首市在2022年“中國創新百強縣”榜單中,以全國第71位、安徽省第4位的排序獲得點讚。
優良的發展環境,決定優良的創新生態。而發展環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今年以來,安徽加快建設和完善科技創新治理體系,持續深化政策和制度創新,加速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
今年6月下旬,安徽科技大市場蚌埠市場正式啟動運營。當天,簽約進駐6家服務機構,發佈5項優質可産業化成果,現場組織相關政府部門、産業園區、科技型企業、科技仲介、投融資機構開展供需對接。
“我們將緊緊圍繞蚌埠市各類創新主體需求,發揮平臺優勢,大力開展科技招商、供需對接、科技金融、場景推廣等工作,吸引更多優質科技創新資源向蚌埠匯聚,積極推動蚌埠市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産業發展。”安徽科技大市場蚌埠市場相關負責人説。
積極作為,需要各級黨委、政府保持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定力,不斷提升精準研判與高效執行的能力。
從談判到簽約用時23天,從簽約到開工用時42天,280天建成280萬平方米,不到10個月整車下線、5個月産值過百億元……比亞迪合肥基地的“合肥速度”,便是最有力的佐證。
為進一步促進“創新鏈、人才鏈、産業鏈”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政府“積極作為”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引導作用,去年5月,合肥出臺《合肥市進一步加強科技成果轉化若干措施(試行)》。
“在成果發現、評價、轉化、應用多個環節打好組合拳,暢通成果轉化‘最後一米’。”范進介紹,目前合肥已組建5個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對接和服務高校院所。
近年來,安徽省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持續向縱深推進。合肥在全國率先出臺科技創新條例,從法治層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建立科研人員參加活動負面清單,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乾制”,為科研人員“鬆綁減負”;採用“揭榜挂帥”科研項目立項和實施方式,著力解決重點領域難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強化政策、資金引導,最大限度引導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隨著科技體制改革深入,安徽正在多元化科技投入、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管理、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為全國探索出一條新路。目前,“地方深度參與國家基礎研發投入機制”等一系列改革舉措被國務院在全國推廣。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奮進新征程,創新潮涌安徽,七千萬江淮兒女正乘風破浪,奮力譜寫更加壯麗的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