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頭條要聞 > 

安徽力推“小田並大田”改革,生産效率效益提升明顯

發表于:2023-07-13 11:37  作者:任俊錳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唐義瑞

張鋒到村裏工作後,時時關注關於“三農”問題的文件。今年,他特別有幹勁,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總結地方‘小田並大田’等經驗,探索在農民自願前提下,結合農田建設、土地整治逐步解決細碎化問題。”今年4月,《安徽省“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公佈,方案明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整村、整鄉(鎮)乃至整縣推進“小田變大田”改造試點。到2025年,累計改造面積由1460萬畝擴大到3000萬畝。

張鋒是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五溝鎮廟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2021年,他們村裏就開始試驗、實踐“小田並大田”工作。兩年前,他根本想不到,村裏的探索能得到中央和省裏的肯定和支援。

其實,廟前村的“小田並大田”改革還不是最早的。在安徽宿州泗縣,較早開始探索“一戶一塊田”,即將村民散落的多塊田變成集中的一塊大田,目前縣裏已有117個村的36.2萬畝地變“大”;早在2010年,亳州市蒙城縣群眾自發互換土地,目前“戶均一塊田”改革的土地佔耕地總面積76.6%,並基於此探索了“一村兩作區”模式,種地農戶在自種耕作區耕種,種植大戶在流轉耕作區經營。另外,皖南的馬鞍山組建“農田四變”專班,創新實施小田變大田、閒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的“農田四變”行動,實現種糧規模化、機械化、優質化。

不過,廟前村的“小田並大田”改革也有先進之處——“咱村只有一塊田。”張鋒驕傲地説,這塊田是一塊1萬畝的高標準農田,由全村6524塊平均面積不足2畝的“巴掌田”整合而成。改革前,全村共有耕地面積1.1萬畝、每人平均耕地約2畝,每戶平均有7塊“細碎田”,最多一戶達12塊,村裏的青壯年幾乎都在外打工,“誰來種地”在村裏一度是個難題。

記者實地走訪廟前村,看看這塊由小田並起來的大田。

決定

2021年4月的一個晚上,廟前村一場動員會開到深夜——就一個議題,村裏要小田並大田,幹不幹?當天白天,張鋒帶著村裏的村民組長、老黨員等20來人,去附近一個村民組學習考察“一戶一塊田”試驗,村民組通過自發的土地整合集中連片,有了一塊20多畝的大田,一天就能完成耕種,而以前零散耕種同一片區域,需要兩三天。

動員會一時難下結論,村民代表們便回家徵求村民意見。一個多月後,廟前村1000多戶村民意見被收集起來,最終85%的村民同意改革,而15%的村民持保留意見。

改革有群眾基礎,但剩下的15%怎麼辦?繼續學習先進經驗,統一思想,為此,張鋒租了一輛大巴,載著村裏40多人,前往亳州、阜陽學習“小田並大田”具體做法、經驗等。

總會有村民來問:“小田並大田,可有什麼文件嗎?”畢竟,單幹了40多年,一下子要把田集中到一塊,很多人並不適應。張鋒解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説得清楚,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這是改革的底線;村裏年輕人少,土地産出少且細碎,有些土地都沒人種了,村子要發展,不得不改革,不得不想方設法調動大家積極性。

為了推進改革,村裏開會多達幾十次,有時候開會到深夜。最後村民一致認為,要幹,可以幹!2021年7月,1370個鮮紅指印集齊,廟前村全部村民同意“小田並大田”,同月,廟前村拿下2021年安徽省唯一一個高標準農田示範園建設項目。

新變

零碎土地被整合之後,建設高標準農田水到渠成。按原計劃,廟前村打算在建好高標準農田後重新為村民分地,實現“一戶一塊田”。想不到,高標準農田很快吸引來市場的關注。中化現代農業安徽有限公司被引薦到村裏,這家公司有意整體承包該村土地。市場力量的參與,直接促成“一戶一塊田”升級為“一村一塊田”。

中化現代農業公司濉溪技術服務中心農藝師時強強告訴記者,公司進一步整合全村土地,打造優質糧源基地,並根據農産品訂單佈局農田種植品種和過程管理等。“一村一塊田”很快就有了直觀收益——2021年9月中化現代農業公司和村裏簽下5年合同,整體流轉近萬畝高標準農田,村民每年可獲得1000元/畝的租金,畝均租金相比之前增加400元。

土地租金增加只是一方面,農田增産增收更讓村民們高興。

對於分包土地的11位種糧大戶,農業公司統一了土地組織、種植方案、機械作業、品牌打造等環節,還開發了供農戶免費使用的手機App,可實時查詢莊稼的水、肥和病蟲害情況。“小田並大田”後的第一季,村裏示範農田的小麥畝均産量為1300多斤,比以前技術最好的種植大戶的産出還要高出近三成。以前,谷賤傷農的情況難以避免,現在,種子還沒下地,銷售訂單就已簽好。另外,小田成了大田後,耕種管收等環節畝均節約300元以上,收割時間也明顯縮短了。農業公司收益也提高了,規模化生産給公司帶來了品牌溢價。

2022年,小田並大田不過一年多,廟前村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2萬元,分別高於安徽省、淮北市平均水準11個、25個百分點。

老百姓增收了,村集體經濟也壯大了。

以前,廟前村村集體經濟收入滿打滿算不足5萬元,其中還包括村委會將老村部出租給幼兒園每年獲得的1.5萬元租金。但村裏支出卻不少,尤其水利設施一項花費巨大,這是張鋒的苦澀回憶——原來村裏的溝渠年久失修,又被村民填土用於農業生産,時常導致秋季水澇、收成不佳,為此只能秋季找挖掘機挖土,及時放水,減少損失,夏季再回填,不然農機進不了地。張鋒算過一筆賬,單單挖溝和填溝一年就要花費8萬元。如今,村裏農田已實現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早沒了旱澇之憂,更讓人驚訝的是,“一村一塊田”改革後,該村“長出”747畝農田,其主要來自小田之間壘起的田埂和復墾撂荒的土地。

從農田中解放的勞動力參與到復墾廢塘棄坑,同時參與特色種植、魚塘養殖、農産品加工等多種産業。2022年7月,廟前村香油廠投産,目前已有10多名工人,每人每月工資3000多元,主要産品為香油、麻醬、芝麻鹽等,目前正以禮盒形式向外推廣銷售。廟前村道路栽種了約1.6萬棵刺槐,每年四五月,槐花可用來蒸菜或炒蛋,現在村裏還準備建設冷藏庫,常年銷售真空包裝的槐花相關産品。今年,路邊還種上黃花菜,還準備自種100多畝芝麻。此外,村裏的塑膠大棚、稻田養蝦以及魚塘今年也將産生收益。

2022年,廟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1萬元,今年肯定還會更多。

村莊治理也隨之一變。今年79歲的孫中言是村裏的老生産隊長,他回憶,以前每年農忙時,幾乎天天都有各類糾紛和口角。現在,村民的土地變成賬本上的數字,地界矛盾不復存在,“數字田地”正在濉溪各鎮推廣。

廟前村成了明星村。

未來

2023年春節前,廟前村召開黨員大會,張鋒向大家彙報了村裏集體收入情況。當天,村委會為每位60歲以上老黨員發放了一件保暖大衣;給65周歲以上村民送了2斤香油,還為他們買了保險……村裏還拿出資金,整修道路、加裝路燈、美化民宅、垃圾分類,村委會門口建了小廣場,傍晚不少村民喜歡來遛遛彎、跳跳舞,還有人在廣場擺攤。

張鋒説,村里正謀劃新一輪經濟發展計劃,要在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帶動更多村民創收——村裏已經成立合作社,委託中化現代農業公司託管了1000多畝地,這些土地是房前屋後“菜園子地”,無法進行機械化作業,因此由村合作社兜底。可別小看這些房前屋後的土地,以村民參與採摘的200多畝花生為例,用工高峰時一天需200多人,採摘花生的工錢為0.5元/斤,前後20多天時間內,每人平均收入超2000元。

去年底,廟前村委託安徽一家設計院完成10年整體規劃。其中一項是村莊合併,因為空心村現象導致閒置宅基地增多,集中後騰出的建設用地可進入市場創收,村裏可用這些收益為村民重新建房。這既是中央一號文件鼓勵探索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嘗試,也是在實踐《安徽省“小田變大田”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到的“推進失去居住功能或功能萎縮的空心村合併”。村裏還將建設大食堂,免費為60歲以上老人提供飯菜。張鋒自豪地表示,食堂能用上村裏自己大棚的蔬菜、香油廠的香油以及稻田裏的米和蝦。

張鋒覺得,這就是他心目中的小康生活。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