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一段跨越三省一千七百多公里距離、六百多年時間的文脈傳承——“滁、寧、安”文旅,尋根明中都

發表于:2023-06-09 10:48  作者:羅寶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滁州、南京、安順三地,地處安徽、江蘇、貴州,卻因一段明文化而淵源深厚、血脈情濃。日前,一場跨越了1700多公里距離和600多年時光的文化探尋網路主題活動在滁州舉辦,促進文旅交流交融,探討史跡、文物、文獻的發掘整理、保護利用。山川共情、文脈同源,三地努力在新時代用貫通的古今文脈滋養城市文化內核,促進三地經濟文化社群交流融合。

千里“文脈”一“明”牽

興于滁州鳳陽,定都南京,派30萬大軍遠征雲貴,在安順一帶屯兵駐墾,“調北填南”……明太祖朱元璋600多年前的一番操作,讓滁州、南京、安順三地結下不解之緣,直至今日仍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並因山川共情、文脈同源,而在新時代找到了文化交流合作的契機,實現文化的共護、共揚、共用。

5月26日,在瑯琊山腳下的南京太仆寺,由南京市委網信辦、安順市委網信辦、滁州市委宣傳部、滁州市委網信辦聯合主辦的“山川共情 文脈同源”寧滁安三地文化探尋網路主題活動啟動,三市相關領導、明史專家、高校學者、作家學者代表以及網路大V和媒體代表濟濟一堂。配樂朗誦朱元璋的《感舊記》,古風舞蹈《踏歌行》,古詩朗誦王陽明的《龍潭夜坐》和《寄滁陽諸生》……充滿明朝IP的精彩表演再現了600年前的大明風華。

南京號稱“六朝古都”,是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大一統的都城矗立在明代,由朱元璋把南京的城建史、都城史推向了空前的高峰,同時實現了長江淮河地區經濟、文化的有機融合和共同提高。鳳陽—滁州—南京是朱元璋實現明朝一統天下的三大重要支點。

安順的屯堡文化,則是明文化的“活化石”。明洪武十四年 (西元1381年),傅友德、沐英、藍玉率領三十萬大軍遠征雲貴,並在當地屯兵駐墾,“祖上大明鳳陽府”“來自南京柳樹灣”,是安順屯堡人的身份認同。滁州是明王朝的肇始地,也是明文化發祥地。從王陽明安順的龍場悟道,到滁州豐山腳下“致良知”學説的最終成型,更是在文化上密切了兩地的內在聯繫。

寧滁安三地聯繫如此緊密,脈絡如此清楚,文化上、心理上的認同感、歸屬感自然更為強烈。“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南京、滁州和安順血脈相連,文化相親,此次三地共同策劃這場網路傳播和文化交流活動,希望提升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開展遺産保護和活化利用,進行品牌塑造和文旅融合,更好地挖掘、共用優勢文化資源,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出三地的文化力量。”滁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王連俠説。

文化發掘一家親

“從1381年自江淮來到屯堡,600多年的時間過去,屯堡人仍説著朱元璋時代的普通話,穿馬皇后時代的繡花鞋,住在有江南圖案的房子裏……”貴州省文聯副主席、安順市知聯會會長、中國起源地智庫專家姚曉英形象地解釋了貴州安順屯堡文化的特點。

安順屯堡文化係明代從江南隨軍或經商到滇、黔的軍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遺存。隨著歲月的變遷,安順一帶的屯堡人仍奇跡般地保存著600年前江南人的生活習俗,其民居、服飾、飲食、語言、風俗,以及生産生活方式,富含600年前的文化因子。在屯堡老街上行走的女子們,尖頭鞋上裝飾的是精美的刺繡,別具一格的“鳳陽頭”上,點綴著銀質的髮簪,行走間,身後左右搖甩的絲頭繫腰,為黔中小鎮增添了一抹江南水鄉的風情。貴州《安順府志》有這樣的記載,“婦女以銀索綰髻,分三綹,長簪大環,皆鳳陽粧也”。明確説明瞭屯堡婦女的裝束是朱元璋老家鳳陽漢族婦女的正統裝束,這一身奇異的靚裝還為屯堡人惹來了“鳳頭笄”“鳳頭雞”“鳳頭苗”等稱謂。

在姚曉英看來,今天的安順屯堡就是一個來自明代衛所的什錦博物館。客家文化在地生長得益於民俗文化的滋養,家國情懷、家國擔當則是屯堡人毫不動搖堅守的理由,己身長做戍國人,自把異鄉認故鄉。

如今,屯堡正被打造成貴州省文旅融合示範區之一,近年來舉辦了“騎行去明朝”“我從明朝來”鳳陽漢裝主題攝影展等活動,並在鳳陽博物館展出。2020年10月,鳳陽縣與安順平壩共同在天龍屯堡古鎮舉辦“接你回家·回望中都”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地一家人在跨越了600多年後再次團聚。

“屯堡文化具有歷史學的意義、民族學的意義、民俗文化學的意義。”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貴州省文史館榮譽館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毛佩琦告訴記者,從屯堡文化可以看到活的歷史,反映了不同民族和諧相處共同建設、生活的史實,同時,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存在,如何融入現代文明繼續發展前行值得思考。

尋根之旅意蘊長

在5月26日下午舉辦的寧滁安三地文化交流研討會上,毛佩琦、邵磊、姚曉英、何春銀、張祥林等明史研究領域的專家分別作了《關山邈遠,血脈情濃》《明文化研究把我們聯繫在一起》《安順屯堡,家國600年——來自中世紀的江淮余韻如何在貴州山地寨生》《明文化:圍繞一座城,研究一個人,講透一首詩》《淺析寧滁安三地歷史文脈共融之特點》等主題分享,從不同角度探討了明文化以及在寧滁安三地歷史文脈中的融合。

在隨後進行的短短3天的線下采風及明文化考察活動中,從滁州龍潭、南京太仆寺、豐樂亭、瑯琊山、醉翁亭、明光躍龍岡、鳳陽明皇陵、明中都、定遠池河太平橋,到南京明孝陵、明城墻,眾多景點和古跡以明文化相串聯,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中都城(明皇陵)—明城墻(明孝陵)—安順屯堡,形成了一條悠遠而又悠長的明代歷史文化走廊,擦亮它,讓明文化的光輝輝映世界,寧滁安三地責無旁貸。”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滁州市作家協會主席賈鴻彬説。

“三地歷史文脈中形成了以南都為中心、帝鄉畿輔為自豪的明皇文化;群體移民、遷客流寓,形成南北融合的地域風景;崇文重教,重視科第與教化並行的儒學風氣;崇尚山水林泉,寓景寄情的詩性表現等共同特徵,相因相陳,同中有異,構成了明文化走廊中豐富多彩的篇章。”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祥林對記者説,三地的明代人文遺産中,尚有諸多有價值的史跡、文物、文獻有待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加以弘揚可在新時代實現古今文脈與城市靈魂的溝通,促進三地經濟文化社群更廣泛深入的融合。

“此次活動展示了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親密、血脈相連的氛圍,也展現了共同保護挖掘寶貴歷史文化遺産的志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感。”在毛佩琦看來,這不僅是一次尋根之旅,也是文化繼承發揚之旅、團結奮進之旅,對更好建設當代社會有積極意義。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