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鄉鎮 > 

黟縣柯村鎮:和美鄉村處處景,鄉村振興正當時

發表于:2023-04-17 16:59  作者:胡流香  來源:中國網韻動安徽  責任編輯:陳紫芊

溪水潺潺、青石小路、悠悠鄉愁,行走在獨具韻味的三合村傳統村落中,“黛瓦粉墻彰古道,吳風楚韻育儒賢。勤讀勤墾民情厚,亦貿亦農家業延。”這樣一幅場景或許已經打動了許多人的心扉。如此美景,並非遙不可及。在黟縣柯村鎮三合村傳統村落保留有大量古樸的徽派古建築,它們印刻著歲月的痕跡,是文化的承載,是鄉愁的慰藉。這裡的一磚一瓦述説著歷史,一石一木承載著鄉愁。  

三合村位於柯村鎮東北方向,漩溪河下段,距鎮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13個自然村。全村257戶、868人口,沿漩溪河分佈,全線長11千米,與石臺縣交界。全村總面積3.4萬畝,山場面積2.8萬畝,耕地面積476畝,茶園1146畝。三合村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山區村落,有革命遺址皖南紅軍醫院分院坐落孫下村中,有縣級文物保護重點單位—漩溪塔,建於清乾隆年間,現已得到保護修繕,並對外開放。厚重的歷史與新時代的光芒在這裡交相輝映,有著幾百年曆史的古村落煥發出別樣的精彩,處處透著和諧美滿的幸福味道。  

革命遺址皖南紅軍醫院分院坐落于孫下村中,1934年8月,柯村暴動成功後,在石埭新棚建立了皖南紅軍總醫院,下設孫村、王村老山兩個分院,屬皖南蘇維埃政府的下屬機構。醫院建立之初,收治紅軍遊擊隊傷員30多人。方志敏率領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在柯村休整時,收治傷員300多人,重傷員130多人。柯村蘇區陷落之後,醫院遭到破壞,醫務人員隨部隊轉移。醫院歷時8個月,在設備簡陋、藥品缺乏的艱苦條件下,醫治了大量紅軍遊擊隊和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500多名傷病員,為革命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開創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皖南革命根據地創辦醫療機構的先例。  

旋溪塔位於柯村鎮三合孫村旋溪河畔,它古樸、蒼勁,巍然挺立。該塔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咸豐元年(1851年)孫村合族集資重修。佔地面積33平方米,塔共五層,高18.9米,以琉璃寶瓶為塔頂,塔剎高3米,係磚、木、石空心結構,平面呈六角形,門楣刻有“溪山鐘秀”四字。塔內有夾壁墻甬道,磚砌階梯,共48級,螺旋而上,每層均有神龕,上供雕塑或彩繪之佛像。塔周圍地勢高峻,面村臨溪,環境清幽,松竹環抱。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皖南遊擊大隊在塔身留有革命標語。1982年,該塔被列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爭取到部分資金,進行了加固維修,添上了風鈴,現由三合村進行保護和管理。  

近年來,柯村鎮三合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為抓手,立足三合村實際,不斷壯大産業發展,加強鄉村治理,完善基礎設施,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合村依託好生態、好水源的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泉水魚養殖,建設魚池20口,佔地1.5畝,年銷售額約10萬元。圍繞鄉村治理,不斷加強村莊環境整治,建設美麗鄉村,極大改善了三合村村貌。利用皖南紅軍分院,漩溪塔等紅色資源進行整合串聯,構建三合本土紅色IP。同時依託紅色旅遊發展,引進社會資本打造集村史館、民宿于一體的多功能文化旅遊場所。  

柯村鎮黨委書記盛茂存説:“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維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保護古村落,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將繼續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力度,挖掘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依託村莊現有的特色,提升完善基礎設施,讓傳統村落留得住鄉情、護得住鄉土、記得住鄉愁。”(圖文/胡流香)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