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變成“聚寶盆” 溫州樂清探索“青蟹+海水稻共作”綜合養種模式

時間:2023-08-22 16:06:14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孔麗琴

稻蟹共養 圖源:樂清市融媒體中心

8月16日,在溫州樂清蒲岐鎮下堡村的水稻田裏,傳出了“窸窸窣窣”的聲音。走近細看,一隻只還沒有小孩手掌大的小螃蟹正在努力尋找最舒適的“棲息地”。一陣風吹過,水稻葉互相摩擦著發出“沙沙”聲,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生態農業畫卷。

“樂清沿海而居,為推進灘塗墾造提供了條件,但新墾造耕地肥力低、易反鹽,導致土壤鹽鹼化。為此,我們引入了海水稻種植,並大膽創新攻關,將青蟹和耐鹽鹼水稻在新造鹽鹼地進行共養,探索‘青蟹+海水稻共作’綜合養種技術模式。”樂清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簡單來説,通過“青蟹+海水稻共作”綜合養種技術模式可提升土壤的生態平衡能力,如青蟹會吃掉稻田裏的害蟲、雜草,所以能相應減少農藥、化肥等生産成本的投入。同時,水稻可為青蟹提供額外的生物餌料和潔凈的水質,可以減少微生態製劑等調水産品的使用。

生態共養稻田的打造,既體現著樂清農業人的集體智慧,也需要專業的科學技術來提供保障。寧波大學副教授史策為當地農戶優選稻種、蟹苗,並提供田間管理等多方面的技術指導。

“鹽鹼地改良,涉及土壤結構、鹽分、養分、微生物群落、作物品種、水利、種植管理等眾多因素,縱橫交織,互相影響。調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改善土壤環境,培育健康土壤是關鍵。”史策説,稻田為螃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以及豐富的食物,既解決了水稻生長所需肥料和蟲害防治等問題,又大大提升了水稻和螃蟹的效益,實現了“1+1>2”的良好效果。

鹽鹼地變成“聚寶盆”,最受益的當然是老百姓。蒲岐鎮“90後”種糧大戶馮成歡信心滿滿地介紹,今年其根據農技專家指導,首次嘗試生態共養,于每畝稻田中放養500隻30—50克幼蟹,待到金秋十月,每只蟹苗可長至150克左右,預計可實現畝均年增收2000—3000元。

稻蟹共養是樂清高效農業的又一次積極嘗試。近年來,樂清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大力推廣糧油綠色高效模式與技術創新,推廣“麥—稻—稻”“蠶豆—稻—稻”“菜—稻—稻”等多種糧油綠色高效模式創新試點,對推進溫州市糧食高産、增産擴面效果顯著。(孔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