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從溫州來”,一曲荊釵唱響夜上海

時間:2023-08-17 16:18:4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尤豆豆

溫州越劇版《荊釵記》表演現場 圖源:溫度新聞

“戲從溫州來”,時隔四年,上海灘重新唱響溫州越劇版《荊釵記》。8月12日晚上,《荊釵記》在上海最大的戲曲劇場宛平劇院華彩上演,溫州市越劇院黃燕舞、邵夢嵐領銜主演。2個半小時的演出結束後,現場的掌聲和叫好聲讓溫州戲曲演員感受到了上海戲迷的熱情和認可。

《荊釵記》被譽為四大南戲之首,該劇是“戲從溫州來”經典文化周(上海站)的第二場展演劇目,也是溫州南戲新編系列工程的優秀成果。上海資深戲迷戴女士第一次觀看溫州越劇,就被《王十朋見娘》選段深深打動,大結局時,江心寺場景的舞臺佈置、花燈飄逸的舞美效果又令她驚艷。這次展演讓她充分感受到了溫州南戲文化之美。現場還有許多在上海生活工作的溫州戲迷,一系列來自家鄉的“南戲盛宴”,像過節一樣熱鬧,也讓他們大飽眼福。

溫州越劇版《荊釵記》表演現場 圖源:溫度新聞

現場觀眾有“七姐妹”“母女檔”

“這場演出場面算熱鬧的,有名家參演,上座率在近期算高的。”開場前半小時,宛平劇院藝教部一位工作人員在檢票現場如是説。這位90後工作人員笑言,“我也安利了四位小夥伴來看這場戲。”

進場觀眾紛紛在展板前合影留念,取走演出宣傳冊,工作人員不時抱著一大摞宣傳冊“補貨”。

“這幾天我們就像過節一樣!”在上海生活的溫州樂清人楊女士約了姐妹淘共七人一起來“捧場”。這群“閨蜜”説著溫州話,在展板前美美地拍照留念。楊女士介紹,前兩天的溫州戲曲專場晚會,她們就來看了,朋友圈發出去很多人點讚。“作為樂清人,在上海看到《對鳥》的演出,很難得、很親切。”三天后,她們又約起來看家鄉戲《荊釵記》。平時大家分佈在上海各個地區,但因為南戲經典文化周(上海站)活動,讓她們能聚在一起,享受戲曲,感受鄉情。

演出現場還有很多上海本地的觀眾和周邊戲迷。來自江蘇泰州的馬女士帶著中考剛結束的女兒小徐來“圓夢”。此前,小徐在抖音上刷到了溫州市越劇院的演出視頻,從此“入坑”。正逢暑假,聽説在上海就能看到溫州劇團的演出,她便拉上媽媽來追星,還為自己喜歡的演員準備了鮮花。現場還有許多比小徐更小的戲迷,家住虹口的黃奶奶便帶著自己小學二年級的孫子來看戲,小傢夥的興致比她還濃,一直催著奶奶別拍照、快進場。

今年50歲的上海觀眾戴女士是王十朋扮演者黃燕舞的粉絲。本場演出開票後,她就第一時間搶票。她説,“如果不是這次南戲文化週到上海,我本來打算去溫州看戲的。”

溫州越劇版《荊釵記》 圖源:溫度新聞

“看家戲”獻給上海戲迷

這一版《荊釵記》首演于1997年。常演不衰,至今已經演出1300多場,是溫州市越劇院叫好又叫座的“看家戲”。

經典永不過時,或許是因為“出道即巔峰”。《荊釵記》創排之初,便集結了行業內的“超強陣容”。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張思聰整理改編、著名導演楊小青糰隊執導,資深名家藍玲團隊“操刀”服裝造型設計。該劇後來囊括“文華獎”和曹禺戲劇文學獎等戲劇重磅獎項。

1998年,該劇首次到上海演出,反響熱烈。“越劇大師”袁雪芬等名家到場觀看,上海方面還專門組織了一場座談會。最近一次赴滬演出是在2019年。

上海的戲曲演出市場好戲多,藝術品質高,戲迷眼界也高。每一個來演出的名角都深知,上海戲迷是“挑剔”的,也是“識貨”的。

本場演出時,隨著劇情的一次次“反轉”,聚精會神的現場觀眾發出陣陣“驚嘆”,恰到好處地送上熱烈的掌聲。風趣的臺詞不時引發觀眾會心一笑。

溫州越劇版《荊釵記》 圖源:溫度新聞

溫州市越劇院院長黃燕舞坦言,雖然這部“看家戲”,劇團演員可以説十分熟悉了,但這次演出大家還是十分重視,該院一共來了七八十位演職人員。“再次見到上海的觀眾,感到特別親切。他們對戲曲的熱愛激發了演員的創作熱情。”返場謝幕時,演出團隊聽到場下的叫好聲,黃燕舞欣慰地感到“演出被上海觀眾所接受和肯定。”

8月9日-14日,溫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上海戲劇家協會在上海宛平劇院舉辦“戲從溫州來”南戲經典文化周(上海站)活動,開展“戲從溫州來”專場演出、甌劇《勸夫記》、越劇《荊釵記》、昆劇《張協狀元》展演,以及專家研討會等活動,深化戲曲探源工程,全方位展示千年甌越文化底蘊,進一步加強滬溫兩地的文化交流,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進程;同時,擦亮溫州“戲曲故里”文化金名片,讓經典南戲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向世界講好溫州故事。

溫州越劇版《荊釵記》海報 圖源:溫度新聞

劇情簡介:

南宋時期,溫州士子王十朋家貧卻才華橫溢,至誠至信,和鄰近朔門巷女子錢玉蓮以木頭荊釵為聘禮,山盟海誓,結為夫婦。後歷經生離死別,終於在元宵夜千盞紅燈映亮甌江時,夫妻以荊釵為憑,重新團聚。天道終酬信,佳話千古傳。(尤豆豆)